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安琪短詩集《極地之境》于2013年首發,詩集收錄2003年至2012年間安琪創作的343首短詩。這一時期屬于安琪的北漂時期,在安琪的眾多詩歌,尤其是風景詩中都感受到詩人明顯的精神與情感內涵。同時,這一時期安琪的創作欲望十分強烈,不僅表現在詩歌創作數量上,其詩歌中所表現出的“先鋒性”也較為明顯。對安琪詩中的風景進行研究,不僅能夠發現其獨特的風景呈現,也能夠體會到安琪獨具魅力的語言藝術。
[關鍵詞]安琪? ?極地之境? ?風景? ?意象? ?先鋒性
[中圖分類號] I06?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13-0125-04
福建女詩人安琪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詩歌創作,至90年代臻于成熟,逐漸成長為重要的詩壇力量。2013年詩集《極地之境》出版,其中有相當數量的詩歌是對風景的書寫,這些詩歌不僅在對風景的呈現上有其獨特性,往往也蘊藏了安琪從風景中感悟到的生命意識、漂泊與思鄉意識等多種感情色彩,正如安琪在《極地之境》后記中所說:“來京至今已經十年,生活的點點滴滴均已入駐本書,感謝詩歌可以讓我回望如此糾結、坎坷、心酸、歡樂……交織的豐富的過往。”[1]所以在安琪的風景詩中往往能夠看到風景與情感、語言的完美融合。
一、多樣化的風景書寫
從內容來看,《極地之境》的三百多首短詩中,有百余首寫到了風景,根據其風景書寫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兩類,即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
1.人文景觀
首先是生活色彩與文化氣息濃厚的人文景觀,如《雍和宮》《潭柘寺》《灶君廟》等,在這些詩中,安琪不僅呈現了景觀的客觀面貌,同時也能透過樸實的語言感受到詩人的心態。北漂時期的安琪是一個有理想且意志堅強的女詩人,她為了在北京扎根換過多份工作,并且完成過一個月編訂一本暢銷書的壯舉。在她的經歷中,理想與現實同時鞭策著她。而她的風景詩歌,語詞樸素,勾畫出的是平平常常的畫面,但是細讀之后就能感受到安琪對現實生活的體悟,透露出詩人積極樂觀的心態。《蘆溝橋》一詩中所呈現的畫面是極為普通甚至是有些瑣碎的現實生活場景,沒有什么特別引人注目的東西出現,然而這樣一個普通的場景卻非常具有生活氣息,帶來一種樸實無華卻又耐人尋味的意味。
除了時常對生活景象進行描寫外,安琪還喜歡寫一些帶有文化底蘊的建筑,如《雍和宮》《曹雪芹故居》等。安琪在刻畫這些建筑時習慣于按自己的行動步驟來整合風景內容,而“眼睛”則是景觀轉換的驅動機制,因而安琪的詩常具有清晰的邏輯,情感表達則是層層遞進,輕重分明。《雍和宮》從一個明媚的午后“我”來到雍和宮寫起,盡管詩歌在形式上如同器物的單純羅列,但這種徐徐推進的書寫方式卻帶來一種神秘與驚奇的氛圍。而“我”與雍和宮及其內部的事物處于一種“看與被看”的關系,在這種狀態中詩人開始思考靈魂與生命的問題,這首詩也從單純的景物刻畫升華到探討生命價值的高度。
2.自然景觀
其次是帶有明顯自由與生命意識的自然景觀。從詩歌數量上來比較,《極地之境》中的風景詩更多寫到自然風景,如《在鼓浪嶼》《風過喜馬拉雅》《西峽是個安靜的好姑娘》等。細讀作品,可以發現這類作品集中體現出詩人對大自然的敬畏,同時又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感往往最終指向生命的奔放與自由。
《黃河入海口》整首詩都具有一種瀟灑氣息,“我們”坐在船上,細浪像魚一樣追趕著船,連綿不絕,一刻也不停。“我們”安靜地坐在船上,任風把頭發吹得凌亂,坐看海鷗自由地飛翔。在安琪的筆下,細浪充滿了活力,海鷗充滿了自由,而人則是靜靜地享受著這種生機勃勃而又安靜閑適的境界。
不僅如此,作為一個北漂的“游子”,安琪也在其詩中回望故鄉閩南的土地,深切地表達出其對故鄉的深厚感情。安琪的故鄉漳州位于閩南地區,《極地之境》中有對漳州風景的直接描寫,如《云水謠》。云水謠原名長教村,位于漳州市南靖縣,“乃山水清幽,歲月靜好的旅游勝地”[1]。這首詩相對于詩集中的其他短詩來說,容量是比較大的,全詩共九節。詩人首先寫到云水謠的整體環境,諸如陽光、鵝卵石、水等都是靜寂的,連黑色水牛也是自顧自地安靜埋頭吃草……這樣安靜閑適的環境勾起了詩人的詩意,她開始從當前的處境中感受時間的流逝與歲月的變化。接下來,詩人選取了云水謠有代表性的事物進行書寫,如“老伯”“土煙”“土樓會所”“大榕樹”等,詩人的細致描寫宛如繪畫,營造出一個個帶有詩意的畫面。最后,詩人直抒胸臆,以“故鄉親愛(兼給子林)”一節表達了她對故鄉和親愛之人的喜愛之情。
總的來說,安琪的風景詩在敘事上展現出一種“現場性”,即“生命的在場”[7]。不論是寫自然風景的詩,還是寫人文風景的詩,安琪都極力使詩句帶有自己的影子,風景畫面的呈現隨著目光和意識而變動,整體上表現出“意識流”的特征。從風景詩龐大的數量、廣泛的書寫對象,也能夠看出安琪對自然或人文環境有極強的融入與感悟能力,展現出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也體現出安琪對個體生命價值的極致追求。
二、人文化的意象選擇
在安琪眾多描寫風景的詩歌中,安琪以獨特的意象與個性的語言形式將其所見景物以詩的方式呈現出來。
1.漂泊意識與“秋”的意象
首先是“秋”的意象。2003年安琪開始了自己的北漂之旅,在這之前,她當過教師,做過文化館工作人員,過的是一種比較穩妥清閑的生活。當她只身一人開啟北京尋夢之旅后,和大多數北漂人員一樣,面臨著生存的壓力,“安琪幾度更換工作,也多次更換住處,物質方面的壓力和精神上的漂泊感,使她陷入巨大的身心焦慮”[4]。作為一個能將自己的糾結、坎坷、心酸、歡樂融入詩歌創作中的詩人,安琪將這些酸甜苦辣的滋味也寫入了自己的景物詩當中,其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安琪酷愛使用“秋”這一意象。
不論是在中國古典詩歌,還是新詩當中,“秋”都是非常重要的意象,一般用來渲染凄涼、冷落的氛圍,從而引發詩人的傷感哀愁。從安琪的經歷來看,“秋”這一意象所表達的感情色彩與她的生活是非常契合的,所以在她的多數描寫景物的詩中,“秋”或被用來渲染氣氛,或是直接刻畫秋季中的景色。在《囚禁在山東之行的沉默里》中,秋季雖也是收獲的季節,但它也代表了一種生命的衰敗跡象,貌似繁華的背后卻是一種生命的委頓,詩人在詩中營造出一種悲壯蒼涼的意境。
“秋”的意象渲染與強化了安琪風景詩中的漂泊意識。《極地之境》中諸如此類的景物詩描寫對象的地點各不相同,甚至遍布全國各地,從詩名即可得知,但安琪在每一首詩的結尾都寫下了該詩的創作時間與地點,除了少數幾首創作于漳州、廈門外,其余基本創作于北京。由此可見,即使安琪的腳步踏遍了各地的山川河海、風景名勝,她依舊處于“北漂”的基本狀態之中。詩人漂泊在外的寂寞、孤獨與對家的精神依戀交織在一起。《山海關》中,安琪不僅寫到了秋天的山海關,同時也對自己的故鄉漳州進行了觀照。
2.寺廟意象
其次是寺廟意象。閩南地區民間拜佛盛行,人們崇尚祭祀,對神靈充滿敬畏。安琪在《極地之境》中寫了關于各種各樣的寺廟的詩,如《潭柘寺》《在白塔寺》《大覺寺》《在法源寺》等,這些詩不僅描寫了不同寺廟的不同景觀,同時也表達了一定的佛教思想,而安琪本人對這一習俗的接受也與其出生地漳州有重要的關系。
《潭柘寺》對詩人游玩的整個過程進行了記錄,先是經過漫長而彎曲的公路到達目的地,緊接著詩人的思緒跨越了時間和空間:“我一不小心回到了南方的樹木/枝葉交錯/我和故鄉的朋友們在一個拐彎/又一個拐彎的盤山公路睡著了/頭有點暈/然后在某個目的地醒來。”[1]通過聯想,安琪將自己與故鄉連接了起來,但活躍的思想并未停止活動,而后不知不覺中又回到了現實之中。整首詩充滿了“禪”味,并且任由思想在故鄉與北京之間穿梭,是一種神秘的聯動。
三、先鋒性的詩歌技藝
《極地之境》中,不管是哪一類型的詩歌,安琪都表現出刻意的求新求變,以至于呈現出一種“先鋒性”特征。任毅教授在安琪詩歌研討會上談道:“安琪是‘中間代詩人中大膽進行先鋒性語言文本實驗的詩人之一。安琪詩歌中,始終保持著某種先鋒性。”[7]正是安琪對詩歌執著的“先鋒”探索精神,使得她在詩歌創作的整體上從始至終都充滿了活力。而安琪風景詩語詞的“先鋒性”主要體現在充滿想象力的語詞和多樣化的格式等方面。
1.多樣化的語言風格
首先是現代主義式的語詞想象力。在安琪的風景詩中,語詞總是充滿無限的想象力,因而使得整首詩更有靈氣,或是將描寫對象擬人化并與之對話,或是從描寫對象身上看到其背后的歷史,又或是用一串精妙的比喻在描寫對象上展開抒情……
除了想象性的風景,安琪也時常寫到不少出游途中的所見所感,同樣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除了一些本身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文化建筑外,即使是自然風光,安琪也會通過想象去竭力發掘其背后的歷史文化因素,將風景在現實中的狀貌與其身上發生過的歷史事件相結合,從而在詩歌中形成了思想情緒在古今中交錯縱橫的局面。《奉節一夜兼致李白》創作于2007年11月16日的北京,但是詩歌內容寫的卻是“1999年4月三峽而行的青春”,安琪在奉節的狹窄小巷中行走,一切都是簡單的、普通的,沉默、微涼的夜晚使得詩人的思緒穿梭,想起了這個小城過去的某段歷史。此后對現實風景與詩人感受的客觀書寫轉變為詩人靈感的突然爆發,她拿起電話憑空給李白撥去,簡單地作了自我介紹后,便發出邀請,讓眾多詩人前來參加江油的詩會。詩人的想象力貫穿古今中外,思緒極其自由奔放,而后又回歸到現實中來,詩人安心地放下電話,沉浸到似夢非夢的狀態中去。
安琪的風景詩在語詞上展現出現代主義式的想象力的同時,也帶有鮮明的浪漫主義風格。作為一個女詩人,安琪的風景詩帶有女性特有的溫柔、細膩、浪漫的品質,在描寫風景時,安琪除了擅長將風景擬人化之外,也善用比喻將風景形象化,同樣充滿詩情和靈性。《水的骨頭》中,詩人準確抓住海的特點,清晨由于有霧的籠罩,海是朦朦朧朧的,具有一種朦朧美,與羞澀的小姑娘有很大的相似之處。而在描寫海水的聲音時,詩人則用比喻手法將聲音形象地化為圖像呈現出來,并且渲染了一種深沉、嚴肅的氛圍,“幽魂”“骨頭”都是生活中能夠給人帶來強烈刺激的事物,將海水的聲音與之相比擬,使得詩句表現出強烈的情感沖擊。
安琪在其風景詩中對語詞的大膽選擇、組合,以及對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是其想象力的來源,不僅帶來一種浪漫風格,也展現出詩人對世界、對人生的本質思考。
2.創造性的詩歌形式
安琪詩歌的創新求變不止體現在語詞的獨特上,也體現在其格式的多樣化呈現。《極地之境》中既有新詩的常規樣貌,也有一部分詩的格式獨樹一幟,可謂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由短詩的潛能。風景詩《在文園》《2010年元宵之夜京城雨雪大作》《菜戶營橋西》等,這些詩的每一行較長,且字數相等,排列起來就如同一個豎著的長方形一樣方方正正,其內容篇幅較大的詩表面上則類似一篇散文,只有進行細讀,才能體會到詩的韻味。
總之,安琪風景詩中“先鋒性”特征主要體現在詩中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形式創造等方面,使得安琪的詩具有十分強烈的個人魅力。“北漂”之旅已經證明了安琪是生活與生命的強者,她對世界有著強大的探索精神,正所謂“文如其人”“風格即人”,因此安琪在詩歌創作上也保持了強大的創造力,使得她能夠盡情地從現實中獲得感悟并產生詩情,同時也使得她在詩歌的語言、形式上不斷創新。
四、結語
通過安琪眾多的風景詩,可以發現安琪從不單純地對風景進行刻畫,幾乎每一首詩都體現著她對生命的體悟,體現著詩人與風景的融合。這和安琪作為一個女性詩人而天然具有細膩、溫柔的感受力有很大的關系,因而在安琪的詩中不管有沒有出現抒情主體“我”,都能夠感受到其溫柔的情思。同時也與其經歷有很大的關系,漳州與北京地理環境的不同,造就了安琪詩歌不同的面貌。北漂之旅開始后,北京的快節奏都市生活,以及自己不夠穩定的生活狀態,令安琪的詩歌語言趨于樸素與日常化,并且多了份理性與成熟。
詩歌風格雖然有所改變,但是不變的是安琪詩歌的創造力,其詩歌創作數量,以及獨特的語言藝術都能夠體現出安琪無窮的創造力。樹才在安琪《極地之境》首發暨安琪詩歌研討會上談到安琪一天創作7首詩的事,不僅數量大,而且質量也很高。師力斌對此也談到,安琪的生活是詩,詩也是她的生活。詩與生活的融合保證了安琪創作上源源不斷的動力。事實上,安琪具有非常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從任何一個不起眼的角度進行創作,因此可以發現安琪很多書寫風景的詩歌呈現的都是一些普通的畫面,但是在融進詩人的情感與想象后則變得非凡奇特,產生濃厚的詩意,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參考文獻
[1] 安琪.極地之境[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5).
[2] 孟雯.文學地理學視野下的安琪詩歌創作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7.
[3] 張清華.在生存與精神的極地——關于安琪詩歌隨記[J].文藝爭鳴,2013(10).
[4] 盧楨,張雅晨.地理詩與漂泊者:安琪短詩寫作片論[J].百家評論,2020(1).
[5] 師力斌.安琪的“帝國主義詩歌”——讀安琪短詩選《極地之境》[J].新文學評論,2014(2).
[6] 段金玲.“《極地之境》首發暨安琪詩歌研討會”錄音整理[J].中國詩歌研究動態,2014(1).
[7] 任毅.“2018年閩南詩歌節安琪詩歌研討會”錄音整理[J].中國詩歌研究動態,2018(1).
[8] 任毅,朱姍.安琪長詩創作影響研究[J].詩探索,2019(1).
[9] 沈名佼.詩人安琪在首都師范大學舉行講座[J].中國詩歌研究動態,2015(1).
[10] 王昌忠.論安琪短詩的抒情特色[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11] 胡少卿.一個強勁的靈魂在路上——讀安琪短詩集《極地之境》[J].文藝爭鳴,2013(10).
[12] 李路平.安琪的詩意練習曲——讀安琪詩集《極地之境》[J].創作評譚,2017(3).
(責任編輯? 夏? ? 波)
作者簡介:張印,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為現代作家作品與文學思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