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小學應重視心育在德育中的作用,厘清德育與心育關系;突破農村小學心育瓶頸,夯實心育基礎;以過程體驗為基礎,將心育過程融入德育日常;重視心育活動項目開發,推進德育與心育融合;將心理學知識融入課堂,提高德育與心育融合的水平;重視過程評價,提高“心本育人”具體實踐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德育;農村小學;德育;心育;“心本育人”
【基金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基于‘心本育人模式的鄉村學校改進行動研究”(課題批準號:DHA22049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吳峰(1980—),男,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坂面中心小學。
當下,農村小學面臨德育資源不足、留守兒童眾多等現實問題。農村小學需要堅持“心本育人”的理念,以心育為抓手來推進農村小學德育與心育的融合,從而逐步克服現實困難,進一步推動德育的有效實施。
一、農村小學德育的現實問題
(一)農村小學內部的現實問題
當下,農村小學面臨的教育現實問題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德育師資力量相對薄弱。以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坂面中心小學為例,按小學辦學規模和實際的教學需求,學校需配備德育教師14名以上,而實際的德育專職教師僅有9人,其余的均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師資問題體現在教師結構配置不合理、德育教師招聘困難、師資流失等方面。在許多農村小學中,術科教師多數都語文或數學教師兼任。因此,農村小學的德育教研活動以及校本德育資源開發的進程難以得到保證。二是教育功利引發的教育質量管理問題。在某些地方,小學教育質量考核仍過于注重語文、數學、英語學科的教學質量考評,不利于農村全面落實優質均衡的教育,由此造成德育得不到學校應有的重視。
(二)農村學生家庭教育問題
家長對留守學生失管,隔代監護者不敢管,甚至留守學生無人管等嚴重的家庭教育問題,致使一些農村學生不僅行為規范出現問題,還出現身心發育的健康問題。此外,一些農村學生在人際交往與互動方面也存在心理問題。這些都給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施帶來現實困難與問題。
因此,如何面對現實,克服困難,以“全面發展、全人發展”的理念和決心,做好農村小學教育,以立德樹人的責任意識來強化農村德育教育,是農村小學需要進行的思考和具體實踐。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坂面中心小學積極響應政策,落實相關課題研究,展開了在“心本育人”理念下德育融合心育的實踐探索。
二、“心本育人”的內涵與實踐
(一)“心本育人”的內涵
“心本教育”是我國“十二五”規劃期間江蘇海安市立發中學提出的一個德育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這個教育理念的核心主張是“從心出發”,以心交心,用心育人,讓教育貼近學生的心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在此理念下,從心理成長的角度來看,立德樹人就是“立心”,培養成熟的心智,獲得完善的認知,形成健全的人格[1]。“心本育人”就是借鑒“心本教育”理念而進行實踐探索的德育模式。“心本育人”強調心育在德育中的作用和關系,學校以“心”為本,實行“心本管理”,開展“心本育人”的實踐活動,從而使校長的心、教師的心、學生的心、家長的心緊緊聯系在一起,切實提高育人效果[2]。
(二)“心本育人”的實踐
“心本育人”在福建廈門的同安區祥平中心小學已經實踐多年。廈門市同安區祥平中心小學從2006年就開始了以心理健康教育為核心的“心本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和課程資源。祥平中心小學組織專門的團隊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技術和方法,并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在教學中,教師不僅關注知識的傳遞,更強調對學生內在潛能的激發。例如,通過“團隊破冰”游戲,讓學生迅速融入團隊,建立信任與合作關系;通過“決策模擬”游戲,培養學生的判斷力和決策能力。在教學評估環節,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指標,通過科學的評估手段了解學生的情感狀態、學習動機和適應能力。如此,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廈門市同安區祥平中心小學注重課程開發與課程滲透,巧妙地將“心本教育”融入學校的各門課程,并自主開發了一系列富有趣味性和互動性的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如《心舟》和《心理健康》。這些研究和實踐為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坂面中心小學提供了實踐經驗。
三、德育融合心育的“心本育人”教育實踐
(一)重視心育在德育中的作用,厘清德育與心育的關系
在學校教育活動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關系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同伴、個人本身的重要教育領域。學校的德育教學,要求教師從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長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心智,促進學生心智健康發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教師應厘清德育與心育的關系,統一德育的社會屬性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自然屬性:德育目標依靠德育內容來支撐,德育內容要與學生的心理需求相適應;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需要健康的心理狀況,心理健康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關愛。因此,教師要因地制宜地開展心育實踐、致力于心育課程設計與開發。此外,教師應按照課程要求,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學生滲透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教育,鼓勵學生積極認識、體驗與踐行,促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同時,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心理環境、物理環境的改善為主,與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為小學生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心理指導。由此可見,心育與德育共同的目標都是立德樹人,心育與德育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二者不可分割。因此,理想的德育要站在以人為本的立場上,以關注學生心靈成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走向心靈的德育[3]。
(二)突破農村小學心育瓶頸
小學“心本育人”的主要教育瓶頸來自心理健康資源不足。在人力資源方面,心理健康教師不足是現實問題。學校德育任務不應僅是德育教師的工作,它應是全體教職工的任務。農村小學德育的實施主體應包括全體教師,讓全體教師參與德育的實施過程,從而逐漸解決教師心育資源不足的問題。小學“心本育人”的另一個瓶頸是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和本土化資源開發不相適應。近年來,學校自然環境不斷優化,校園中各種心理健康教育設施、設備配置齊全。然而,學校所在的社區環境,如交通設施及其管理水平、游戲場所及其安全管理水平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還不匹配。此外,本土的文化資源未從課程的角度進行開發,未能有效地納入學校心育課程之中。因此,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坂面中心小學堅持與鄉鎮政府有關部門聯動,從社區育人環境美化、設施改善等具體環節入手完善德育環境的建設;從鄉土風俗、紅色史料文化、身邊道德典型,以及鄉土傳統支柱產業(如山茶、竹葉、煙草、織布等)、鄉土自然資源特色等內生性德育資源入手,展開區域資源普查和梳理,一定程度上夯實了心育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的文化、物質基礎。
(三)將心育過程融入德育日常
心育的基礎是體驗,體驗的重點是過程。因此,教師應杜絕形式主義的做派、反對灌輸式德育教學,推崇在過程體驗基礎上的德育方式。此外,在心育的過程中,形成心育常規是關鍵。在日常管理中,教師應強調“心本德育”,通過開展豐富的德育過程性活動,引導和促進學生從自身做起,從一言一行開始,自主培養良好的品德素質。例如,在班級管理方面,教師采用“輪值班長”制度,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體驗管理者的角色,從而增強責任感和團隊協作精神;在個人行為規范方面,教師設計了“假如我是他”的日常人際交往換位思考主題活動,讓學生體驗不同角色、不同處境和不同目的所產生的情緒,從而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教師還通過開展各種德育主題活動,如“感恩教育”“環保活動”等,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德育的魅力。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培養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四)重視心育活動項目開發
傳統的德育活動大多是教師以談心談話的方式開展的心理輔導,這種方式會讓學生產生本能的防御心理,即使教師擁有較高的心理疏導能力,學生還是可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逃避。基于此,學校有針對性地開發了富有趣味性的沙盤游戲、心理漫畫繪本和主題閱讀等項目。沙盤游戲可以通過擺放沙具、塑造沙景來表達學生內心情感,以便于教師在觀察中捕捉學生的心理動態,并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和啟發;心理漫畫繪本則以生動形象的畫面和簡練的文字觸動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心理概念,增強自我認知和情感表達能力;主題閱讀活動則是通過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導學生從優秀的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培養積極向上的心態。
(五)將心理學知識融入課堂
學校注重將心理知識融入課堂,在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心理學相關的知識點納入授課內容,并結合具體案例和實際問題進行講解。例如,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文本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在數學課堂上,通過數理邏輯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實踐使學生在學習各個學科的同時,也增加了對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學校鼓勵學生應用心理原理來解決問題,學校組織各類實踐活動和課外社團,讓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的心理知識運用到實際中。比如,學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來理解不同情緒對人際交往的影響,或者利用心理測量工具來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和優勢。這樣的實踐活動既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心理原理,也培養了他們的實際應用能力。與此同時,學校重視對學生的心理評估和測量,主動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并進行個性化輔導和支持,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針對有學習困難或情緒問題的學生,學校安排專業的心理輔導師進行個別輔導,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提高學習效果。
(六)重視心育過程評價
“心本育人”的效果、水平是學校開展德育融合心育實踐十分關心的問題。為此,學校設計了心育過程評價內容體系。一是心育教學行為評價體系:主要關注教師心理知識應用、心理疏導效果、心育活動組織三大內容。二是心育目標設計評價體系:主要關注活動主題設計、活動過程組織、實施效果與目標契合度的評價。三是學生活動過程評價體系:主要關注參與度、參與態度和活動體驗。針對學生活動,其過程性評價以問卷的形式展開,并且要求一個活動對應一個問卷,以此體現評價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同時,學校還設計了心育評價規范:學校“心本育人”教研組以推門聽課和參與活動過程的方式展開評價;教師以階段反思的方式進行自我教學評價;年級以問卷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評價,并引導學生對活動過程進行自我評價。
結語
總之,德育工作應圍繞“心本育人”理念,“以心為本,以心為先,從心開始”[4]。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坂面中心小學展開了積極的德育與心育融合的探索與實踐,從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用心傾聽他們的聲音、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等方面入手,力求在德育工作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梅廣穩.“心本教育”的校本實踐探索[J].江蘇教育研究,2020(17):43-45.
[2]練偉東.“心本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師道,2018(4):22,53.
[3]朱小蔓.走向心靈的德育[J].上海教育科研,2007(4):1.
[4]曹艷.淺談“心本教育”理論下的學校課程體系構建:以長沙市岳麓區實驗小學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22(8):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