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青

山西省高平市是縣級市,和大多數縣域一樣,校長隊伍的基礎性結構尚有欠缺,亟待優化,知識水平和結構狀況不理想,難以應對基礎教育改革的挑戰;校長的工作方式多是事務型、權力型、經驗型的,與知識管理和專業化管理不相適應,與教育創新的要求和環境不相適應,需要向專業化的方向轉變。面對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為全面提升校長隊伍素質,2021年以來,高平市教育局把校長隊伍建設作為推動高平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實施了校長隊伍建設“三步九策”發展規劃。
第一步,選拔任用一批好校長,蓄足源頭活水
校長是一所學校的決策者和引領者,在尊重教育規律和維護教育生態的前提下,我們按照“三個一批”思路選拔、培養校長,破解人員不足問題。
優選一批校長
近年來,本地的校長沒有進行過大范圍輪崗交流和選拔聘用,大部分校長任職時間過長,年齡結構老化,平均年齡在52歲。為優化年齡結構,提升隊伍活力,在多方研討后,我們形成了《高平市教育局選拔任用校長實施意見》《高平市教育系統后備干部選拔和管理暫行辦法》,全面規范常態化的校長選拔機制,優化完善了校長選拔、任用、交流、激勵機制。
2021年,高平市教育局通過自愿報名、組織推薦、民主評議、競聘演講等程序,選拔任用了校長、副校長共60名;2022年選拔任用了8名;2023年選拔任用了12名。校長和校級班子平均年齡下降4歲,45歲以下達到了38%,年齡結構和隊伍梯度趨于合理。
優培一批校長
為實現校長隊伍建設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高平市教育局積極開展優秀骨干教師培訓。通過學校組織推薦,提前讓更多具備優秀管理才能的年輕人參與領導能力培訓,有針對性地將校長任職資格培訓前置,不斷擴大管理人員培訓規模,極大緩解了校長隊伍“青黃不接”的窘境,并從整體上提升了學校的管理水平。
近三年,高平市共舉辦三次領導力專項培訓,200名年輕校長、教師參與培訓,建立了學校后備干部人才庫。人才庫中有32人被選拔為副校長,60人被選拔為學校的中層骨干,8人被提拔為校長,隊伍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優轉一批校長
年齡較大的校長在崗位上有時會力不從心,但在學校治理上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高平市教育局把這部分校長轉化為責任督學,入校指導新上任校長工作。責任督學入校督導,以自己的認真帶動校長的認真,以自己的責任心帶動校長的責任心,以自己的智慧啟發校長的智慧,激勵校長充分發揮辦學自主權,通過經驗的推廣和傳幫帶,提升新校長的管理效力。
三年來,高平市共轉化36名校(園)長充實到督學隊伍中去,科學劃分了四大系列八個督學責任區,128所中小學(幼兒園)全部實現掛牌督導。并通過建立長效制度保障機制,不斷優化教育督導體系,有效提升了校長隊伍的辦學治校能力。
第二步,培養一批好校長,鍛煉過硬本領
陶行知曾說:要想評論一所學校,先要評論它的校長。校長的辦學思想和理念,決定著學校的發展,影響著學校的未來。高平市通過“三個平臺”建設,實現校長優質培養。
建好導師引領平臺
鑒于本土校長多為“校本”成長,眼界受限,高平市教育局通過輪崗交流、聯片發展等舉措,推進鄉鎮學校、薄弱學校選派負責人到本土名校跟崗實踐。鼓勵城區優質學校與農村薄弱學校采取聯合辦學、共建辦學、設立分校等方式,在以城帶鄉、城鄉互動中發揮城區學校優秀校長的導師功能。
三年來,我局以市直屬的3所優質幼兒園的園長、3所優質小學和3所優質初中的校長為帶訓導師,建立校長培訓長效機制,在推動城區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共享的基礎上,分片帶訓全市農村中小學校(園)長、副校(園)長。目前,共建成4個教學集團、8個“名校+薄弱校”辦學共同體,校(園)長帶訓實現全覆蓋。
建設校長實訓平臺
為助推校長把學習到的先進理念、辦學模式與高效舉措轉化為學校特色,高平市堅持以“展示”與“觀摩”為實訓平臺,通過校長論壇、校長沙龍、集中觀摩、現場會等,檢驗學習成效。
近兩年,高平市舉辦了各級各類校(園)長論壇5場,初中校長圍繞“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方法”“學校治理策略的研究”等主題,小學校長圍繞“如何推進學校五育融合發展”“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與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等主題,幼兒園園長圍繞“安吉游戲改革的探索和實踐”等主題展開研討。組織了各級各類現場會4場、全市中小學“校園新樣態”辦學成果展示活動2場。通過一系列活動,校長在學校管理中的“得”與“失”一看便知,為校長們的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
建立高端對話平臺
校長交流輪崗突破了“校域”界限,讓校長走出去,走進教育名城、教育名校,突破的是“本土”的局限,突破的是“個人”的眼界。
高平市積極創造高端對話機會,依托國家、省、市的各項培訓項目,更新校長的辦學理念和思維。三年內累計實施教師專業素養提升項目42個,其中關于校長的培訓就有13個。校長們到上海、北京等20多個城市研訓學習,走進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浙江大學等100多所名校取經觀摩,聆聽了200多位教授、校長的專題講座。校長們在與專家的高端對話中,打開了眼界,實現了提升。
第三步,引導一批好校長,提升自我成長能力
引領處在適應期的校長快速成長、處在發展期的校長走向成熟,最關鍵的因素是校長的自我成長能力。
以“深入學習”促進精神成長。我在和一些校長的交流溝通中,發現他們都有“初到崗位時做教育—面對現實辦學校—無法突破時當校長”這樣的心路歷程,這與辦學治校的宗旨和要求是背道而馳的。好校長應從專業的精神孕育中來。正如朱永新老師所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除了讀書學習和培訓提高,沒有其他渠道可以真正提高思想境界和理論水平。如果一個校長常年不讀書,也就談不上精神成長,不可能引領教師成長,更不可能引領學生成才。因此,我激勵、提倡校長們多學習、多看書,在學習中提升,在提升中治校。
以“下沉一線”促進能力提升。幾位校長曾發問:一所教學成績落后的學校有所起色后,學校的下一步該如何發展?實踐告訴我們,好校長必須做到向基層一線的四個“下沉”——下沉到課堂中去,下沉到教材中去,下沉到教師中去,下沉到學生中去。在下沉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找準定位、確定方向;在下沉中研究課程、研究教師和教法、研究學生和學法;在下沉中愛護教師、疼愛學生,下沉就像將軍親臨戰場視察,知己知彼,才能大獲全勝。
以“多方協調”促進聚力發展。現在的學校不是關起門來辦學,而是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協調與配合。在很多培訓中,多位專家和名校長就提到校長“協調”能力的重要性。校長發展和利用好各種資源,上能協調與上級部門的關系,下能與管理干部、普通教師建立平等良好的同事關系,同向而行,形成“發展共同體”,這樣才能促進學校的良性和高效運轉。
作為一名教育局局長,要懂得尊重愛護校長、培養激勵校長、理解寬容校長。這是做好校長隊伍建設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有了一批批好校長才會有一所所好學校,才能增強群眾的教育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