作者簡介:任增升,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以及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示范推廣及應用。
摘 要:日光溫室大棚中的菌菜結合間套作技術,通過合理搭配和科學安排茬口,實現了蔬菜和食用菌的雙豐收。食用菌釋放的二氧化碳為蔬菜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而蔬菜釋放的氧氣則促進了食用菌的生長,二者氣體交換相輔相成。科學利用這一生理規律不僅提高了產量,也改善了品質。根據食用菌對溫度、光照和濕度的特殊需求,大棚內合理安排了不同季節的食用菌栽培品種,使得蔬菜生長與食用菌生長互相促進。這種栽培模式是一種科學合理的栽培方式,適合不同地區的特點,值得深入研究與推廣。
關鍵詞:日光溫室;菌菜間套作;模式配置
日光溫室大棚中的蔬菜間套作食用菌生產是一種科學合理的栽培模式,適合因地制宜地推廣和深入研究。結合長期實踐以及安丘市城區東部大汶河一帶的示范生產情況,總結出了幾種菌菜結合輪間作模式。
1 大棚早春黃瓜(或西紅柿)套種平菇模式
1.1 茬口安排
平菇:2月下旬接種,3月中旬出菇管理。
黃瓜(西紅柿):1月份育苗,2月下旬待平菇接種后移栽種植。
1.2 模式配置
采用高低畦套種法,高畦種植黃瓜(西紅柿),高畦寬度75cm,高度15cm,每畦兩行,行距50cm左右,采用常規管理法。
低畦種植平菇,低畦深度10~15cm,寬度40cm。先種植平菇,填充培養料后進行接種,接種后覆膜保溫。后期改為小拱棚并遮光,采取常規管理。
通過這種配置,實現了高低畦的套種,充分利用了空間資源,并為黃瓜(西紅柿)和平菇的生長提供了合適的環境。
1.3 管理要點
黃瓜的地溫要求嚴格,溫室最適宜生長氣溫為18℃~30℃,超過30℃品質下降,低于10℃生長不良,低于5℃可能導致凍害或生理障礙。
西紅柿幼苗期和果實發育期的最適宜生長溫度為15℃~26℃,開花期溫度稍高,但不宜超過30℃,高溫易導致花果脫落。
平菇發菌適宜溫度為22℃~26℃,前期溫度稍低,后期略高,避光發菌,空氣濕度控制在60%以下。出菇適宜溫度為15℃~18℃,空氣相對濕度要求85%~90%。
黃瓜(西紅柿)后期生長枝葉茂密,能起到遮陰作用,滿足平菇生長對弱光的需求,所以適合作為平菇的遮陰措施。
1.4 經濟效益分析
在中等管理水平的大棚中種植早春黃瓜(西紅柿),其黃瓜和西紅柿的畝產量均達10000kg以上。黃瓜的高產值可達5.8萬元,扣除成本后純利潤為5萬元;而西紅柿的高產值可達5.6萬元,純利潤為4.8萬元。在這種種植模式下,種植平菇的最大有效面積為200m2/畝,平菇的生物轉化率為80%~100%。按每平方米投放20kg干料計算,每畝大棚平菇栽培的產菇量可達3500kg,產值為1.4萬元。在考慮了原料、菌種、棚架棚膜等成本后,根據當季市場行情,每畝純利潤約為6000元左右。
2 絲瓜、扁豆套種草菇模式
2.1 茬口安排
絲瓜:先育苗,4月底4葉1心時移栽于日光溫室內。
扁豆:5月份在絲瓜株間點種。
草菇:6月中下旬在溫室內做畦種植。
2.2 模式配置
4月份種植絲瓜,間距約為25cm左右,可采用穴植或溝植的方式;5月份點種扁豆,在絲瓜株間點種扁豆,利用其后期蔓延的特性,為絲瓜和食用菌提供長期的遮陰效果;6月份接種草菇,采用畦栽培方式,畦寬80~100cm,深15~20cm。填充培養料后撫平并進行接種,接種后覆蓋薄膜以保溫,進行常規管理。
通過這種配置,絲瓜、扁豆和草菇相互配合,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為食用菌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2.3 管理要點
絲瓜移栽后進入高溫酷熱的盛夏季節,選擇耐熱耐濕性品種,如“雅綠一號”絲瓜,更適宜夏季種植。
扁豆適溫范圍為15℃~26℃,低于15℃或超過32℃易導致落花落果。在盛夏季節,大棚管理要加強通風降溫除濕,以維持適宜的生長溫度。
草菇出菇適宜溫度為30℃~32℃,高于35℃或低于20℃會影響產量和品質。在盛夏季節,及時放風降溫是關鍵。若放風時間過久,應噴水保濕,保持菌床上空氣濕度在85%以上,以促進食用菌子實體的形成。
2.4 經濟效益分析
此模式主要用于草菇栽培,每畝最大有限栽培面積可達400m2。絲瓜和扁豆生長后期爬蔓枝葉對草菇生長起到遮陰作用。根據天氣情況,草菇可進行多畦連作。草菇的生物轉化率較低,一般為10%~40%,因此培料、環境條件、技術措施會有所不同。使用優質原材料作為培養料,每平方米投放20kg,可產平菇約4kg,按市場價10元/kg計算,每平方米的產值約為40元。除去成本,每平方米的純利潤約為20元左右。按照最大栽培面積計算,每畝大棚可實現凈利潤約8000元。
3 越冬茬黃瓜(番茄)行間套種雞腿菇模式
3.1 茬口安排
黃瓜(或番茄):9月下旬育苗,10月下旬左右定植。
雞腿菇:10月中旬發菌,11月初作畦栽培。
3.2 模式配置
黃瓜或番茄采用寬窄行種植,寬行約100cm,窄行約50cm。黃瓜株距25cm,番茄株距35cm左右,定植時間為10月下旬至11月初。雞腿菇于10月中旬發菌,11月初進行畦栽培管理。黃瓜(番茄)定植后,在寬行間挖3~5cm深的畦溝,寬度約40cm。雞腿菇袋栽發菌,發菌后切成兩段,截面朝下放入溝內(并脫袋),間隙填土,覆土約3cm左右,采取常規管理方法。
3.3 管理要點
黃瓜(西紅柿)的溫度管理要點與早春黃瓜(西紅柿)管理基本相同,只是在寒冬短日照季節需要加強保溫和增光措施。在栽植前最好更換透光性強的新棚膜。
雞腿菇發菌適宜溫度為26℃~27℃,空氣濕度應控制在60%以下。發菌完成后,菌袋截斷,截面朝下栽植于溝畦內,然后進行脫袋覆土管理。一般覆土后10~20天即出現子實體原基,子實體生長適宜溫度為10℃~25℃,適宜空氣濕度應保持在85%以上,光線環境要求是六陰四陽散射光。
3.4 經濟效益分析
越冬茬黃瓜(西紅柿)種植,產量相對于早春茬有所下降,但由于秋冬季節蔬菜價格相對較高,因此經濟效益相差無幾。在這種模式下,種植雞腿菇的每畝大棚最大有效栽培面積可達300m2。采取裝袋發菌,大田作畦栽培,每平方米可投料15kg,按300m2計算,可投料4500kg。雞腿菇的生物轉化率為80%~100%,4500kg的干料可實現采菇產量4000kg。按照3元/kg的價格計算,每畝產值為1.2萬元,扣除原料、菌種等成本后,每畝大棚栽培雞腿菇可實現7000元的純利潤。
4 冬暖式大棚內后坡墻垛式栽培平菇模式
4.1 茬口安排
冬春季,一般11月至翌年4月前,大棚內白天最高氣溫21℃左右,可多茬重復栽培,40~50天一個周期。
4.2 模式配置
平菇菌袋在培養室提前25天發菌,大約20天后菌絲布滿菌袋,于10月底至11月初移入溫室。菌袋兩頭東西向立體堆疊式擺放,堆成墻垛,一般每垛7~10層,垛與垛之間留余60cm左右的操作距離。也可以根據情況搭建層架擺放,高度可視情況而定。移入溫室前需做好以下準備。
在溫室后立柱上東西向拉一道鍍鋁反光膜,將后坡區與前部蔬菜區隔開。其作用一是增加了前部蔬菜區的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二是由于反光膜的遮擋,減弱了后坡區平菇種植區的光照,基本能滿足平菇生長對弱光的要求。
根據后坡平菇培養區南北距離的大小,在溫室后立柱前或立柱后鋪設寬40cm左右的水泥板人行道,便于日常對平菇的管理操作。也可選擇使用水泥混凝土直接硬化。
4.3 技術要點
關于平菇發菌及子實體生長所需要的溫度、光照、空氣濕度要求同前文管理要點。
平菇培養袋在培養室長滿菌絲后移入大棚,至菌絲飽滿且料面出現點滴小黃珠時,應及時開袋噴水增加濕度,但切記料面不能積水。常規管理中,采收頭茬菇后,應清除菌袋兩頭的菇角和老菌絲,噴水使培養料水分補充到65%,一般十天左右會出現第二潮菌菇。
采收第二茬菇后,培養料的養分已經十分不足,一般應廢棄并更換下一輪發好菌絲的菌袋。也可以結合噴水、噴施營養液等措施,加強管理促使再出一茬菇,但此時產量品質會大幅降低。
徹底廢棄的菌袋培養料可粉碎曬干消毒后,作為優質肥料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為其他蔬菜的生長提供豐富的養分。春節后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可以安排下一輪高溫型菌棒的出菇管理。
4.4 經濟效益分析
大棚后坡墻模式栽培平菇,能有效利用大棚后部空間,進行平菇大批量生產栽培,同時食用菌與蔬菜相互氣體交換,顯著提升兩者的生產產量。在后坡前區,每隔一米堆成一個墻垛,每堆可投放九層,約可堆放80個菌袋。每畝大棚后坡區可堆放50~60個墻垛。最大投放干料可達4200kg,一般采菇產量可達3500kg,按市場價4元/kg計算,產值可達1.4萬元。扣除成本后,每畝大棚可實現最大純利潤約8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