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選峰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我們要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堅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把立德樹人貫穿學校德育活動全過程。浙江省臨海市哲商小學立足兒童德育行為養成,秉承“我的點滴行為都代表哲商形象”的德育理念,樹立“今天我以哲商為榮,明天哲商以我為榮”的榮譽意識,讓學生提前了解哲商學子的行為德育標準和養成路徑,從哲行實踐、哲行課程、哲行活動、哲行文化四方面,形成富有哲商特質的德育行為養成體系,從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哲行實踐:培養學子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學校德育的精神與方向,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方式。但小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因而學校需將抽象的家國情懷融入序列化實踐,在實踐中育人,讓家國情懷豐滿、形象起來。
學校結合周邊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以“雛鷹爭章”方式開展家國情懷實踐活動,探索了“校史實踐培養愛校情懷”“周邊文化實踐考察培養愛家鄉情懷”“重走長征路實踐培養擁軍愛國情懷”“愛國主義文化館實踐體驗培養愛國情懷”等路徑,通過講故事、朗誦、演講、時事播報等形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形象化,培養學生愛校、愛家鄉、愛國家的家國情懷。
哲行課程:啟蒙學子哲學意識
童年教育對于人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奠基意義。兒童的成長不僅關乎其自身的福祉,也關乎家庭、民族、國家的未來。
學校以革命烈士楊哲商之名命名,建校百年來一直把“紀念先烈、造福桑梓、報效國家”作為立校之本。校名還喻意哲學商數,是一個人除智商、情商、財商之外的重要素養。學校做到課堂內外、學校家庭雙結合,開發了“利與弊、對與錯、取與舍、得與失、個人與集體、成功與失敗、堅持與放棄”等36項哲商啟蒙課程內容,通過開展“議一議”“辯一辯”“找一找”等活動,將哲理生活化、兒童化,啟蒙兒童辨是非、明事理的哲學意識。
哲行活動:養成學子行為習慣
兒童德育應有為幸福人生奠基的遠景目標。培養學生受益終身的良好習慣,包括良好的學習習慣、文明習慣、勞動習慣等,是實施兒童德育的重要抓手。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好習慣,學校以六年為體系制訂“哲行習慣月”系列主題,如:每年九月一年級的禮儀習慣——有序排隊靜齊快、勞動習慣——人走桌清凳歸位、學習習慣——帶齊文具上學校。哲行德育標準以七字短語呈現,朗朗上口、簡單易記,符合兒童認知心理,在新生入學時讓學生和家長了解一至六年級每個月的習慣養成標準,再依據標準構建具體的德育課程內容,利用每月第一周班隊課進行習慣教育,結合校內外活動開展“哲行習慣”爭章活動,落實德育的全員、全科、全過程管理。
哲行文化:激勵學生陽光自信
文化自信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動力之源,是學校內涵式發展的核心要素。哲商小學在哲行德育的頂層設計下,將哲行文化滲透在哲行活動、哲行課程、哲行實踐的全過程,貫穿于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全過程。圍繞“追尋哲商前輩足跡”“探秘古城歷史文化”“講好友善文明故事”等主題,結合“小紅萌志愿者”“新時代文明實踐”“古城文化與美食尋訪”等活動,牽手社會多個部門,聯合家長和有志之士,開展哲行文化體驗學習,形成哲行文化德育共育場景。
綜上,哲行德育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校本化德育教育體系,哲行實踐、哲行課程、哲行活動、哲行文化四方面有機融合、相輔相成,構成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哲行德育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在情感激勵、習慣養成、道德實踐方面,讓兒童入心、入行,增強學校德育的真實感與可操作性。哲行德育也強化了學校在兒童德育中的主陣地作用,充分發揮社會、家庭在兒童德育中的功能,從而形成家校步調一致的大德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