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華
“小時候,我最快樂的時光,便是和媽媽一起,到北邊的松樹林里放羊,從高一點的小山丘上放眼眺望那無邊的樹木,目之所及,滿是風景。那時習慣性地認為松樹生長得如此茂盛,得益于這里的環境天然適合植物生長。后來才明白,我腳下的這片土地,曾是一片荒蕪的沙漠。這些松樹,是后來人為栽種、精心培育的。”在學習“治沙精神”校本課程之后,八年級的一位學生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2021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進一步拓寬德育渠道,遼寧省彰武縣章古臺九年制學校在上級領導的重視和關懷下,利用豐富的鄉土紅色資源,開發以“治沙精神”為主題的校本課程,編教材、做設計、辦活動……學校圍繞自主編寫的《彰武治沙精神教育讀本》,在教育實踐中賡續紅色血脈,讓無數學生從中體會往昔歲月里那些值得思考與傳承的點點滴滴。
“治沙精神”的教育意義
彰武縣是新中國最早開始科學治沙的地區之一,通過70年的接力治沙,截至2021年,曾經沙化面積達96%的彰武縣,林地面積由18萬畝增加到205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9%增加到34.5%。幾代治沙人用奉獻與堅守將沙海變成綠洲,凝練出“矢志不移、永不退縮、默默無聞、甘于奉獻”的精神內涵。
學校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將“治沙精神”融入學校各項活動,讓學生理解過去治沙的艱苦與奮斗,更激勵他們積極勇敢地面對未知的挑戰。將“治沙精神”融入德育教育,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還能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幫助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于成長于這片土地上的學生來說,這些治沙先進人物的故事就發生于自己身邊,他們不難理解“治沙精神”的內涵,也深覺有責任傳承這份精神。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
成立領導小組,編寫校本教材。學校成立了包括校長、德育副校長、團委書記、骨干班主任和道法教師在內的領導小組,共同負責“‘治沙精神進校園”主題教育。在統籌安排下,我們編寫了小學和初中兩個版本的《彰武治沙精神教育讀本》,內容包括“大漠蒼松”劉斌、“治沙書記”董福財、“山林衛士”李東魁、“植樹固沙人”侯貴等人的治沙故事,體現出一批又一批彰武縣人戰天斗地的不屈精神。由此,學校架構出一套以該讀本為教材的校本德育課程。
依托校本教材,落實主題課程。學校保證每周一課時的“治沙精神”校本課程,并要求任課教師按時備課、書寫教案、有效組織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靈活使用教材,通過講述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了解家鄉人民70多年來艱苦的治沙歷程,體悟其中蘊含的精神品質。除此之外,學校還編寫了與之匹配的檢測試題,通過“為家鄉的治沙景點設計一段宣傳文案”等開放性題目,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組織專項活動,注重實踐養成。除了推進系統化的課程教學,學校還把握各種契機,通過各類實踐活動開展主題教學。如召開“‘治沙精神我傳承”主題班會、組織國旗下的演講、開展朗誦比賽、舉辦知識競賽等活動,引導學生增進對“治沙精神”的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樹立環保意識,愛護生態環境。除了在校園內開展的各類活動,學校還帶領學生邁向社會,參與彰武縣“治沙精神”短視頻大賽,通過自選素材、自主拍攝的短視頻,向治沙英雄致敬、弘揚治沙文化。
“一代代彰武人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治理漫天黃沙,用美好的年華修建了一條綠色長城。”“沙海漫無垠,草木不生根。綠蔭千萬畝,幸有治沙人。”一句句文字、一首首小詩,以及一幀幀鏡頭中,學生們傾注了情感,也產生了共鳴,成長悄然發生。學校里,以“治沙精神”促學生發展的探索,我們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