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可澤
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實驗學校作為一所涵蓋從幼兒園到高中、有七個學部(校區)的十五年一貫制全學段公辦學校,多年來著力在中小學科學教育一體化推進、協同化發展上進行探索,努力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歷經“生活化實驗探索—跨學科項目推進—協同型機制完善”三個階段的實踐,目前學校已形成較為完善的一貫制學校科學教育協同機制。具體舉措如下——
搭好少年科學院數字平臺
在生活化實驗的實踐基礎上,學校建設了少年科學院數字平臺,目前在籍學生14000余人。平臺的建成和運行,體現了多層面、多維度的教育協同。
完善數字平臺架構。突出建“好”平臺:整體規劃,系統建構,引導和組織開展線上線下科技創新活動;突出更“好”使用:開發并上線平臺客戶端App,方便師生、家長下載和使用,打造應用生態;突出做“好”扶持:加大幫扶力度,在活動設計和過程實施上更具實時性。
拓寬貫通培養途徑。鼓勵科學家入駐,加強導師結對和引領,變教師理答為教師提問,加強創新課題的過程性指導,創造更有價值的師生互動。邀請學校加盟,變“齊步走”為“分隊行”,加大對有興趣學校的支持力度,鼓勵學校推進適合的科技創新活動。創新培育機制,充分利用集團化辦學優勢,利用平臺資源,構建科學合理、特色鮮明的培養目標和體系,創新學段銜接機制,開展創新人才前置培養。
培育拔尖創新人才。凸顯評價賦能,用好積分制,試點以科學的方式選拔高潛能學生,撬動師生、家長主動參與。促進產教融合、大中小學校聯動,優化實施載體,突出工程實踐,共同解決苗子甄別選拔與銜接培養難題。拓展品牌輻射面,加強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的生態建設,把平臺建成拔尖科技創新人才早期孵化基地,打造成有海島教育辨識度的特色平臺。
突出學段銜接和課程建設
學段銜接。每年度推進師生專項課題研究,重點在師生態度和知能上進行有效銜接。一是一體化設計,從目標、課程、師資、管理和評價上形成銜接,固定流程。二是依托學校項目化學習的特色,基于真實問題,設置學生感興趣并需要挑戰的任務,融合中小學相關核心概念、思維要求和技能,構成項目單元。
課程建設。將“科學和科技教育”作為三大主干課程之一進行開發實施,在建構學校課程體系時將技術工程教育融入其中,形成基礎課程中滲透、拓展課程中強化技術工程教育的“南海模式”。通過橫向整合跨學科課程、縱向貫通學段,構建科學與工程實踐教育框架體系,探索完善技術工程教育評估機制。幫助學生從發現興趣到形成科學學習共同體,再到培養基礎研究能力,逐步完成基于真實問題的、具有挑戰性的跨學科項目。
抓牢三個環節
課堂實施。一是強化教學目標的一致性。形成“小初高一體化考慮,年段各有側重”的目標體系,在興趣、能力和志向上強化一致性。二是注重教學內容的實踐性。整合科學學科知識、學科關聯內容和生活實際問題,形成貫通設計、相互關聯的實踐架構。三是凸顯教學實施的學科性。根據科學教育的學科特點,加強課內外實踐融合,統籌科學第二課堂各類實踐活動,使不同學段、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適合的實踐活動,有效體現“動手動腦學科學”的教學理念。
產教融合。強化校企之間的溝通合作,構建系統化協同機制。一方面,暢通 “雙師型” 教師培養通道,引入行業背景深厚、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骨干人員擔任實踐課、實習課指導教師。另一方面,建立緊密協同、有機融合的工作機制與合作網絡,密切不同行業、組織之間的聯系,構建多元協同的融合型發展模式。
評價賦能。建設科學教育評價中心,推進評價賦能機制,順暢協同育人通道。完善內部學段協同的評價要求,體現不同側重。突出團隊導向,聚焦基本組織單元建設,多思考科學教育問題在哪里、需求是什么、目標怎么定、過程如何做。突出學習導向,倡導基于真實情境的學習,在培養和評價學生科學素養和高階思維品質上下功夫;突出精細導向,利用教育技術,完善工作流程,將具體的過程評價內容分別納入年級組、學科組和各班級的精細管理;突出實績導向,激活教師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促進教師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