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暉蓮
路,走得久了,總是該回頭看看的。停一停、回頭看一看,是為了更好地出發,尤其當職業到了瓶頸期或者倦怠期時,更需要回望當初走上這條路的初心。
最初,我像個兒童一樣走近兒童。
跨出師范的大門,跨進一所小學的大門,從此,這扇門,就是終身為之奮斗、為之奉獻的事業之門。無論是學校領導也好、資歷較深的老教師也好,還是學生、家長也好,我,對于他們而言,就是一個盲盒。他們期待打開盲盒的驚喜,我也愿意為這樣的驚喜,努力呈現一個新教師該有的努力、謙虛、活力,還有對教師這份職業的熱情和敬畏。
剛畢業那會兒,我對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充滿了熱情和期待,看到老教師們從容的步態、漂亮的板書、信手拈來的講解、對待學生的和風細雨、和家長適切有度的交談……總是在心里默默下決心,將來的我也要這樣做!每天,學生放學后我就練習粉筆字,回家后繼續挑燈夜戰寫教案、改作文。為了不在家長面前露怯,家長會的發言稿練習了一遍又一遍;廣播操比賽前天天帶著學生訓練;為了一次中隊開放活動,動用了全身的藝術細胞;下雪了立即丟下書本和學生一起打一場酣暢淋漓的雪仗;六一兒童節時早早就準備好了小禮物……那時候就想著:小時候我希望有什么樣的老師,我就努力成為那樣的老師。所以,傾盡全力做到盡可能好,那種感覺是快樂的。和學生一起歡笑、一塊沮喪,我感覺自己也變成了一個孩童。
后來,我以媽媽的身份走近兒童。
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家庭的責任會分散部分的精力。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學會了如何平衡,對這份職業的使命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在自己身上找到了些許之前羨慕的淡定從容的老教師的影子。此時,我也可以不看教案娓娓道來。家長會上以老師和媽媽的雙重身份談孩子的教育,家長們更加認同了。在自己的語文教學專業領域里,我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不再是模仿,也不再追求課堂的熱鬧,考慮更多的是學生能從課堂上學到什么、提升多少。對待犯錯的孩子,我也不急切地非要他立刻承認、立馬就改,我開始追究犯錯的根源,因為一個媽媽對待犯錯的孩子就是這樣的,想走進他的內心,知道他的想法;因為有些錯誤,是可愛的,是屬于童年的,誰都沒有權利去扼制。我在想:如果是我的孩子,我希望老師怎么做,我就該努力成為怎樣的老師!所以,用包容的心態和贊賞的目光去看每一個孩子,感覺每一個生命都充滿了發展的可能,因為媽媽們都是這樣看待自己的孩子的。
教師這條路,是專業化發展的道路,因為時代在發展,兒童也在發展。作為教師,我們的理念需要更新迭代,教育教學行為更需要與時俱進。在學生成長、自身發展、家長期盼、社會關切等種種因素的疊加下,教師注定不是“躺平”的角色,更不是單一的角色。那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兒童的心中早有自己的描摹,我們要做的是不斷地實踐、探索和改變。
未來,我該以什么樣的身份再次走近兒童?
回首走過的21年,我像孩童一樣充滿活力,付出全部的熱情,那是出于對職業的敬畏以及對兒童最純凈的愛;像母親一樣更加包容地看待一切,處處嘗試站在家長的角度為孩子的各方面考量,那是出于職業良心以及對兒童最無私的愛。未來以什么樣的身份走近兒童?我想能夠兼具這兩種身份還能超越這兩種身份的應該是朋友吧。
朋友,親密卻有間,是困難時可以及時伸把手卻不包辦,是失敗了先考慮感受再找原因,是成功后發自內心地高興而不嫉妒,是遇到問題時有商有量一起找到最優解……說到底,就是把兒童看作一個有尊嚴的、平等的生命個體,肯定他們、賞識他們、鼓勵他們、幫助他們,助力他們在人生的成長路上,快樂、幸福、堅實、穩步地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