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峰
為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推動餐飲產業提質升級,青島烹飪職業學校錨定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和區域經濟發展目標,通過搭建校企合作新平臺、構建育人新機制、實施中高職一體化教學、對接產業建設專業、建設特色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方式,探索新質生產力賦能餐飲行業發展新路徑,形成“以教興產,以產哺教”產教融合發展格局,促進餐飲產業教育鏈、人才鏈和創新鏈的有機銜接。
多措并舉,構建職業教育新樣態
搭建餐飲新質生產力合作平臺。學校積極引進各類資源,聯絡行業協會、合作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參與多個產學研聯盟,牽頭成立膠東經濟圈中職烹任教育協同發展聯盟,以帶動餐飲專業建設和區域餐飲產業發展。為響應國家“一帶一路”號召,學校在法國第納爾餐飲學校建立餐飲業“魯班工坊”——“伊尹食坊”,搭建中西餐飲技能和文化交流平臺。學校入選山東省膠東菜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和魯菜文化餐飲開發及教育創新平臺建設單位、中國烹飪協會理事單位、全國中職烹飪專業教學校際聯盟理事單位,以優勢特色烹飪專業對接餐飲產業,搭建合作平臺,以餐飲新質生產力賦能專業和產業發展,促進產教深度融合。
形成多元協同育人新機制。學校充分發揮協同育人主導作用,建立起學校、企業、行業協會等多元主體協同育人機制。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定向招生方案、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評價方案等,統籌教學內容與教學安排;行業協會發揮行業自律和專業服務功能,幫助學校全面把握行業各類崗位技能和人才培養標準,及時了解行業內的人才需求動向。此外,全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專業建設委員會等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多方協同發力,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導公眾認識到職業教育技能立身的必要性和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為職業教育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建立中高職一體化教學體系。學校明確中高職人才培養工作職責,科學、合理制定中職和高職階段的培養目標、教學任務、教學要求,完善中高職專業課程體系一體化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教學設計、實習實訓、教學評價等全要素緊密銜接。中職階段側重職業基本技能以及操作規范和方法等方面的訓練,高職階段側重綜合職業能力的訓練以及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培養。同時,建立科學完善的轉段升學考核評價機制,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共同制定升學考核評價方案:中職階段學習期滿后,對學生的文化課和技能課進行考核,學生考核合格后方可轉入高職階段繼續學習;優化考核評價方式,實現靈活評價、科學評價、立體評價,如技能拔尖人才免試入學、將平時獎勵納入考核評估、實施學分轉換等,著力培養德才兼備的職業人才,提升中高職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聲譽。
重塑專業建設新形態。一是產業鏈上辦專業。學校瞄準產業前沿,積極對接青島餐飲產業發展規劃,適應新的業態需要,及時優化專業設置,創建以中餐烹飪、西餐烹飪、中西面點、高星級飯店運營與管理等專業為支撐,輻射咖啡、調酒、茶藝等培養方向的餐飲專業群。二是專業鏈上建基地。一方面在校內設立烹飪大師工作室和創新基地,與香格里拉大酒店、隆和福朋喜來登酒店等企業合作建設雙創基地,推進面向企業真實工作項目的教學模式改革;另一方面與黃海飯店、府新大廈等企業共建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推行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式,將學校教學標準與企業崗位標準進行嵌入式銜接,開展項目實訓。重塑專業建設流程,推進專業內涵發展,因地制宜支持餐飲新質生產力發展。
構建“課—證—崗”緊密銜接的課程體系。學校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 人才培養標準對接用人標準、專業標準對接行業標準、課程標準對接崗位標準、專業教材對接技能教學點”為切入點,不斷完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打造了中餐熱菜、中餐冷菜、中式面點等多個教學模塊,包括120余項教學內容。行業專家、企業教師與學校教師共同參與,根據企業用人標準與崗位資格優化課程建設,將企業的實際工作場景和工作任務引入課堂,建立“ 核心專業課程+模塊化專業課程+基礎專業課程”的專業課程體系,不僅滿足了企業的實際需求,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幫助學生獲得更全面、更實用的學習體驗。
創立“ 三一二雙交替輪崗”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學生在企業輪轉實習,校企交替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培養。具體而言,每三家企業為一個組合,學生定期在三家企業之間輪轉實習, 接受不同師傅的指導,同時也能接受不同酒店的差異化教學,從而拓寬知識面、鞏固專業技能、提升綜合能力。與此同時,學校積極開辟校外企業課堂,拓展教學空間,實行開放式教學,確保學徒畢業時職業資格至少達到三級工水平。育人模式改革進一步拉近了學校和企業的距離,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為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提供了人才支撐。
創新“課堂+廚房”生產性教學評價模式。學校聯合企業、 行業組織共同制定了崗位群輪訓和崗位達標制度。圍繞學生需要掌握的崗位技能制定合理的訓練方案,并依照教學順序進行輪訓,按照“ 任務—策劃—實施—檢驗—反饋—評價” 的教學環節,幫助學生熟練掌握每個輪訓崗位所需要的技能。根據每個輪訓崗位的實訓考核標準,制定教學標準、指導書、教學計劃,從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實訓表現、崗位任務完成情況和職業素養等方面,制定崗位技能考核指標和評分細則,針對不同輪訓崗位群要求對學生進行技能達標考核,形成學業質量的閉環控制。通過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機制改革,學生專業測評合格率達100%,優秀率達98%,并實現100%對口就業。
總結成果,邁向職業教育新高度
初步解決餐飲人才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矛盾。學校突破職業教育傳統辦學體制機制壁壘,建立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機制,搭建校企一體化育人平臺,滿足了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人才使用等方面的長期利益訴求,拉近學校和企業距離,促進產教融通,使校企合作向融合一體化發展,為區域餐飲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專業群和師資配置得到有效改善。學校面向區域經濟和行業重點產業,形成專業群動態調整發展機制,促進專業群資源整合和結構優化。學校將行業、企業的先進元素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建成開放共享的專業課程教學資源庫。依托平臺建設、新產品開發、成果轉化、社會培訓和服務等途徑,實現專業技術技能積累和社會服務能力的持續提升。同時,學校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加強自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雙導師共同協作、優勢互補,提高了學校教師的創新活力與發展動力。
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升。“三一二雙交替輪崗”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工作體驗”“做中學”,幫助學生提前掌握職業技能,提升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為日后就業和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新的學習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學習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學習積極性不斷提高。
為企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企業達137家,成果輻射青島、日照、臨沂、威海、淄博、濟南等地區。合作企業參與學校的課程設置和日常管理,企業文化與學校文化交互融合;學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需求對接,學校教育與行業培訓結合,課堂教學與企業崗位標準對接,有利于學生更快適應企業要求,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產學研深度融合背景下,合作企業數量、質量明顯提升,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以及參與辦學的積極性明顯增強。
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多次在省內外相關會議上進行經驗交流與分享,改革專班成員先后在武漢、太倉、濰坊、日照等地作報告,廣州、武漢、揚州、威海等地的院校也來校考察學習。未來,學校將進一步加強改革成果的輻射引領作用,繼續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路子、貢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