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作飛 包榮華
【摘 要】廣西分布有壯、苗、侗、瑤等民族,壯錦、苗銀飾、侗繡、瑤繡等少數民族特色無不讓人賞心悅目,其中三江地區侗繡文化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情,豐富多樣的刺繡圖案和文化精髓,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本文將探討借助新的技術手段,對侗繡文化進行數字化采集和存儲,應用于保護活態民族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業發展,服務鄉村振興。
【關鍵詞】侗繡文化;資源數字化;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TS9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5—091—03
黨特別強調少數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認為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難看出在促進民族團結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鄉村振興的根魂所系。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必須深入貫徹黨和國家關于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為抓手,加快民族資源數字化步伐,不斷滿足各民族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刺繡工藝歷史悠久、古雅質樸,主要用于裝飾侗族人民的圍裙、背帶、鞋面、肚兜、手巾、衣服的領襟、衣袖等日常生活用品。侗族人民擅長用大量絢麗多彩的織繡圖案來裝飾用物,美化自己的生活。它作為民族藝術的瑰寶不僅具有日用功能,還可以作為禮品、定情信物、藝術品等。侗族刺繡不僅與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緊密相連,同時,它也是侗族人民情感與信仰的物質寄托、是整個侗族聚落思想和審美理念的文化再現,更是集實用價值與美學價值為一體的傳統民族文化結晶,同樣也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三江縣是全國侗族自治縣人口最多的,通過到當地的采訪考察,發現這種刺繡工藝經過了若干代侗族婦女的創造、繼承和發展,經過歷史的積淀,最終形成了如今所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具有濃郁民族地區,由于民族聚落的昌盛發展,以及當地侗族人民對于優秀傳統文化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所以,時至今日當地民眾對于侗族服飾、刺繡等優秀傳統文化的象征仍進行著很好的保留與傳承,以及地方特色的藝術面貌。
在文化浪潮不斷的沖擊下,時尚潮流引領主流審美的今天,少數民族文化面臨被拋棄和遺忘的危險境地,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才使得得以傳承和延續,那么在如今的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侗族這些寶貴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發展鄉村振興事業服務呢,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筆者從技術層面考慮,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收集和挖掘侗族民族文化資源,將其轉化為數字資源,建立專屬數據庫,為更好地促進三江地區鄉村振興產業、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推動各民族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也有重要意義。筆者就鄉村振興背景下三江縣侗繡文化資源數字化及應用路徑進行探討。
一、三江縣侗繡文化數字化的重要意義
數字文化是指計算機、互聯網、以及數字化視頻采集、處理、儲存、和傳輸技術的的文化的數字化共享,它是依托各公共組織與個體文化資源、利用VR、AR、3D等數字技術以及互聯網、大數據等平臺實現文化傳播的時空普及及內容升級,具備創新性、互動性的文化服務與共享模式。數字化是文化遺產保護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互聯網時代傳播文化的必經之路。因此推進少數民族文化數字化建設,利用現代技術和數字化手段進行保護和傳承,進而經過設計思維的轉化,使之成為可應用的文化素材,為推動地區產業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江縣地處山地之中,交通閉塞、人力匱乏、生產率低等多方面原因,在現代市場經濟競爭的潮流下日漸式微,但伴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大力支持少數民族邊境地區人民發展經濟,改善人居生活環境,交通條件得到改善,物質條件得到提高,文化發展也是突飛猛進,少數民族文化越來越受到廣大民眾的關注,尤其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得到非常高的重視。
目前民族傳統手工藝品雖現狀有些許困頓,卻仍魅力猶存,侗繡作為一種融合剪紙和刺繡的傳統手工藝,曾是侗族少女的必備手藝,但是如今懂得剪紙工藝的婦人不斷減少讓人們對侗繡傳承與發展的前景也甚為擔憂,所以當地有關部門也在積極采取行動,為侗繡手工藝品廣泛宣傳,開拓市場,給堅持手繡工藝的民間藝人帶來了經濟的回報,同時也為傳承這門民族文化手藝提供物質保障。
筆者在三江縣城參觀了三江侗族博物館,館內對侗族刺繡文化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和總結,讓廣大參觀者深入了解侗繡文化,起到傳播教育的目的,激發人們對侗族文化濃厚興趣。筆者希望侗繡產業能形成合力,努力打造品牌飄出山寨,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和欣賞到這一傳統民族工藝。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將三江地區侗繡文化以數字化的手段儲存和保護起來,現實意義在于有利該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的留存,以及廣西地區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護,深層意義在于侗繡文化數字化既拓展侗族民俗文化的傳播渠道,又可以促進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創新融合,地區產業發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侗繡圖案數字化是促進鄉村文化產業振興的必經之路
(一)侗繡文化數字化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三江縣域內的刺繡圖案寓意豐富多彩,通過采取數字化的形式進行采集和存儲,會將其價值發揮的更大的作用,通過數字化的轉化,可以充分利用鄉村偏遠山區的文化資源,使這些資源“活起來”、“火起來”,通過現代網絡技術手段,打破信息壁壘,傳播出去。
(二)侗繡文化數字化有利于鄉村產業融合發展
近幾年,廣大鄉村積極響應脫貧攻堅的號召,基本上解決了貧困問題,三江縣農業、旅游業規模逐步擴大,產業格局也基本形成,品牌培育也取得了突出成效,新興業態發展十分迅速,但是產業發展總量小,層次偏低,產業結構不夠合理,與本地區產業融合發展水平較低。三江地區要推進鄉村振興,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推進侗繡文化產業的發揚傳承,就必須縣域產業融合發展,侗繡文化數字化應用領域可以延展到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方面,促進產業協調發展。
(三)侗繡文化數字化有利于促進鄉村共同富裕
三江地區的侗族刺繡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文化價值、美學價值無可限量。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既然璀璨的侗繡文化是侗族人民創造出來的,就要讓其發揮為三江人民服務的作用。近些年三江縣在教育、衛生、文化體育方面取得很大的進步,隨著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整理升級,必然會簡介促進社會各項事業全面推進,為三江人民共同富裕打下堅實基礎,推動共同富裕的關鍵所在。
三、侗繡圖案紋樣的審美傾向和數字化現狀
(一)侗繡圖案的豐富內涵
侗繡產生于淳樸、善良的民族土壤中,它既精致飽滿、明艷熱烈又極富原始野趣,具有質樸、細膩、和諧、俊麗的藝術特征,體現了侗族人民特有的審美意識。這些極具民族特色的侗繡圖案表達了侗族祖先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審美理念,并構成了侗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侗繡藝術是主觀個體對客觀對象的一種主觀反映形式下審美意識之集中體現。它表現了侗族人民豐富的的社會生活、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當今侗族地區流行的刺繡圖案都極富民族特色,鮮明地反映了侗族傳統審美意識中的群體意識、平和意識。例如侗繡圖案的含義沒有很強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大都表達作者對未來的意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畫面整體基調都是和諧溫暖、吉祥如意的,凸顯其古樸優雅、溫情脈脈的平和意識。并且侗族刺繡藝術在長期的文化發展過程中都保留著自身的文化特質,很好的展示了本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審美意識以及民族性格的精神面貌,體現了現代社會倡導的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人文主義精神。
(二)侗繡圖案數字化現狀分析
三江侗繡圖案數字化保護研究已經開展了一些探索,在中央電視臺《中國民族》紀錄片里,充分展現了三江地區侗族刺繡文化的獨特魅力;2018中國柳州國際水上狂歡節——上汽通用五菱“柳州印象”原創系列活動之《看見非遺》節目,帶領大家走進三江侗族刺繡世家,展現侗族刺繡的魅力。另外侗族刺繡也在2011年5月23日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雖然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對侗族刺繡進行了多方面的保護和傳承,但是其數字化的程度還不夠高,應用范圍還不夠廣泛,拓展的業務面還不夠開闊。
(三)侗族刺繡數字化存在的問題和短板日益明顯
第一、文化資源分散化,三江縣侗族刺繡分布在同樂鄉、八江鎮、獨峒鄉等,進行數字化轉化后的資源分布在有關職能部門,缺乏統一的數字化信息數據庫整理,部門之間也缺乏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導致刺繡文化在產業發展上的應用缺乏轉化,影響侗繡文化應用的落地開花,制約了新型文化產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的發展和水平的提升。
第二,其次侗繡文化數字化資源缺乏數據庫整合,導致已有數字化資源無法進行數據交換和聯通,制約了刺繡文化資源數據的共享,產業之間的協調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整合及優化利用,還影響了文化產業的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
第三、侗族刺繡文化采集手段單一,大多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為主,且更新頻率不高,加快數字化進程應該采用綜合手法。
第四,侗繡文化輻射范圍較小,一般多分布在地區民族研究機構或者博物館內,雖然有知名媒體曾經報道過,但是缺乏持續性,后勁不足,導致知名度不高、開放度不足,而且圖案化處理以后,在鄉村旅游、農產品包裝設計、企業形象設計以及城市形象設計等領域也缺乏實踐應用,這也導致使用頻率較低,波及范圍不廣,沒能體現出侗族刺繡文化的生命力。
四、三江縣侗族刺繡數字化建設措施建議
(一)建設侗族刺繡線上博物館,建立文化資源數據庫
各級部門要統籌協調,整合零星分布的數字化資源,例如在宣傳、廣電、文旅及大學研究機構等數字化資源機構,打破“信息壁壘”,實現資源共享。雖然三江縣已經建立有民族博物館,但是館內內容較多,涉及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建筑、刺繡等,沒有專門針對侗繡主題的博物館,所以要整合侗繡資源,提煉圖案元素,形成可視化符號資源,有關部門可邀請專業的技術人員共同打造數字博物館,將實物、視頻、圖片、可視化矢量圖收集到一起,且進行整理分類,再將現有的數字化成果展現在數字資源庫中,后期要不斷完善和補充,管理由當地有關部門、文旅局和信息中心管理。
(二)構建侗繡文化研究團隊,開拓展示途徑
建立侗繡文化研究團隊,可以依靠高校和專業民族研究機構,深挖侗繡文化內涵,為展示侗繡文化科學依據。結合專業技術人才,為侗繡文化數字化提供技術支持,建立一支數字化轉化應用團隊,同時加強與當地民眾,尤其是侗繡傳承人、侗繡產業代表聯系,邀請他們加入團隊做學士指導,全過程參與到研究當中。另外再展示方式上也要緊跟時代發展趨勢,拓寬展示渠道,例如引進VR技術把侗繡成品虛擬化,以及其圖案含義可采取動畫的形式進行展示,讓觀者在現代新技術的加持下,得到更好的感官體驗,從而對侗繡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有關部門可以在設備、場地、人員設施、項目開展環境上給與支持。
(三)根據侗繡文化特點,采取最佳傳承手法
侗繡文化尤其獨特的魅力,在數字化的進程中,應該根據其文化的特點,采取不懂的手法進行傳承,例如刺繡圖案的寓意可采取視覺符號化進行處理,并附帶文字說明,更加直觀明了;刺繡過程和非遺傳承人傳記可以采用音頻、視頻的形式進行數據存儲,并剪輯制作短視頻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對外宣傳;侗繡服飾的傳承過程中,運用三維技術進行模擬存儲,可以結合侗族群眾民俗生活,搭建交互平臺,在傳統節日、民族舞蹈上展現侗繡魅力,充分結合當地旅游資源進行宣傳。
(四)走市場發展之路,探索市場化路徑
侗繡文化數字化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決定性因素就是其市場價值。在國家鄉村戰略的背景下,文旅產業成為少數民族地區最具活力的板塊之一,三江縣可結合自治區關于發展鄉村旅游以及民族文化產業的相關文件精神,培育打造一批民族文化資源數字化利用和展示示范項目、精品旅游路線、侗繡文創產品等,在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擴大侗繡文化影響力,實現其商業價值。
綜上所述,三江縣侗繡文化資源是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該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點。發展數字化,為侗繡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方向,其文化獨有的表現力、創作力、傳播力和影響力,將成為三江縣推動文化振興和產業振興的重要手段,要利用好這些資源,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促進三江縣的經濟蓬勃發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桂林航天工業學院2022年度校級基金項目(項目編號:XJ22KT14)。
作者簡介:毋作飛(1989—),男,漢族,河南焦作人,碩士研究生,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傳媒與藝術設計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少數民族藝術;包榮華(1977—),女,蒙古族,內蒙古通遼人,研究生,傳媒與藝術設計,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