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幼兒園課程內容往往比較單一,且缺乏生活味,難以引發幼兒的興趣。對此,文章以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家紡城幼兒園為例,研究將本土特色資源—江蘇省南通市的家紡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策略。研究發現,融入家紡資源不僅能豐富課程內容,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還能提升育人效果,培養幼兒的鄉土情懷。
【關鍵詞】家紡資源;幼兒園課程;課程資源庫;園本課程
作者簡介:施紅玲(1983—),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家紡城幼兒園。
本土特色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有助于豐富幼兒園課程內容。幼兒園將本土特色資源與現有課程相融合,形成獨特的課程資源庫,可以使課程更具園本性,拓寬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途徑,且有助于本土文化的傳承。此外,在資源挖掘和利用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從而使幼兒園形成積極向上的教研氛圍,進而推動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提升。因此,本文以筆者所在幼兒園為例,探究將本土特色資源—家紡資源融入課程內容的策略,以期提升幼兒園課程質量。
一、家紡資源對我園課程構建的價值
教育內容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開發和利用生活中的特色資源,對幼兒園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打破單一的課程觀念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教師常將課程內容理解為每門學科的規范性教學內容。在此觀念引導下,教師僅按部就班進行學科知識的傳遞,并不會給幼兒拓展課外的知識。而家紡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深化了我園教師對課程的認識,促使教師主動打破學科邊界,豐富課程內涵,進一步加強幼兒園教育和社會生活的聯系。例如,線以不一樣的形態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有的容易被發現,有的則不容易被發現。教師利用線資源開發特色課程—和幼兒尋找線,從園內找到園外,從顯性的線找到隱性的線;和幼兒了解線,分析不同的線的特征和用途;和幼兒使用線,用線創造出各種生活物品;和幼兒探究線,用線來開展科學、藝術、語言、數學等領域的學習。如此,課程由單一型走向適合幼兒發展的多元型,教師的角色由知識灌輸者向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轉變。
(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豐富原有的教育內容的同時,也提升了課程育人的效果,使幼兒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文化素養等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我園教師根據班級幼兒的興趣特點、學習水平及園本課程發展的需要,融合家紡資源設計園本課程,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如在“‘繡趣里的傳承”課程中,幼兒學習穿針引線,在家鄉的家紡制品上繡出不同的花樣,做成新穎的繡品。通過刺繡活動,幼兒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促進了手眼協調性的發展及智能的提高,培養了耐心、認真做事的良好習慣,還對刺繡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外,教師通過講解,讓幼兒進一步了解家鄉的家紡制品,從而使幼兒將“愛家鄉”這一抽象要求落實到具體的活動中,對家鄉的認識經驗由模糊變得清晰,從對家鄉文化習以為常到重新審視家鄉文化,最終對家鄉產生強烈的歸屬感。
二、我園利用家紡資源構建園本課程的途徑
(一)挖掘整理資源,構建資源地圖
我園地處家紡名城—江蘇省南通市,這里有著名的南通家紡城。為了更好地梳理區域內的課程資源,我園教師從園內開始,對周邊一到三公里范圍內的資源進行普查,通過觀察、問卷調查、訪談等多種形式,收集、整理了可利用的家紡資源,從而構建課程資源地圖,為設計課程做準備。此外,教師還參觀了市內的家紡相關的博物館、生活館、市場等地方,以補充課程資源地圖內容。
(二)分析資源特性,搭建課程結構
課程資源地圖上的資源很多,教師要從哪里開始利用呢?通過討論,我園教師決定從優勢資源開始利用。比如,我園幼兒家長中有很多是從事家紡相關工作的,這些家庭的幼兒對布料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布結構簡單、功能多元、可變性大、操作性強[1],因此布資源是我園當前比較明顯的優勢課程資源。基于此,教師開展了布資源的開發活動,對布資源的現狀、價值以及可能引發的幼兒活動進行深入分析,結合幼兒現有經驗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要求,對課程進行初步規劃。如在課程“布的秘密”中,教師從“布的形成”“布的種類”“布的趣味”“布的玩法”這四個方面進行規劃。具體而言,在“布的形成”中,引出“認識棉花”“了解棉花變成線”“將線織成布”“認識織布機”等課程內容;在“布的種類”中,引出“我收集的布”“比一比”“分一分”等課程內容;在“布的趣味”中,引出“布的扎染”“布的繪畫”“布的DIY”等課程內容;在“布的玩法”中,引出“布袋跳”“拔河”“布尾巴”“捕魚”“大小波浪”等課程內容。如此,教師對布資源進行梳理,并將其融合進具體課程中,使得教學活動多元化,有生活活動、游戲活動、學習活動等;教學形式多樣化,有集體形式、小組形式、個別形式等。課程結構的搭建實現了從本土家紡資源梳理到幼兒課程資源利用的轉變,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了支架。
三、我園開展家紡資源園本課程的策略
(一)與幼兒興趣相關聯,構建課程主題網絡
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點,結合幼兒教育各領域內容,預設課程主題網絡,讓課程架構具有整體性和綜合性[2],然后在幼兒不斷發現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完善課程主題網絡,讓課程主題追隨幼兒,從而提高課程內容的有效性。
比如,小小的布頭是幼兒眼中的寶貝,常常被幼兒用來游戲。教師據此構建了以布為主題的課程網絡,包括“我找到的布”“我想知道的布”“我和布玩游戲”等板塊的游戲,定位于“好玩”,讓幼兒在找一找、想一想、玩一玩的過程中與布資源進行親密接觸。教師將板塊游戲落實到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設計了不同的活動,滿足幼兒的需要。比如,在“我找到的布”板塊游戲中,教師和大班幼兒生成了“有用的紗線”活動課程,開展了“布從哪里來—紗線知多少—紗線有什么用”系列布資源活動;而在“我和布玩游戲”板塊游戲中,教師和中班幼兒生成了“奇思妙想服裝秀”活動課程,開展了“我的衣服—神奇的衣服—我是小裁縫—我的T臺秀”系列活動;等等。由此,在布主題的統攝下,課程主題網絡得以形成,并鏈接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的不同發展目標。
(二)與常規課程結合,創新課程形式
我園周邊布資源豐富,如果可以將其與幼兒園常規的課程相融合,那么將可以進一步發揮其作用。我園教師先將原有的課程內容列入表格中,再在梳理家紡資源的基礎上,將其適當融入不同的課程中,生成新的課程,并在表格中備注說明課程修改情況。課程表格制作好后,教師據此開展課程活動,并適時調整和修改表格,不斷優化課程內容。
比如,教師聚焦“布資源與體育活動融合”的真問題開展了系列教研活動,查閱研究文獻、教學案例等相關資料,深入挖掘和利用豐富的布資源,使其與體育活動有機融合為一體,為幼兒的體育學習增添趣味。《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標》中寫道:“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確保幼兒每天有充分的自主游戲時間,因地制宜為幼兒創設游戲環境,提供豐富適宜的游戲材料,支持幼兒探究、試錯、重復等行為,與幼兒一起分享游戲經驗。”兒童的一切行動,離不開豐富的資源作為支撐,離不開與材料的互動,更離不開在真實情境下的主動探索、嘗試與挑戰。基于此,教師充分發掘和運用布資源,引導幼兒創造性地開展布主題體育游戲。在體育課前,教師讓幼兒思考“我們可以用布來開展什么體育游戲?”的問題,并讓幼兒在家中與家長自制布制體育用品,如沙包、布條、護膝等,并探索多種玩法。在體育課中,教師讓幼兒展示自己帶來的布制體育用品,并介紹自己想出來的玩法,然后組織幼兒開展活動。幼兒和同伴一起用自制的布制體育用品開展“拳打腳踢”“穿越烽火線”“鉆山洞”“漁夫捕魚”“騎大馬”等體育游戲。此外,教師還指導幼兒生成更多的創造性玩法,調整與優化布主題體育游戲,引發幼兒與布料進行深度互動。總之,教師將布資源融入體育活動中,給幼兒帶來了更多成就感,使幼兒充分了解到布料的多種用法,鍛煉了身體,體驗到了創造的樂趣。
(三)與主題活動相結合,豐富主題內涵
將家紡資源與我園原有的主題活動相結合,豐富了活動主題內涵。在相關主題活動開展前,調用有價值的資源,將其添加到主題活動中或者替換原有的一些主題活動內容。比如,我園大班有一個主題活動叫“各種運輸方式”,此活動目標是讓幼兒對各種運輸方式感興趣,理解古代與現代不同的運輸方式,產生創造發明交通工具的欲望。而在家紡資源活動中,幼兒也需要了解家紡制品的運輸過程。基于此,教師設計了“我是小小快遞員”主題活動。在活動中,幼兒需要識快遞、寄快遞、送快遞等,通過親身操作,模仿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送快遞,了解家紡制品從寄到收的整個過程。家紡資源的融入使原有的“各種運輸方式”活動更具有生命力,能夠喚起幼兒對家紡物流的探究興趣,并讓幼兒獲取多樣化生活經驗。
(四)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發展幼兒經驗
只讓幼兒在課程中了解家紡資源是不夠的,教師還需要帶領幼兒參與實踐活動。我園有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教師通過在其中引入家紡資源,豐富了實踐內容,發展了幼兒經驗。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幼兒園教師要合理利用家長的資源,調動家長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從而真正實現家園共育。比如,教師設計了“賞藍底白花,尋扎染之樂”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家長一起帶領幼兒走進了古色古香的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在博物館中,幼兒看到了各種藍白相間的布料工藝品;參觀了藍印花布的制作過程,看到一塊塊印有精美圖案的刻版蓋在布料上,印出不同的花色,布料再通過加工就變成了美麗的藍印花布;參與藍印花布的扎染過程,化身一個個小染工,親手染出了多種藍白相間的布品。教師還延伸出了“自制染料”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家長一起帶領幼兒去花卉基地參觀,讓幼兒了解花卉變成染料的途徑,并在家長的幫助下,親手制出各種自然染料。此外,社區也是幼兒園重要的實踐教育資源。教師設計了“我是紡織小能手”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家長一起帶領幼兒去社區中的老裁縫店鋪參觀,通過看裁縫店的歷史照片,聽老裁縫的講解,了解裁縫工藝的變遷與發展,并親手體驗裁剪、縫制布制品的過程。通過將家紡資源融入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教師讓幼兒品味到家紡文化的無窮魅力,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并激發了熱愛家鄉文化的感情。
結語
在家紡資源開發與利用過程中,我園從幼兒成長需要的角度出發,讓幼兒通過直觀感知、觸摸體驗、實踐操作等一系列活動獲得成長的經驗;我園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提供合適的支架,從“帶領孩子刻意地去尋找”到“跟著孩子驚喜地去發現”,生成形式多樣的家紡資源融合活動,發展了幼兒的創造力。在一系列的課程活動中,教師與幼兒實現了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胡娟.幼兒戶外活動中“布類游戲”的課程開發與教學實踐[J].科普童話,2017(12):119.
[2]魏玉華.地方特色資源在幼兒園園本課程中的開發與利用:以“濱湖及周邊地區”為例[J].家教世界,2020(2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