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波 顧驍勇 魯福碩 席加誠 雷文博
摘 要:鋰離子電池在工作過程中會放出大量的熱,長時間工作會導致電池長期處于高溫環境中,對電池的性能和壽命造成嚴重影響。文章設計了一種基于液冷板和相變材料結合的動力鋰電池散熱系統,對比分析了不同的介質、不同的初始溫度、不同的水流速對電池散熱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初始溫度為25℃,水的流速為0.2m/s時,采用水+相變材料的方式對電池進行散熱效果最佳。
關鍵詞:電池熱管理 相變材料 鋰離子電池 散熱性能 液冷板
1 引言
鋰離子電池因為沒有記憶效應、輸出功率大、使用壽命長、不含有毒有害物質等優點,在儲能和新能源汽車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由于溫度對動力鋰電池的性能影響很大,所以電池的最佳工作溫度范圍需要控制在20~45℃之間[1]。在實際的高溫環境和快速放電應用下,電池的產熱量迅速增加。若熱量得不到耗散,會發生不可逆的熱失控甚至爆炸。除此之外,電池工作前后的最大溫差應小于5℃。溫差過大就會導致電池的放電不平衡,加快電池老化速率,影響電池的容量保持率。為了提高電池的性能,確保電池壽命,簡單高效的電池熱管理技術顯得尤為重要[2]。
針對電池的研究中,盧欣欣等[3]研究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分類及其常見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法,為電池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張良[4]設計了一套強制風冷散熱系統,通過改變電池間距、進風口風道角度等,有效改善了風冷散熱系統的散熱效果。賀春敏等[5]將Mxene與石蠟結合構建復合相變材料,探討不同參數對散熱性能影響,最終實現可將溫差控制在0.75℃以下。張曉光等[6]建立相變冷卻耦合空氣冷卻鋰電池組散熱模型,模擬不同單體電池間距以及相變材料用量下電池組溫度場變化情況。研究發現,當單體電池均勻排布時,隨著電池間距的增大,相變冷卻系統內溫差先降低后升高,在10mm時溫度均勻性最優。路玲等[7]研究發現,添加翅片的PCM散熱模型可將鋰電池最高溫度進一步降低2.4℃,增加翅片數量和延伸翅片長度均可提升鋰電池散熱性能。劉曉峰等[8]研究熱管和空氣冷卻結合的技術對電池進行散熱,相比強制空氣對流,彌補了熱介質空氣熱學性能差的缺點。吳凱等[9]研究對比風冷、液冷、相變材料制冷等不同方面,認為液冷適用范圍更廣、效率更高。王燁等[10]設計平板熱管與相變材料(PCM)復合的散熱系統,可以解決單塊電池溫差過大的問題。任雪萍等[11]采用一種基于口琴管的液冷方案模擬研究冷卻電池組的溫度分布,結果表明,該方案可以同時滿足電池所需的降溫和均溫要求。
本文設計了基于液體和相變材料冷卻的電池熱管理系統,研究了不同介質對電池散熱的影響,比較了不同冷卻方式下的電池散熱情況。
2 數值模型建立及實驗驗證
2.1 模型建立
鋰離子電池參數為直徑18mm,高65mm的18650圓柱電池,忽略電池細小部件對電池生熱和傳熱的影響,對電池單體進行簡化處理,使用Solidworks進行建模。如圖1所示,電池擺放在帶翅片的支架上,在電池周圍填充相變材料,支架下方鋪設有流道,水從支架底部的流道內流過用于冷卻電池,鋰離子電池、相變材料、支架和水的物性列于表1中,其中支架的材料為氧化鋁。
2.2 網格劃分
為了驗證網格數量對計算結果的影響,使用Ansys Mesh對電池單體模型進行網格劃分,網格模型如圖2所示,網格數及其放電結束后溫度的關系如圖3所示。
如圖3所示,當網格數量增加到57萬個之后,網格數量的增加對溫度的影響逐漸減小,當網格數量再次增加10萬個時,溫度變化在0.01K,因此采用的網格數量為57萬個。
2.3 控制方程
數值模型中采用的連續性方程(1)、動量守恒方程(2)和能量守恒方程(3)如下所示[13]。
式中:u為速度,m/s;t為溫度,K;P為壓力,Pa;ρ是密度,kg/m3;μ是黏度,Pa·s;λ是熱導率,W/(m·K);cp為比熱容,J/(kg·K)。
式中:H為焓,J/kg;L為潛熱,J/kg,下表L和S分別代表液相和固相。
計算電池的生熱率的公式如下所示[15]。
式中:I為電流,A;R為電阻,Ω,U為電壓,V。
2.4 初始條件
假設電池分別在初始溫度為25℃、30℃、35℃的工況下以3C電流放電,水的流速分別為0.05m/s、0.1m/s、0.2m/s,忽略重力,采用SIMPLE算法,壓力、動量和能量采用二階迎風格式,除能量外收斂條件為殘差小于10-3,能量的收斂條件為殘差小于10-6。
2.5 實驗驗證
通過實驗驗證電池的生熱模型。如圖4所示,將4個18650電池串聯后置于恒溫箱內,使用充放電裝置(型號EBC-A20)將電池進行3C放電。使用了四個熱電偶來測量電池的實時溫度,并使用一個無紙記錄儀(型號MIK-R5000C)記錄并保存數據。仿真的結果和實驗的結果如圖5所示。
根據圖5,實驗結果與仿真結果之間的差異很小,最大偏差在1℃以內,這表明仿真使用的電池生熱模型是可靠的。
3 不同介質對鋰離子電池散熱的影響
3.1 不同冷卻方式的影響
不同冷卻方式下的溫度云圖如圖6所示,在僅用空氣對電池進行散熱時,電池的溫度較高,由于電池底部的熱量在支架表面散發,所以電池底部的溫度低于電池頂端,圖中頂端的顏色也更深。四周的電池比中間的電池與空氣的接觸面積更多,自然對流帶走了側面電池的一些熱量,所以顏色也比中間的電池較淺。在用水作為冷卻劑的情況下,由于冷卻水在電池下方的流道中流動,會帶走大量熱量,所以電池底部的溫度明顯低于電池頂部,在翅片的作用下,電池中上方的部分熱量也被水帶走,冷卻效果優于僅用空氣冷卻。當用相變材料冷卻電池時,冷卻效果明顯好于前兩種,電池的大部分熱量被相變材料吸收。使用水+相變材料作為冷卻劑效果是四種冷卻方式中效果最好的,因為其結合了水冷電池和相變材料冷卻電池的優點。
不同條件下的冷卻溫度變化如圖7所示,電池的初始溫度為303.15 K,電池產生的熱量隨時間逐漸增加。前220 s在四種冷卻方式下的電池升溫速度相差不大,220 s之后相變材料和水+相變材料的方式升溫速度明顯低于另外兩種,相變材料的相變溫度是308.15K,此時電池的溫度達到了這一數值,所以相變材料開始融化,在相變材料融化逐漸過程中,電池的溫度幾乎不發生變化,相變材料吸收了電池散發出的熱量,當電池底部流道中有水通過時,水也能帶走電池的熱量,因此當使用水和相變材料冷卻電池的時候,放電終了時電池的溫度最低,為313.51K,比僅使用空氣冷卻電池時降低了20.78K。
電池熱管理系統不僅需要快速降低電池溫度,而且還需要將電池的溫差保持在± 5℃范圍內,因此電池的溫差對冷卻方式的選擇也尤為重要。不同冷卻方式下的溫差如圖8所示,采用四種冷卻方式下的電池溫差均隨時間推移而逐漸增加。其中相變材料和水+相變材料冷卻的電池溫差有些波折,在220 s之前的溫差略高于另外兩種冷卻方式的溫差,在220 s至300 s之間溫差又會減小至0,這是因為在相變材料融化的過程中相變材料的溫度幾乎不發生變化,之后到1000 s 四種冷卻方式的溫差相差不大,但1000 s之后它們間的差異隨時間推移而增大,在放電終了時,電池溫差最小的冷卻方式是水+相變材料。
3.2 不同初始溫度的影響
本節研究的是不同初始溫度對電池散熱的影響,其余變量一致的情況下分別設置了初始溫度為25℃、30℃、35℃。
圖9所示的是在初始溫度不同的情況下電池的溫度。從圖中可以看出當,初始溫度為298.15K時,放電終了時電池的溫升是三組中最大的,當初始溫度為308.15K時,放電終了時電池的溫升是三組中最小的,這是由于當初始溫度為308.15K時,放電終了時,已經有大部分相變材料融化,相變材料融化時維持了電池的溫度,降低了電池的溫升,如圖10所示,初始溫度為35℃時,放電終了時液相質量分數遠遠大于初始溫度為25℃時的液相質量分數。不同初始溫度下液相質量分數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如圖1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當初始溫度為35℃時,在電池放電剛開始時相變材料就開始融化,而當初始溫度為25℃時,在電池放電后450s相變材料才開始融化。
初始溫度不同時的電池溫差如圖12所示。三組溫度達到308 K后溫差會降低一段時間,之后溫差又會隨時間推移而不斷增大,在900s時,初始溫度為25℃的電池溫差為0.4 K,初始溫度為30℃電池溫差為0.6K,初始溫度為35℃電池溫差為0.7K。初始溫度為25℃的電池溫差最小。
3.3 不同流速的影響
本小節研究的是在其余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水的流速對電池散熱性能的影響。圖13展示了不同流速下電池的溫度,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水流速的增大,電池的溫升速度減慢,但速度對電池溫度的影響不顯著,這是由于流速較高時水流沖刷流道邊界,提升了對流換熱系數,使得更多的熱量從電池傳遞給水,但是流道與電池的接觸面積較小,因此這種效果不明顯。
不同流速下的電池溫差,如圖14所示。220s相變材料熔化之前三種流速相差不大,但熔化之后,同一時刻,流速越大溫差越低,例如在900 s時,流速為0.05m/s的溫差為0.58K,流速為0.1m/s時溫差為0.56K,流速為0.2m/s時溫差為0.5 K,這表明了在相變材料融化后,流速增大電池之間的溫差減小。
4 結論
本文設計了基于液體和相變材料冷卻的電池熱管理系統,研究了不同介質對電池散熱的影響,比較了不同冷卻方式下的電池散熱情況,得出結論如下:
(1)在電池周圍包裹相變材料后,放電終了時電池的溫度和溫差均降低,水+相變材料的冷卻方式為最優。
(2)電池初始溫度較高時,放電終了時相變材料的液相質量分數較高,電池的溫升較小。
(3)水的流速增大將導致電池的溫度和溫差降低。
參考文獻:
[1]陳永紅,何林鍵.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熱管理技術淺析[J].時代汽車,2023(19):76-78.
[2]李嘉鑫,李鵬釗,王苗,等.鋰離子電池熱管理技術研究進展[J].過程工程學報,2023,23(08):1102-1117.
[3]盧欣欣,曹瑩,賈鵬飛,等.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研究與分析[J].時代汽車,2023(20):114-116.
[4]張良.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模組散熱結構設計與仿真優化[D].長沙:湖南大學.
[5]賀春敏,楊翼,蔡天鏖,沈雪陽.純電動汽車電池組被動式液冷散熱統仿真分析與優化[J].電源技術,2023,47(05).
[6] 張曉光,潘曉楠,李金銘,劉麗,何燕.電池排布對鋰電池組相變熱管理性能的影響[J].儲能科學與技術, 2022,11(01).
[7]路玲,汪繽繽,胡健,秦鵬.基于翅片強化傳熱PCM 鋰電池熱管理研究[J].電源學報.
[8]劉曉峰,陳凱強,劉文斌,等.熱管耦合風冷在鋰離子電池熱管理系統的應用[J].汽車電器,2023(09).
[9]吳凱,蓋東興,張學偉.電動車電池熱管理研究[J].電池工業,2022,26(02).
[10]王燁,胡成志,王濤,唐大偉,胡顯鋒,王奎明,李宏陽.基平板熱管–PCM復合動力電池散熱系統性能研究[J].工程熱物理學報, 2022,43(03).
[11]任雪萍,連文磊,蘇存要.動力電池組液冷散熱仿真與實驗研究[J].機械制造與自動化,2021,50(06)
[12]Sharifpur, M. Tshimanga,N. Meyer, J. P. Manca,O.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and Model Development for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α-Al2O3-Glycerol Nanofluids. Int. Commun. Heat Mass [J].2017, 85,12–22.
[13]Saeedipour, S. Gharehghani, A. Ahbabi Saray, J. Andwari, A. M. Mikulski, M. Proposing a Hybri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Phase Change Material/Metal Foam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World Electr. Veh.J. [J]. 2023, 14 (9), 240.
[14]Mat,S. Al-Abidi,A. A. Sopian,K. Sulaiman, M. Y. Mohammad, A. T. Enhance Heat Transfer for PCM Melting in Triplex Tube with Internal–External Fins.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J].2013, 74, 223–236.
[15]Kim,D. Abdallahh,S. Bosi, G. Hales, A. A Numerical Study of the Suitability of Phase-Change Materials for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in Flight Applications. World Electr. Veh. [J].2023,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