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軍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的發展將推動新技術、新產業和新業態不斷涌現。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樣也是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職業學校應科學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的內在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動辦學形態轉型升級,不斷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布局,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深度發展,構建從新、從質、從高的發展格局,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參與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者,既需要是具有科技創新能力的戰略型人才、具有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也需要是能夠開展創新性勞動、連接技術創新與生產實踐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主陣地,須積極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主動融入新質生產力發展新格局,為加快建設國家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應有貢獻。
確立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辦學理念。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積極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努力培養造就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勞動者。堅持以科產教融合為辦學的重要方向,完善體制機制建設,轉變思維,引導全體師生樹立重視科產教融合的思想意識。堅持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推進為關鍵,強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和人才培養間的紐帶聯系,不斷適配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辦學向新、向高、向未來。
推進專業建設與現代產業新格局深度契合。主動適應國家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加快以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戰略謀劃,制定與新質生產力適配的專業升級方案。一方面,要聚焦產業創新集群以及新技術與新興產業的交融,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專業布局和課程體系,把主要資源投放到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專業生長點上,集中力量建好相關專業群。另一方面,要緊密對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對相關專業進行方向調整和升級改造,使其緊跟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步伐。
以新思維新技術重構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對接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明確培養具有創新素養、善于學習和綜合運用多種前沿技術、熟練掌握新型生產工具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定位,推進教育教學理念、模式、內容、方法和評價方式的變革。著力提升人才培養的關鍵能力,以校企深層次協同育人為核心,健全工學一體、交叉融合的實踐教學機制。深入探索科教融匯新模式,找準科與教的契合點,加強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訓練,推動人才培養由“實用型”向“創新型”提升。以人工智能技術、數字技術賦能人才培養,推進教學模式的數字化轉型,培養具有綜合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聚焦產業鏈和創新鏈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高職院校既姓“職”,又姓“高”,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高職院校要明確科技創新方向,面向區域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點和痛點,加強有組織性的科研,開展協同攻關,助力企業技術創新、工藝改進、產品升級。構建技術協同創新機制,聯合企業、院校和科研機構等,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和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踐中心,推進“市域產教聯合體”向“科技創新共同體”疊加轉變。建立創新導向的評價體系,大力營造尊重創造、包容失敗的文化和制度環境;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優化科研激勵機制,支持教師在參與一線科研和技術創新的實踐過程中練本領、強能力。
大力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緊緊圍繞國家構建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戰略任務,積極探索契合國際產能合作需求的國際化辦學之路。聚焦國家和區域產業融入國際市場競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強與國外教育機構和企業的合作,聯合開發對接國際產業調整升級要求的職業標準、專業標準、課程與教材體系以及專業認證體系,共同打造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眼光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大力推進開放創新,攜手中外合作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建與國際接軌的聯合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推動團隊共建、項目共擔、技術共創、成果共享,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
【本文系2022—2023年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產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職院校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HB22JY0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