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 蘇芳芳
【摘 要】中國古代水晶器皿雕刻藝術,從戰國水晶杯到清代水晶天雞尊,呈現出從簡單到復雜的遞進演變序列,證明了中國古代水晶器皿雕刻藝術從仿樣到創新的漸變過程。
【關鍵詞】雕刻;水晶器皿;遞進演變;手工藝
【中圖分類號】J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5—055—03
中國古代,水晶是珍貴的寶玉石雕刻材料。人類運用水晶制作器物歷史悠久,北京周口店猿人洞水晶礫石削刮器、安徽凌家灘文化水晶珥珰、戰國水晶杯、唐代何家村窖藏水晶八曲長杯等,都是傳世經典。
水晶雕刻藝術品晶瑩剔透、流光溢彩,備受中國古人珍視。但水晶材質硬度大密度低,性脆易裂,加工難度大。工藝方面,水晶器皿明清以前大多是素器,造型簡練,表面光潔;直至明清時期,水晶器皿造型和紋飾都逐漸豐富,雕琢水平大幅度提高。
中國古代水晶器皿凝聚中國古代手工藝人的智慧與匠心。以考古實物為線索,整理出中國古代水晶器皿從簡單到復雜的遞進演變序列,可以證明中國古代水晶器皿雕刻藝術從仿樣到創新的漸變過程。
一、戰國時期水晶器皿雕刻藝術
戰國時期水晶器皿雕刻藝術以戰國水晶杯為代表。戰國水晶杯現藏于杭州市博物館,是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1990年出土于杭州半山石塘小溪塢戰國一號墓。杯高15.4厘米,口徑7.8厘米,底徑5.4厘米,整器略帶淡琥珀色,局部可見絮狀包裹體,器身特征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狀,底圓,圈足外撇,通體平素,造型簡潔[1]。
戰國以前,出土水晶器物多為環飾、珠飾,目前未見水晶器皿出土。戰國水晶杯用整塊優質天然水晶雕刻而成,器型較大,在中國古代水晶雕刻史上也屬罕見。浙江省與江蘇省相鄰,江蘇省所轄東海縣從古至今就是中國水晶礦藏重要產地,離東海縣不遠山東臨淄齊國墓葬集中出土大量戰國時期水晶飾品。在地理位置上,東海縣剛好處于杭州與臨淄之間位置,所以杭州地區有產出較大型戰國水晶器皿的條件。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諸多墓葬出土器物奢華至極,與周朝禮制嚴重不符,戰國工藝美術以裝飾紋樣繁縟著稱,延續西周以國家用玉為主。戰國玉器整體用料優良、紋飾精美、刀工遒勁、追求華麗秀逸。從雕刻工藝角度研究,戰國水晶杯內膛有明顯的雕琢工具痕跡,是砣具配合解玉砂磨制時留下的工具微痕跡,痕跡呈螺旋向下趨勢,砣具琢磨時的起勢與收尾都干凈利落。春秋戰國手工業發達,《墨子》“節用中”記載百工“使各從事其所能”,說明戰國時期手工藝分工明確。水晶器皿雕刻需要選料、設計、出坯、定型、精雕、了手、打磨、拋光一系列繁瑣工序,只有分工明確、各盡所能,才能創作出戰國水晶杯這樣精美絕倫的藝術精品。
春秋戰國時期,酒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籍《春秋緯》中記載古時釀酒是“以曲釀黍為酒”。戰國時期,蒸餾酒技術還未發明,這個時期的酒應該都有顏色。戰國水晶杯沒有雕琢任何紋飾,而是采用簡潔光素的藝術處理,或許是為了用素潔透明的杯體突出酒的顏色。
二、唐代水晶器皿雕刻藝術
唐代社會經濟發達,絲綢之路暢通,軍事強大,有“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政治局面。因為東西文化交流頻繁,玉料充足,唐代玉質器皿文物數量比前朝增加許多,而且借鑒當時流行于中亞、西亞的金銀器器型,形成富麗堂皇的玉仿金銀器風格,精彩紛呈。
唐代何家村窖藏水晶八曲長杯,1970年10月5日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兩甕一罐共出文物1000余件,金、銀、和田玉材質居多,僅有水晶器皿一件,足見唐代水晶稀有珍貴。
水晶八曲長杯無色透明,通高2.9厘米,口徑9.5厘米,寬5.5厘米,壁厚0.1厘米,有八個橫向分層式的曲瓣和橢圓形矮圈足,外壁光素無紋,器身肉眼可見明顯膠棉絮狀結構。
唐代工藝美術追求繁復絢麗、富貴華美、艷麗多姿。隋唐時期使用鐵砣治玉,為制作精美玉石水晶器皿提供了技術基礎。何家村窖藏同時出土白玉忍冬紋八曲長杯,玉杯紋飾華麗精美,比水晶八曲長杯工藝更加復雜精細,而且兩者大小相似,白玉杯口沿厚度更薄,只有半毫米,外腹壁飾減地陽雕忍冬卷草紋。反觀水晶八曲長杯,應該可以推斷出唐代水晶器皿雕刻工藝還處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唐代盛行葡萄酒,詩人李白、白居易等都有很多與葡萄酒有關的唐詩,《酒譜》作者,唐代詩人王績曾寫“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所以,水晶八曲長杯光素無紋也有突顯竹葉青、葡萄酒之類濃艷酒色的功用。
水晶是稀有寶玉石,通過晶體光影折射產生光學效應,神秘幽靜,受到唐代文人推崇,例如唐詩“鳥啄冰潭玉鏡開,風吹檐溜水晶折”等。古人常稱水晶為水精,唐代文獻記載水晶產地多為西域,西域國家曾多次向唐朝進貢水晶制品,有“開元初,(康國)貢鎖子鎧、水精杯、碼甿瓶、鴕鳥卵及越諾、朱儒、胡旋女子”。通常器身八曲的多曲長杯源出薩珊波斯著名器形,經由中亞,東傳到中國[2]。
三、遼宋時期水晶器皿雕刻藝術
遼宋時期考古發掘較多水晶制品,其中水晶器皿雕刻工藝有明顯提升。
2007至2010年,南京出土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的各類供養器物多達12000余件,其中有5件珍貴的天然水晶器皿。一件為蕉葉紋水晶杯,另四件為水晶瓶[3]。
蕉葉紋水晶杯藏于阿育王塔內,異常精美,高4.2厘米,長18.7厘米,寬7.1厘米,由優質天然水晶雕刻而成。該杯造型橢圓,侈口淺腹,器壁光素,杯身宛如蕉葉,口沿一側有扇形手柄,杯口銀鎏金鑲邊,造型簡潔生動,線條流暢,工藝精致。宋代工藝美術文物造型多受當時院體畫風影響,蕉葉紋水晶杯充分展示了宋人簡約雅致的器物美學和寫真傳神的藝術表現手法,完全符合宋詞所描敘“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的清雅意趣。宋代設有文思院管理玉工制玉,此件蕉葉紋水晶杯并非皇室供奉,證明宋代是玉器世俗化的轉型期。
地宮四件水晶瓶最高一件為7.9厘米,最小一件高4.7厘米,均無色透明,造型各異,有瓜形、葫蘆形、凈瓶形等形制,瓶身皆光素,部分有起棱線或刻有縱向凹槽,內腔管狀,瓶口加塞。
生活用器具是遼宋夏金元時期玉器主流之一,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當時多民族長期并存,南北對峙,在經濟文化領域常常互通。
遼人自己并不培養本民族玉工,遼玉多出自宋人玉工,宋人玉工按遼人要求治玉,致使遼代水晶器皿既有宋人面貌,但又不失遼族本身民族特色。1986年,內蒙古哲理木盟奈曼旗青龍山鎮考古發掘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出土四件水晶器皿,現藏于通遼市科爾沁博物館。
遼代陳國公主墓金系提鏈水晶杯三件,大小形制一樣,無色透明,圓唇,筒形腹,平底。四出花瓣形水晶杯一件,無色透明,橢圓形口作四出花瓣形,弧腹[5]。由于契丹族是游牧民族,遼代工藝美術普遍特色是易于攜帶、采用金銀裝飾,金系提鏈水晶杯就是其特色的很好體現,同時出土帶鏈玉杯也可作為參考。
從北宋蕉葉紋水晶杯的寫實雕刻手法,到陳國公主墓四出花瓣形水晶杯豐富的雕刻表現手法,證明遼宋時期中國古代水晶器皿雕刻工藝逐漸進步,承上啟下。
四、明代水晶器皿雕刻藝術
明代,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從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達到空前鼎盛。明代統治階級釋放元代手工業奴隸,采用輪班制,促進了手工業發展。此時,使用水晶器皿象征身份顯赫,在上層社會比較常見。明《古今小說》中描述到:“(王殿)臺上果卓,佇目觀之,器皿皆是玻璃、水晶、瑪瑙、琥珀為之,曲盡巧妙,非人間所有”。明代文獻中現存水晶資料相對較多:宋應星《天工開物》“玉”一篇中記載中國水晶產地眾多,如南方的福建漳浦,北方宣府四角山,還提到中原河南信陽州產水晶黑色者最美等。
明代水晶器皿存世罕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子岡”款茶晶梅花花插,代表了明代水晶器皿精妙工藝。器高11.4厘米,口徑4.2厘米,底徑3.8厘米。
該花插器型完整呈桶狀,天然茶色水晶質地,仿梅花樹干出枝帶花蕾,利用原料白色結晶體俏色巧雕雪白梅花,器身一面陽雕隱起兩行行書“踈影橫斜,暗香浮動”八字,末屬圓形“子”,方形“剛”陰文兩枚。梅花象征高潔傲骨、不畏嚴寒,寓意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因此茶晶梅花花插不僅寓意美好,格調高雅,還充滿明代文人畫韻。陸子岡是明代琢玉名家,傳世“子岡”款水晶雕刻作品僅此一件,陸子岡因工藝精湛,曾以工匠身份名聞朝野,后世仿者眾多。
“子岡”款茶晶梅花花插以優良水晶材質,運用高超雕刻技法,學習明代文人畫意趣,將印章、書法、詩文、繪畫等多門藝術融入水晶器皿雕刻,將中國古代天然水晶器皿雕刻藝術提高至全新藝術境界,集鑒賞、裝飾和實用為一體,其審美追求影響深遠,延續至今。
五、清代水晶器皿雕刻藝術
清代推行雇傭制,有效調動了玉工創作積極性,清代手工藝人不僅對前代玉石雕刻工藝有很好的延續繼承,更是創造出許多造型新穎、時代印記明顯的工藝美術經典。
清代集歷代玉雕工藝之大成,崇尚仿古,做工精良,對拋光技術要求嚴格,玉質器皿配座及包裝十分考究,這些特點也造就出空前精美的清代水晶器皿。清代水晶器皿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為代表,有水晶天雞尊、水晶兕觥等等。
水晶天雞尊,仿古器型。天雞尊較早出現于隋代青瓷,寓意吉祥,具體形象成熟于清代乾隆年間。北京故宮藏水晶天雞尊通高14.2厘米,口徑2.3—3.6厘米,整塊無色天然水晶圓雕而成,幾乎毫無瑕疵。天雞昂首挺胸,貼翅直立,長尾曲卷與雙足支撐做底,雙翅背負帶螭龍耳尊,尊蓋紐雕直立小天雞一只,有以小襯大的藝術對比效果。與首都博物館館藏清代“乾隆年制”碧玉天雞尊橫向比較,水晶天雞尊綜合運用鏤空、掏膛、透雕、圓雕等多種復雜工藝,將水晶晶瑩剔透的質感發揮淋漓盡致,藝術效果堪稱完美,水晶性脆易裂,質地韌度不夠的技術短板,古代藝人憑借杰出智慧基本解決。水晶天雞尊線條清晰,質感光亮強烈,細節雕刻比碧玉天雞尊更精微。北京故宮還藏有類似仿古器皿水晶兕觥一件,仿早期青銅器造型,工藝精美線條流暢,見楞見面,體形碩大,光亮晶瑩。
北京故宮藏水晶帶鏈花籃,高5.1厘米,鏈長12.7厘米,口徑8.3×6.1厘米,足徑2.4×3.1厘米。水晶活環工藝要求原材料沒有綹裂、材質完美,因此這件文物原材料十分珍貴。從工藝角度分析,花籃設計精巧,橢圓海棠花式籃口,口沿凸雕橢圓環一對,其上套六個活環為鏈,三個一組,兩組環間加夔龍環提梁,活環精致,小料大作;花籃腹部隨形琢磨開光淺浮雕四幅,分別為梅花、水仙、海棠、竹及靈芝,寓意清雅高潔,水晶活環技藝與隨形弧面減地淺浮雕出現,標志中國古代水晶器皿雕刻工藝趨于成熟,完整。
北京故宮藏水晶雙魚花插,器身帶絮狀結構,高14.8厘米,最寬11厘米,圓雕一雙鯉魚游戲波浪之上,鱗紋精美,魚腹中空,雙尾交叉支撐結合波浪做底,配雕波浪紋紫檀木座,清宮舊藏同時期有多件青白玉和碧玉質地雙魚花插,工藝及造型類似。比較明代“子岡”款茶晶梅花花插,清代水晶雙魚花插造型更立體,細節更豐富,寫實水平更高。
綜上所述,使用相同工具條件下,中國古代水晶器皿雕刻工藝的遞進演變比和田玉器皿雕刻工藝時間更長。可以推測,在中國古代天然水晶材質的加工技術難度較高,水晶器皿原材料難得,古人的水晶器皿雕刻工藝,經歷漫長的探索與實踐,直至清代終于取得輝煌藝術成果。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是時間的藝術,歷史的見證者。中國古代水晶器皿雕刻藝術從簡單到復雜的遞進演變序列,證明了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從仿樣到創新的工藝傳承規律,反映了中國古代手工藝人薪火相傳,甘于寂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參考文獻:
[1]李海.戰國水晶杯[J].東方博物,2004(2).
[2]尚剛.隋唐五代工藝美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3]黃秝人,王泉,雷雨,等.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塔基與地宮發掘簡報[J].文物,2015(5).
[4]孫建華,張郁.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發掘簡報[J].文物,1987(11).
作者簡介:張喜(1982—),男,湖北孝感人,碩士研究生,技師,研究方向為玉石水晶雕刻、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