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福建省漳浦縣赤嶺畬族鄉是漳州畬族藍氏的重要發源地,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特色明顯。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面對漳州畬族藍氏文化原生環境日漸消失、文化傳承后繼乏人、文化資源利用水平較低等問題,需要堅持問題和需求導向,秉持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的原則,通過加強鄉村發展規劃和頂層設計、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培育打造畬鄉特色文化品牌、科學合理利用文化資源、完善文化可持續發展保障措施等,激活畬族藍氏文化的生命力,助推民族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畬族文化;漳州畬族藍氏;赤嶺畬族鄉;保護利用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5—034—03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催化劑和加速劑。歷史長河中,漳州畬族藍氏雖然長期深居閩南山區,但同樣創造了豐富多姿的民族文化,為中華文化發展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鄉村振興背景下,探討如何有效挖掘、保護并利用好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不僅對推動畬族藍氏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更是助推畬族藍氏鄉村實現全面振興的現實命題。
一、漳州畬族藍氏文化的特色
漳州畬族藍氏自宋元之際從江西遷入,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目前主要分布在漳浦縣赤嶺畬族鄉9個民族村、湖西畬族鄉5個民族村,龍海區隆教畬族鄉2個民族村,以及華安縣官畬畬族村、平和縣土田畬族村等,總人口約5萬人。地處漳浦縣境東北部的赤嶺畬族鄉,是漳州畬族藍氏的重要發源地。這里曾涌現出藍理、藍廷珍、藍鼎元等名人,民族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資源眾多,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一般文物點26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市級2個,縣級10個。從某種程度上說,赤嶺畬族鄉是漳州畬族藍氏文化的縮影和代表。其文化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藍氏宗祠種玉堂、頂西藍氏家宅為代表的傳統建筑文化
藍氏宗祠種玉堂是漳州畬族藍氏的祖祠,也是重要的涉臺文物。祠堂背靠大山,西南朝向,設計巧妙,布局獨特,用工精細,風水形勝,匯集了建筑、雕刻、繪畫等多種藝術和木作、石作、瓦作等成熟技藝,2009年被確定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頂西藍氏家宅坐東北朝西南,由池塘、大埕、門廳、前廡廊、中堂、后廡廊、后堂和左右廂房等組成,當地俗諺稱這座清初民居“有頂西富,也無頂西厝”,2013年被確定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赤嶺現存其他古建筑還有藍理府第(建于清朝,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石椅藍氏種德堂(建于清朝,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墘藍氏耀德堂(建于明朝,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等近20處。這些建筑對研究漳州畬族藍氏的賡續傳承、生存環境、發展生態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以“藍氏三杰”為代表的歷史名人文化和種玉堂家訓文化
清康熙朝之后,漳州畬族藍氏考取進士功名的有2人;任五品以上武官有20多人,享有“漳浦藍氏多將才”之譽;4人事跡入典《清史稿》,其中藍理、藍廷珍、藍鼎元3人史稱“藍氏三杰”。現存種玉堂內清康熙帝御賜給藍理的“平臺首功”“所向無前”匾,康熙帝、雍正帝分別御賜給藍廷珍的“平臺大將軍”“治臺名將”匾,雍正帝御賜給藍鼎元的“籌臺宗匠”“公正廉明”匾,詮釋了“藍氏三杰”的傳奇故事、精神品格和文化內涵。另外,種玉堂《藍氏族譜》中,記載和傳續了畬族藍氏的祖訓、族約、家規,特別是種玉堂家訓中“十宜十不宜之法戒”,為漳州畬族藍氏從一個山鄉小姓發展成為有重大影響的家族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以漳州輦藝、畬族藍氏婚俗為代表的風俗禮儀和節慶文化
漳州輦藝在赤嶺畬鄉已流傳500多年,每四年舉辦一次表演活動,2010年被列入漳州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輦藝由“輦”和“藝”兩項組合而成,“輦”著重展示的是畬族藍氏的農耕文明,帶有體育競技性質;“藝”則突出人物的搭配和化妝,體現畬族藍氏男女少年的精氣神。畬族婚俗是赤嶺畬族鄉富具民族特色的民俗,畬民結婚時,大門上和床楣上要粘貼寫有“鳳凰到此”等的紅字條;新人內穿貼身白衣褲,新娘外穿鳳凰裝、頭戴鳳冠,新郎著長衫、戴禮帽,極具畬族風;婚娶要行六禮等。2020年12月,畬族藍氏婚俗被列入漳州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此外,赤嶺畬族鄉還有眾多年節風俗及民俗、傳統項目,有特色食品與手工藝制品20多種。這些習俗、文化已成為畬族藍氏人情感寄托和凝聚鄉愁的紐帶。
二、漳州畬族藍氏文化保護利用的短板和問題
近年來,國家和福建省出臺了一系列指導和支持民族鄉村加強文化建設的政策措施;漳州市及有關縣區深入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在市場需求作用下,漳州畬族藍氏鄉村群眾保護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不斷增強,積極性大為提高。2012年,“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與合作基地”落戶漳浦;2016年、2021年,藍氏宗祠種玉堂先后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被漳州市授予確定為漳臺交流基地;2019年,赤嶺畬族鄉建成閩臺畬族博物館,并參與舉辦了福建省第八屆“三月三”畬族文化節、第十二屆海峽兩岸少數民族豐收節等活動,進一步推進了閩臺交流和畬族藍氏文化的傳承。但在調查中,筆者也發現,漳州畬族藍氏文化在保護利用方面仍存在一些與鄉村振興、群眾期盼不相適應的短板和問題,有待克服和補齊。
(一)文化原生環境日漸消失
由于歷史的原因和近年來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以及現代文明交織、文化發展多元化、投入保障不足等因素影響,畬族藍氏優秀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原生環境出現日趨退化的現象:傳統民居已經被磚混結構、鋼筋水泥結構的普通樓房所替代;畬語已被閩南話或普通話取代;民族服飾(畬服)已基本不穿戴;畬歌畬舞、畬族婚嫁習俗等民俗文化以及民間技藝等正在不斷消失或被簡化;節俗活動大多已無開展或不如以前隆重;一些文物古跡、歷史遺址遺跡亟需維護和保護等。
(二)文化傳承面臨后繼乏人
畬族舞蹈、地方戲劇、口述故事與傳說等民族特色文化,以及畬族藍氏特色食品與民族工藝等,不少存在傳承“斷代”的威脅;輦藝制作與表演、畬醫畬藥等也不同程度有傳承與發展后繼乏人的情況。這與民眾生活方式的變遷和思想觀念的改變、以及缺乏保護和激勵機制密切相關。即便是婚嫁習俗,雖然仍因襲傳統,但由于年輕人不愿學習傳承,加之新風尚的提倡、新方式的流行,使得原本民族韻味濃厚的傳統儀式逐漸失去了展演的平臺。
(三)文化資源利用水平較低
不少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資源挖掘整理不到位,活態展示形式、方式單一,存在雜、亂、空的現象。文化內涵和文化場所有待進一步梳理、充實和規范。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嚴重不足,文化衍生品的生產、經營活動匱乏。一些節慶活動展現形式仍以畬民自娛自樂的方式存在。對外宣傳推廣力度不夠,社會知名度、關注度不高。文化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少,項目落地難,可持續的長效旅游項目尚未形成。其中原因,有認識不足、定位不準因素,也有設計不夠、人才緊缺、投入不足等問題,還有交通區位方面的短板。
三、鄉村振興視角下漳州畬族藍氏文化保護利用的實現路徑
鄉村振興背景下,加強漳州畬族藍氏文化保護利用,須堅持問題和需求導向,秉持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的原則,不斷激活畬族藍氏文化的生命力,逐步實現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一)加強鄉村發展規劃和頂層設計
堅持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綠水青山共生發展的理念,以文化生態與自然生態和諧統一為目標,對漳州畬族藍氏鄉村進行前瞻性、系統性和實踐性規劃設計,創新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在原生地進行傳承與再生產、運營的方式,實行內部融通、村際聯合、內外聯動,將物質文化遺產靜態展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態展演有機聚合在“旅游—生活空間”范圍內[1]。以赤嶺畬鄉為例,可以藍氏種玉堂及頂西藍氏家宅為核心,規劃建設漳州畬族藍氏文化生態保護區,依托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自然景觀、原生態旅游觀光資源和晚熟荔枝、油茶、蜜柚、畬藥等特色農業產業,進行景區、景點建設,爭創國家級旅游景區,實現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開發利用的良性互動發展。
(二)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
繼續深入實施特色村寨建設工程,在村寨門、民居、景觀步道、步行街區建設等方面,逐步恢復畬族風貌,并對名人故居和古建筑開展保護性修復。多措并舉拓展文化展示空間,完善博物館、展示館及民俗文化活態體驗區(園)等建設,積極探索云展廳、網上民俗館、村史館等數字化保護、傳承模式。推進非遺文化弘揚傳承大眾化,以老帶新培養培訓非遺文化傳承人,動員和鼓勵當地民族文化持有者積極參與畬族藍氏文化的創新和生產,持續推動畬族藍氏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同時以申促保,做好具備條件項目的申遺工作。加強文化資源的搜集整理、研究闡釋工作,深入挖掘其中內涵,不斷創新內容和形式,為畬族藍氏文化“活化”提供支撐。
(三)培育打造畬鄉特色文化品牌
著眼于三個方向:一是“藍氏三杰”文化。要把其中具有當代價值、教育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通過宣傳宣講、制作動漫影視、舉辦主題展覽等形式,使其走向社會。同時以文塑旅,為鄉村振興服務。二是謁祖文化。盤活、發揮好種玉堂的族群聯絡溝通作用,廣邀海內外藍氏宗親返鄉謁祖,感受畬鄉發展變化,并為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積極貢獻力量。三是節慶文化。創新設計、組織開展畬族藍氏民俗節慶活動,將民俗表演、民俗工藝展示和民族傳統體育賽事等融合到節慶中,并加大宣傳、展演、對外交流和產業化營銷力度,進一步提升畬族藍氏文化的知曉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四)促進文化資源科學合理利用
突出畬族藍氏文化元素和內容,精心研制、推出主題旅游線路、旅游產品,結合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建設,配套完善展演展示和游憩設施功能,重點發展研學旅游、文化觀光、健康養生等旅游產品,并帶動生態農業和特色種養產業發展。主動向旅行社推介畬族藍氏文化的旅游項目和產品,將民族鄉村游、畬鄉文化游列入旅游目的地,促進民族文化真正轉化成鄉村振興的生產力。同時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文藝創作和文創設計,通過面向社會舉辦短視頻、文藝創作比賽、旅游產品設計大賽等形式,廣泛征集展現漳州畬族藍氏文化的文化作品,開發附加值高的系列文創衍生品,實現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有機統一。
(五)完善文化可持續發展保障措施
一要健全經費投入機制。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畬族藍氏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同時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參與畬族藍氏文化項目建設,進行旅游開發或發展經營特色產業。二要健全利益分配機制。探索建立“有關部門+企業+鄉村”的股份合作制模式,以有關部門為主導,明確各主體在資源管理使用中的的權利與責任,構建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共建共贏格局[2]。三要健全人才保障機制。建立民間藝人保障激勵機制和靈活用人機制,采取就地培養、靈活引進、學用結合、志愿服務等方式,達到良性循環。四要健全宣傳推介機制。既面向本地畬族群眾開展本民族文化遺產及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又加大對外宣傳推介力度,強化全媒體報道、互動化傳播,助力民族文化和旅游宣傳推廣。
綜上所述,民族文化是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的“軟實力”。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面對民族文化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新問題,對漳州畬族藍氏文化的保護利用,應該找準民族文化與民族鄉村特色發展的結合點,讓民族文化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推動鄉風文明、建設美麗鄉村、促進產業發展等進程中,發揮其精神激勵、智力支持和道德滋養的作用,體現其應有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優勢,為民族鄉村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提供堅實的支撐力量。
參考文獻:
[1]桂榕.重建“旅游——生活空間”:文化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遺產可持續保護利用研究[J].思想戰線,2015(1).
[2]盧福營,魯晨陽.村落特色文化保護與開發的策略選擇——基于浙江省江山市清漾村的調查[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19(4).
基金項目:本文系漳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鄉村振興視角下漳州畬族藍氏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利用研究”(項目編號:LX22313021)。
作者簡介:邱添乾,漳州職業技術學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心負責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