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藺旭
【摘 要】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國家森林公園,作為全國唯一的人工森林公園,因其獨具特色的紅山之石而享譽全球。山令人古,石令人靜。紅山之石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具有不可低估的時代價值,其符號特色從壯美、秀美、奇美中得以凸顯;整體設計理念交映于生態化培育、經濟化推動及素養化融合角度之中;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恪求固本守正、培元創新及多環參調的運營打造原則。
【關鍵詞】紅山之石;環境藝術;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TU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5—210—03
石,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有何地位?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居無石不安,廳無石不華。石,于俯仰之間,對我們的視野進行開合幽閉,漸次熏陶,豐富了場所體驗。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國家森林公園,作為全國唯一的人工森林公園,因其獨具特色的紅山之石而享譽全球。其處之石意蘊貴在壯美、秀美及奇美。錯綜于環境設計,紅山之石立足于生態化培育、經濟化推動及素養化融合三個視域,推動其固本守正、培元創新及多環參調向度的傳承。
一、品藝韻——紅山之石符號特色
王國彬教授有言:“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石可以大,是山的象征,成為堅固而穩定的領域。石也可以小,可以為針砭珠環,隨身所伴,在無常中謀求有定,以石性之鋼,補人力之柔。”赤峰,蒙古語“烏蘭哈達”,即紅色的山峰。紅石,美在自然——壯美、秀美、奇美。品藝韻,尚屬回溯并感恩自然界對人類廣泛與慷慨的贈與。
(一)壯美之石
“今之紅山,即古之鴻雁關也。木蘭從征曾居于此,山上遺跡尚有可考者……”該引言鐫刻自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國家森林公園,系之于鴻雁所渡之關,巾幗女英雄所居之所……目睹其石,感受中華大地自然淬煉,紅石厚土,英雄如歌。歷史上紅山諸文化、草原青銅文化、契丹遼文化和蒙古族文化這四大文化高峰的出現,為赤峰大地留下了許多彌足珍貴的文化遺址、遺跡。石之壯美,不僅在于外在肆意灑脫的形體樣貌,關鍵還在于紅山之石亙古不變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價值。壯美,也就隨之多附加了一層意思,并非單層意義上的氣雄力堅,還在于其符號背后的深層內涵,壯美之藝韻。
(二)秀美之石
山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石頭即環境單位空間內品質高端的重要體現。秀美的赤峰紅山石,是白云回望合,別有秀美韻味在其中。行綴山盡處,開朗最高層。秀美紅山之石,勁力流暢,飄逸優雅,靈活素靜,無媚俗之感,不著俗紅之意,設色頗具層次。其中,最具特色的畫像石,以平雕為主表現一定的情節與內容。倏忽間,給褶皺的大地漂上漸變化的紋理質感。縱向觀看,上尖銳下豐滿,如玉筆峭峰,直插云面。此外,石刻文字,以文字刻于石,結合文化,人杰地靈。赤峰地區存有大量的石碑揭、石墓志、石經幢、石匾額、石門相、石門柱、石璽印等刻石,構成了赤峰石刻文字文化,這也是紅山之石的秀美所在。[1]紅石臺階拾級而上,登臨其石之山頂,整個蒙古赤峰城盡收眼底,風光秀麗。美術工藝大師以“國石候選石”巴林雞血石為原料,于折扇之上呈現赤峰紅山之石的凝練緊致、光華內斂、如此耐觀者品讀,勾起千萬年懷想,直面自然的人。
(三)奇美之石
紅山之奇石追溯于遠古蒙古大地,可謂采日月之精華,集天地之靈氣,得自然之風采,含自然之妙趣。如此裝飾,不留余白,大小相宜,動靜相間,交映成奇。如詩如畫,狀人類物,可觀可賞,可吟可頌,是自然奇美之典范。紅山之奇石的這種自然之美和深邃的文化內涵,是紅山之石符號特色所蘊含的本質,是無數鑒賞者所聚焦的解讀核心,而這,也恰是賞紅山奇美之石的意義所在。正是由于紅山之奇石的自然美和奧妙無窮的文化內涵,才使人們愛慕,如癡如醉,產生望石而拜、伴石而眠等許許多多的動人故事。紅山之奇石如此,從古至今,其它奇石亦是如此。人們對奇石總是葆有一往深情,不少文人學者不惜時間精力,對其進行鑒賞、研究,把精神睿智融于奇石之中,寫下了許多名篇佳作,從而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奇石文化。巍巍紅山之石,孕育了玉龍的記憶。石,中華第一龍,與其心交,它的生命和心靈,以及無雜念的想象,自然鬼斧神工式精雕細刻,形制之奇,庇佑了中國人自古所留有的敬畏之心。紅山堆砌為玉龍,六千年斗轉星移,山川氣性、斑駁歲月,不禁給紅山之石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
二、巧結合——紅山之石環境設計
紅山之石符號特色融合于環境設計,指的是以赤峰紅山文化為背景,在設計工作實際開展中,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使環境、藝術、設計三項元素有機結合在一起,同時還需保障三者各自的獨立性。綜合分析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后對人類生存環境進行的系統優化,是在科學和藝術的基礎上對環境進行美化和修繕的整飾行為,是致力于兼顧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以創造出實用性與審美性并存的美學創造。此處分為生態化培育、經濟化推動及素養化融合三維度,進行注解。
(一)生態化培育
悠悠文化紅山風,茫茫草原綠赤峰。紅山之石,自新石器時代以來,被作為自然景觀石的那一刻,其石體通常較大,形態多樣,常以或粗狂渾厚,或秀美險峻,或造型奇特而給人以獨特美感。走向生活,隨著我國城市化活動不斷推進,當前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自然環保的生活,而環境設計人員應將生態理念這一元素充分融入到“石”之設計工作當中,為人們開創一個自然舒適的生長環境。[2]在環境藝術設計活動中,應全面遵循大自然的規律。若不滿足這一原則,人類社會將無法做到可持續發展。生態變,人也在變。紅山之石,極具古樸遒勁之神韻,貴在因石所雕琢出的精美絕倫的玉器。綠色自然的設計理念要求設計者結合生態保護條例,遵循當地自然條件,讓石頭說自己的話,唱自己的歌。這樣的設計更多地強調返璞歸真,順應自然,是典型的綠色設計,生態化培育。
(二)經濟化推動
為了全面提高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原生態、綠色、低碳等理念不斷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生態理念作為一種積極向上的重要理念,對提高環境設計質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實際而言,其經濟價值小石上千元,大石上萬元。市場需求催生了開采、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受經濟利益驅使,紅山之石給蒙古當地帶來無盡的物質財富,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在嚴控市場交易的情況下,“扶”與“轉”應緊貼時代步伐,環境設計者需嚴格恪守折衷主義設計原則,切忌盲目追求經濟發展而忽視生態問題。綠水青山,即是金山銀山,紅山之石在經濟化發展推動下,在多元化時代的表現形式和價值下,對我們的回饋是難以估量的。流線性運動是設計者在開展環境設計活動時,應從著眼點處去進一步加大對環保材料的應用力度。經濟化推動,不但要根據各項活動的實際需求,合理降低材料購買成本,還應考慮到社會結構分化分層的基礎上,去不斷試錯嘗試保障環境設計中的應有的美感。
(三)素養化融合
紅山之石與環境藝術設計的素養化融合,并非文人所獨具的審美范式,旨在提示我們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最基本的美學設計者。石,是自然對人類的饋贈;紅山之石,是天時地利人和交錯間對美好景物的勾勒。凡景語,皆情語,紅石之景,不也如此嗎?古之文人登所遇山之石,喟嘆:“蛟鼉出沒三萬頃,云雨縱橫十二峰。”環境設計的意義即是搭建人類的元認知支架,以赤峰市紅山國家森林公園之石為切口,看到“石”之過去、現在及未來,看到“石”文化之古今中外,看到中華文化每一階段的扉頁。赤峰市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著名紅山文化的命名地和碧玉龍的出土地,“中華第一龍”“華夏第一村”“遼王朝的故都”等重量級文化遺產享譽海內外。其中,花崗巖石林中的紅石離大眾并不渺遠,非藝術家專享,普通百姓也可觸手可及地去鑒賞,感受。回望阿斯哈圖石林,作為5A級旅游景區,擁有世界獨有的花崗巖地質奇觀。一壘石集聚,是精神層面和文化層面的熏陶。常思常睹,連凡夫俗子也會生發感嘆:“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石文化與環境設計的結合,主觀而言,并不是延遲滿足,而是無數設計者在遵循美學原則后,所生發于當下的贊嘆與驚詫。
三、探發展——紅山之石文化傳承
美學家把美的形態分為自然美、藝術美和復合美三種。設計者走向環境設計的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會產生后視效應,即全生命周期下的可持續性設計原則。紅山之石,所潛藏的文化,于設計者而言,究竟如何傳承?從固本守正的前奏、到培元創新的發展、遞進于多環參調的協調。
(一)固本守正
紅山文化,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曙光”,石,是最為重要的樞紐表現因素之一。紅,赤色,象征著希望,是中華文化的根基所在,是一抹永不消逝的歲月印記。紅石,好似崢嶸歲月中的紅色文化浸潤每一位觀者——親耳聽石之脆響、親眼看石之重巒疊嶂、親身感受四下皆為紅石之震撼,這是生命的震撼。雖然石未在工程建設中大量使用,但中國古人愛石之心不乏,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文化條件與意識形態下,石景成為文人寄情賞古的精神載體,歷朝歷代延續下來總結傳承出一套賞石的審美標準,而石譜則是記載這些石頭的譜系,成為后人探究溯源的重要文獻。作為空間藝術的點綴,當“石”沉默時,歷史便開口說話。李德裕、牛僧孺兩人身為宰相而愛好奇石,李德裕的平泉莊中專門用來放置搜集的奇珍怪石;白居易愛石寫石,寫有著名的《太湖石記》,晚年居住在洛陽履道里宅,修建園林,與泉石相伴,樂在其中。另外唐代詩人如劉禹錫、白居易、張枯、陸龜蒙、皮日休、杜枚等也都是奇石愛好者,并寫過許多詠贊奇石的詩文。“石”作為支柱,質樸典雅,堅固恒久,揭開中華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紗。固本守正,文化遺址石上碑文所刻最終形成橫向延伸,其輕盈舒展的建筑形態,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極好傳承。
(二)培元創新
我們需要不斷地探索新的充滿生命力的,以石為媒介的藝術形式。這種探索,與藝術設計有關,科技創新同樣須臾不可分離,這與未來的場景應用有關,創造性的混沌理論在設計作品中的反映已經具有了難以估量的國際意義。隨著再現和復制技術有關的機器相繼誕生,使得視覺傳達的領域不斷擴大化。當今時代,培元創新,賞石作為一種具有東方審美情結的藝術,它直接反映了東方傳統藝術審美價值觀。從網絡打卡圣地——亮麗內蒙古,四季好風光;到旅游觀光之余,重點旅游建設項目,設計者制作一件極其簡單加工“石”,得到一件理想的天然石,推動賞石文化穩步前行。聯系設計史,中國傳統美學將世界的本體理解成自然或自然之道,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是人與自然的完全融合。[3]在中國古人看來,人與自然是親近的。石作為自然的產物,成為充分體現這種美學思想的典型。石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下,呈現出不同的形狀、顏色、質地。人們在對其贊嘆、崇拜之余,漸漸轉變為對他們的喜愛和欣賞,以致收藏。孔子說:“智者樂山,仁者樂水。”石是山之骨、水之床,所以樂山樂水者,對“石”之鐘愛不可小覷。[4]石頭可以提升環境的格調,因為古代圣人的品格與石的品格有很大的關系。
(三)多環參調
“石”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作為連接人與自然的媒介。常言道:“自然美高于人為美。”這其實是于比較而言的,紅山之石于環境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是多環參調的,有極強的發展性。由于資源豐富,所以紅山之石也頗為完滿,無需將有缺陷的石頭進行切割整形,乃至深層次打磨拋光,也是可以的。敲擊時,發出鏗鏘的聲音,清暢而高揚,便是恰好的印證。作為優秀的設計師,不僅是對生活體察入微的發現者,更是對現實需求極為敏感的改良者。一只精美的頸枕,一個典雅的杯子,一款別致的書簽……這些生活常見的物品通過藝術創意衍生的方式,將赤峰紅山之石的歷史文化帶入了我們的現代生活。[5]由此觀之,后人對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石”逐層保持敬畏之心,這就是多環參調的意義所在。打造新時代的設計作品,紅山之石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不僅要致廣大,還要盡精微,這樣的解構方法,才算得上一洞中空通透,即瘦又漏。
四、結語
山令人古,石令人靜。紅山之石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承價值遠不止此前意義,紅山之石的文明,深藏功與名。從風韻各異的石貌,到耐人尋味的石性,乃至追源溯流的石質,均應從不同側面,結合環境藝術去融入、去推動、去發掘。
參考文獻:
[1]姜妍.赤峰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策略分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20).
[2]徐波,盧曉萌.生態設計理念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22(16).
[3]宋英達,宋歌.赤峰石文化研究(摘要)[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下冊)——中國古都學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
[4]杜玉彩.泰山石在現代環境中的作用分析[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0(2).
[5]沙大禹.試論赤峰市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藝術內涵[J].大眾文藝,2020(10).
作者簡介:李艷(1996—),女,內蒙古巴彥淖爾人,碩士研究生,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景觀設計;藺旭(1999—),女,內蒙古包頭人,碩士研究生在讀,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為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