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鎮
教育是什么?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針對農村小學學生的客觀實際,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塘溪鎮第二中心小學在“厚德啟智、竹潤童心”的理念指導下,確立了旨在規范學生行為習慣的“樂塘”育人體系,幫助學生實現由他律到自律、由外顯到內在、由個體到群體的有效轉變,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
“三階六點”,確立“樂塘”育人目標和內容
在“樂塘”育人體系下,學校制定了低段、中段、高段三個階段的日常行為習慣養成目標,并分為“文明·禮儀”“善思·好學”“愛家·愛國”三大部分六個要素,構建起“三階六點”行為養成體系。
遵循知情意行,凸顯階段性與方向性。低年級學生處于“前習俗水平”的發展階段,應注重行為習慣的培養,通過感知、效仿、操練,促進其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中年級是學生學習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發展的關鍵期,應通過實踐、演練、感悟,加強善思好學習慣的培育;高年級學生有了初步的反省意識,應通過辨析、反思、明理,塑造他們的愛國愛家品質。
貼近實際生活,彰顯本土性與實效性。“文明·禮儀”篇注重實踐操練與親子互動,重視對學生課間追逐打鬧、亂扔紙屑、說臟話等不良行為的教育引導;“善思·好學”篇強調獨立思考與善于學習,通過講述勤學故事、開展國防教育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家·愛國”篇注重感恩能力與自理能力培養,引導學生關心父母,并將視線由個人投向家鄉與社會。
情感體驗、實踐分析,拓展“樂塘”教育教學途徑
根據體驗式教學的情境性、行動性、主動性和反思性特征,學校利用課堂的情境教學和課后的活動體驗,拓展教學途徑,促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習得、提升和鞏固。
立足課堂,教學中滲透養成教育。學校要求教師根據學科特點,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養成教育元素,并將其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同時,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道德發展規律,相繼編寫了“訪竹”“學竹”等校本課程,將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系統化、課程化。
課后拓展,活動中鞏固行為習慣。學校開展了“記住父母生日”“我是小廚師”等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父母的辛勞,懂得感恩和孝順父母;開展了“志愿者在行動”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明素質;舉辦了國防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嚴格的訓練中鍛煉體格、磨煉意志。
過程激勵、多元開放,構建“樂塘”評價體系
學校把促進學生發展作為評價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把激勵作為貫穿整個評價過程的靈魂,把體驗作為整合知、情、行的核心,通過多元化的評價內容和形式,為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與發展奠定基礎。
立足過程,目標引領與日常考查共進。開學第一天,學生在“志愿墻”上簽名并寫下自己的奮斗口號,確立本學期努力的方向;同時,學校定期對每個學段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過關成績進行記錄、比較和分析,判斷學生的實際水平,并為下一階段行為習慣的訓練提供參考。
注重激勵,規范導向與和諧競爭并舉。學校通過“竹苑之星”評選,樹立品行模范,督促學生不斷進步;同時,設置感恩分享、愛滿心間、科學探究、勤學苦練、知禮學禮五個主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多元開放,自主反思與外在評價結合。學校通過跟蹤評價,著眼于學生個體行為習慣發展的整個過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促使教師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此外,學校還通過學生自評、同伴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多種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客觀的評價反饋。
在“樂塘”體系的引領下,學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得到了糾正,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整體教育教學質量也得到了提高。未來,學校將繼續優化育人環境,致力于培養更多具有高尚品德、扎實學識和創新能力的新時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