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法條
《民法典》第1034 條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民法典》第1038條 信息處理者不得泄露或者篡改其收集、存儲的個人信息;未經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個人信息,但是經過加工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
信息處理者應當采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存儲的個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篡改、丟失;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個人信息泄露、篡改、丟失的,應當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按照規定告知自然人并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民法典》第1039 條 國家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于履行職責過程中知悉的自然人的隱私和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不得泄露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
律師評析
在社會資訊和個人資料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公民身份信息和隱私的泄露日益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國曾發生過多起大量公民信息遭到泄露的案件,司法機關給予高度重視并及時處理了相關案件,但公民信息泄露的形勢依然嚴峻。
對個人信息的處理,應當根據《民法典》第 1035條規定的處理個人信息應當遵循的條件,包括征得同意、公開規則、明確目的、遵守規定和約定等基本要求。
個人信息的泄露通常發生在處理信息的一方未經同意而擅自泄露個人信息的情況下。有些案件中甚至出現了出售個人信息牟利的情況。《民法典》第1038條明確規定了信息處理者的義務,違反法律要求、泄露信息的一方無論故意或過失,均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需要注意的是,社會大眾有一種認識誤區,以為泄露個人信息只發生在國家機關或相關機構人員身上。實際并非如此,任何組織或個人都有可能成為非法泄露個人信息的侵權方,只要掌握他人的個人信息并非法泄露的,即可構成侵權。
(來源:《生活離不開的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