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法條
《民法典》第985條 得利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為履行道德義務進行的給付;(二)債務到期之前的清償;(三)明知無給付義務而進行的債務清償。
《民法典》第986條 得利人不知道且不應當知道取得的利益沒有法律根據,取得的利益已經不存在的,不承擔返還該利益的義務。
《民法典》第987條 得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取得的利益沒有法律根據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其取得的利益并依法賠償損失。
《民法典》第988條 得利人已經將取得的利益無償轉讓給第三人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第三人在相應范圍內承擔返還義務。
律師評析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得利人沒有合法依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給受損失的人。在本案中,老張的不慎操作導致錢款打入李某賬戶中,而老張和李某之間又沒有過其他經濟往來,所以李某收到的10萬元是沒有合法依據的,構成不當得利,應當返還給老張。
與《民法總則》(已失效)第122 條規定的不當得利相比,《民法典》的規定細化了不當得利制度。
首先,《民法典》新增了不當得利的排除情形,明確了為履行道德義務進行的給付、債務到期之前的清償、明知無給付義務而進行的債務清償都不屬于不當得利。生活中常見的鄰里街坊的禮尚往來、對救助自己生命或者撿到自己財物的人支付感謝費等都屬于道德上的義務,不構成不當得利。
其次,《民法典》明確了利益不存在時的返還原則。得利人不知道且不應當知道取得的利益沒有法律依據(我們稱之為善意的得利人),其返還義務范圍以現存利益為限,取得的利益不存在的,不承擔返還義務。若得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取得的利益沒有法律依據(我們稱之為惡意的得利人),其應當返還其一開始所得到的一切利益及本于該利益所生的利益。
最后,《民法典》明確了特定情況下第三人的返還義務。得利人已經將取得的利益無償轉讓給第三人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第三人在相應范圍內承擔返還義務。第三人所受利益,是由于不當得利受領人的讓與行為,第三人受有利益有法律上的根據,與受損者之間不成立不當得利義務。但第三人無償取得利益,相對于受損者所受到的損失,顯失公平,故唯有賦予第三人返還的義務才能實現對受損者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