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樂佳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強調,要發展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為他們學習其他學科知識、汲取世界文化精華、傳播中華文化創造良好的條件,也為他們未來繼續學習英語或選擇就業提供更多機會。文化意識的培養被視為教育領域的核心任務之一,在教案設計中融入文化意識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和文化敏感性至關重要。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問題,限制了文化意識的有效培養。本文通過分析這些問題的成因,結合教育理論,提出解決策略,以促進教案設計中文化意識的有效培養。
缺乏明確的文化意識培養目標
問題分析
文化意識指的是個體認識到文化的多樣性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行為、信仰和價值觀的能力。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建立跨文化交流的橋梁,拓展學生語言學習的深度和廣度。盡管文化意識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廣泛認可,但在實際教案設計中,教師缺乏明確的文化意識培養目標是一個普遍問題。以某教師針對外研版英語八年級上冊“Module 2 My hometown”的教學設計為例,其教學目標設定為:在本節課結束時,學生能夠獲取與梳理有關城市的基本信息并介紹城市;分析文章結構,運用定位詞迅速找到文本中的相關信息;列舉自己出生地的基本信息,分類比較城市之間的異同;分析選擇前往一個城市的目的,并探討其需要綜合考慮的多方面因素。
盡管教師設定了教學目標,但這些目標主要集中在語言技能學習和信息理解上,忽視了通過深入探討城市背后的文化價值和習俗來增強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性。這種缺失不僅可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感到困惑,同時也考驗著教師評估學生學習成效的能力。
解決策略
為了在教案中融入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和互動的機會,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改進如下——
首先,引導學生收集并了解不同城市的基本信息(如地理位置、人口數量、歷史文化等),以深入探索城市背后的文化價值和習俗;其次,增進學生對城市的文化背景、文化標識和文化價值的認識,使他們理解城市不僅是數據和特征的組合,還有著豐富的文化生活;再次,強化學生對文化相對性和多樣性的理解,比較自己的出生地和其他城市,從多維度分析它們的異同;然后,引導學生進行互動討論,在小組中分享自己對不同城市文化特色的理解,以提高對各自文化背景的認識和尊重;最后,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如通過設計虛擬的城市探索旅行,將對目標城市的文化理解融入旅行計劃的制訂過程。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對城市信息的詳盡收集和準確描述的能力,同時注重提升他們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深化對不同文化的欣賞和理解。
忽視學生的先前知識和文化背景
問題分析
學情分析是一個探討學生整體學習狀態的過程,包括對學生的先前知識、技能、習慣、動機、情感態度等多個方面的分析。教師在進行學情分析時,往往忽視了對學生的先前知識和文化背景的分析,缺乏個性化和差異化的考量,致使教學活動與學生實際需求脫節,影響教學效果。以某教師針對外研版英語八年級上冊“Module 4 Planes, ships and trains”的教學設計為例,其學情分析為:授課對象是北京市某重點示范學校初二年級的29名學生,這些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較高,學習習慣良好,學習態度積極;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知識儲備,能夠全面介紹一座城市,并初步嘗試從多角度辯證地思考;已經初步掌握了不同交通方式的表達方式,但是缺乏比較級和最高級在語境中的運用意識,還需要進一步引導與培養全面、客觀、辯證的思維模式。
以上學情分析,雖然詳細描述了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學習習慣,卻沒有明確說明先前知識對學習新內容的幫助,以及如何基于這些知識進行新的教學活動設計。此外,分析中也沒有考慮學生的文化背景,以及由此產生的對城市和交通的理解差異。
解決策略
學情分析應強調從學生已有的文化知識出發,通過互動式和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深層次的文化理解。因此,學情分析中除了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外,還應該加入先前知識和文化背景分析,具體如下——
利用學生在Module 2中獲得的城市介紹能力,作為分析交通方式對城市發展影響的基礎;利用從Module 4中學到的多角度思考能力,幫助學生更深入地評估不同交通方式的利弊得失。更進一步地,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作為北京的學生,他們對本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及復雜的城市交通系統有著深刻的體驗和認識,這為探討交通方式對城市選擇的影響提供了豐富的實際案例。同時,學生對本地城市環境的熟悉也可被用來增強學習的相關性和實用性。總之,只有緊密聯系學生的先前知識和文化背景,教師才能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確保學習過程的個性化和差異化,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位學生的學習需求。
教學活動設計中文化內容的淺層處理
問題分析
教學活動中的文化內容,往往被簡化為易識別的標簽或符號,對文化現象的探討常停留在表面,缺少對文化價值和意義的深層次探究;同時,文化內容的呈現往往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學活動設計缺乏互動性。
以某教師針對外研版英語七年級上冊“Module 8 Choosing Presents Unit 1 I Always Like Birthday Parties”為例,教學活動設計中,教師利用視頻展示不同國家慶祝生日的標準方式,如唱生日歌、吹蠟燭、送禮物等,但這種簡化的做法忽視了文化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導致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僅停留在“有趣”這一表層認識上,缺乏對不同文化中特定的生日慶祝方式的深入探討。教師盡管設計了一些討論和作業任務,但更側重于接收信息,缺少對文化背后價值觀、歷史脈絡和社會語境的深入挖掘,導致學生無法充分理解不同文化的內在邏輯和層次。同時,雖然活動從學生個人經驗出發,但主要集中在對生日禮物的討論上,沒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更深層的文化探索,缺少與學生日常生活和興趣的緊密聯系。
解決策略
為促進學生對文化的深層次理解,可以從增加文化背景深度、強化學生的主動學習與互動探索、深化文化內容的個性化與生活化這三個方面入手進行教學設計,具體如下——
本課程設計的引入環節,可以通過生日傳遞游戲,讓學生分享自己文化中的生日傳統物品或圖片,也可以利用視頻剪輯展示不同國家的生日慶祝習俗,增進課堂的多樣性和文化交流的深度。聽力環節,可以通過Daming的生日派對引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引導學生設計融合多元文化元素的生日派對,鼓勵學生深入探討不同文化中禮物的象征意義及其背后的文化差異。最后的家庭作業,要求學生利用書籍和網絡資源探究這些生日習俗的起源,并在第二天的課堂上介紹自己文化中的特殊生日傳統,包括歷史、個人體驗及其現代意義。以上活動不僅能夠增進學生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鼓勵他們深入思考和主動探索文化差異及其深層意義,還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促進跨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教師應明確跨文化學習的目標,利用學生的個人經驗和已有的文化知識作為學習的跳板,幫助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儲備上構建新的認知。同時,鼓勵學生從本土文化背景出發,通過案例研究、小組討論和撰寫文化反思日記等方式,拓寬國際視野,深入探究文化差異,并進行批判性思考,以增強對文化復雜性的理解。這種綜合策略的運用,不僅能提升教案設計的質量,更能為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北京市重點課題“基于文化意識培養的英語教學評價連續體設計模式與行動策略”(課題編號:CDAA2306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