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峻豪
摘 要:文章以疫情后幾年時間,國際能源形勢緊張的條件下,俄羅斯戰略能源為研究背景,以中俄能源合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相關學術文獻的整理采用比較分析法以及理論聯系實際等方法,闡述了中俄能源合作的歷史進程,總結出近幾年能源緊張的情形下對中俄能源合作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并提出促進中俄能源發展的對策。通過分析,可知近幾年來國際能源緊張形勢帶來的積極影響主要是使中俄能源合作的現實互補性提升,中俄能源合作領域擴大,中俄能源合作戰略意義加強;消極影響是中俄能源合作環境不確定性增強,以及雙方合作的潛在風險加劇。在近幾年能源緊張的情況下,提出了促進中俄能源發展的對策:加強互信,優化能源合作環境;鼓勵創新,豐富能源合作方式;注重溝通,完善能源合作機制。
關鍵詞:能源危機 中俄能源合作 能源貿易
1 引言
疫情近幾年來,能源短缺的情況日益顯著。特別是近幾年國際形勢的進一步惡化,使能源價格持續上漲,能源危機突顯,歐洲能源資源有限,需要長期從石油出口大國俄羅斯或者其他OPEC國家進口,而考慮到性價比,能源進口無一例外是需要依賴俄羅斯。這場能源危機對歐盟來說影響較大,而各國因為能源市場動蕩以及氣候和環境問題也不斷開發新能源,實現能源轉型。對于我國來說,俄羅斯是我國能源供應的主要進口國,這場能源危機對我國的能源供應也產生了較大的因素,這是本次論文所要研究的重點內容。
2 研究綜述
疫情幾年來,國際形勢變化多端,使得能源短缺的問題更加顯著,能源價格持續上漲。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上動蕩不安的局勢也對我國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目前國外關于中俄能源合作的專門著作和論文很少,直到在中俄雙方簽署了為期30年的天然氣輸送合同后,關于這一問題的報道不斷涌現。
相較于國外而言,隨著我國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的逐步開展,國內對于中俄能源合作的研究也更加豐富。當前來看,國際能源緊張的局勢下,國內對于事件本身產生的影響做了大量相關報道和評價,而對于中俄能源合作的研究還未曾深入探討。
吳德堃的研究明確指出了,歐美國家對俄羅斯實施了嚴厲的經濟限制的同時給中俄合作搭建橋梁,通過他的論述可以得知其研究重點是中俄兩個大國如何在復雜的國家政治背景下加強緊密合作,研究內容豐富且新穎,但是其沒有立足在經濟層面上進行研究[1]。
崔宏偉認為國際形勢影響下促使羅斯加快實施“向東看”戰略,中俄在天然氣合作上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他認為在如此嚴峻的國家背景下,中俄合作尤其是在能源領域會更加的緊密,但是她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沒有立足于中國能源戰略層面上去考量[2]。
李富兵,申雪論述了俄羅斯石油產業安全戰略的發展背景、具體政策以及相關影響,同時也具體分析了中國為保護國家的能源安全而做出了一些戰略調整。但是并沒有給出具體的方案。[4]
劉冬從中俄能源合作的可行性、合作成果、現存的問題和解決5措施等角度,對中國與俄羅斯開展能源合作進行了研究。其研究內容豐富,研究新意十足。但是有些依然沒有研究到如中國和俄羅斯能源合作地理因素以及金融交易方式等內容進行研究[5]。
綜上,可以看出目前中俄能源合作在國內外都受到了一定關注,中俄能源合作已不乏完整的分析,但是將中俄能源合作置于具體的國際事件中進行分析的研究目前還較少。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結合最新報道,研究當前能源緊張局勢對中俄能源合作造成的影響,對于中俄未來的能源合作具有現實意義。
3 國際能源局勢動蕩對中國能源安全的影響
3.1 消極影響
3.1.1 石油供應安全
在當前國際能源形勢緊張的背景下,對中國的石油安全帶來較大的影響。我國曾經是石油出口國,但是在1996年之后成為了石油進口國。如今,時隔20多年,我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與之相對的是對石油逐年進口量的加深。如今我國政府非常重視對石油進口的工作,為了確保我國石油供應的安全,我國采取了多重保護手段,從進口國的選擇以及私有儲備等方面進行了多重的改革。對外鋪設石油進口管道、保證海上石油貿易的安全。對內則是積極完善石油儲存和提煉等基礎實施。當前我國對于石油貿易的整體基調是“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不過渡依賴某個地區和某個國家,尤其是中東地區石油。因為我國政府相信,中東局勢變幻莫測,其大部分都是國力弱小且基礎經濟設施薄弱的石油小國,其國家本身非常受美西方國家的影響,因此過渡依賴中東石油容易產生較大的不確定性。其次在運輸安全上,由于從中東地區運輸石油其主要依靠海上貿易且必須經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而如今美國在這兩個地區的控制能力極強。如今我國和美國糾紛不斷,存在較大的安全方面的影響。
3.1.2 能源產業鏈容易遭到破壞
站在我國的立場來看,如果國際能源形勢緊張持續時間長久且西方國家給予俄羅斯的經濟限制過大,那么非常有可能給中俄兩高在石油領域合作帶來較大的影響。根據歷史以及地理位置,中俄在石油領域之間的合作不能夠被完全隔斷。中俄之間其對于原油交易其主要采用輸油管道。由于兩國之間的石油管道是以管道為主,因此在鋪設石油管道的時候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并且兩高之間簽署的是長期供應協議,即使我國面臨國際形勢巨大的壓力下也不會停止中俄之間以石油管道交易為主之間的能源交易。其中在2018年起,中俄之間通過石油管道進行的能源交易高達150億美金,而在2022年起更是突破了500億美元大關。但是,這并不是中俄石油貿易的全部,兩國間石油貿易的一部分是以現貨形式進行的。根據中國能源、金融企業在伊朗、委內瑞拉等國受美國影響時的表現,筆者判斷如果美國對俄石油出口的長臂管轄的大棒落下,中國企業大概率將減少對俄羅斯石油的采購量。
3.1.3 引發信任危機
中俄兩國間的能源合作互信程度較低,易引發信任危機。在大國博弈中,俄羅斯不僅把中國當成最為重要的合作對象之一,也是與之爭奪資源的競爭對手。歷史上,俄羅斯由于他國游說以及心懷疑慮,曾多次單方面取消了中俄能源合作的議案。在本次國際動蕩局勢下,俄羅斯的實力被歐美國家進一步削弱,中俄開展能源合作,雖然對中俄兩國是雙贏的局面,但俄羅斯可能芥蒂加深,認為中俄的經濟實力將進一步擴大,給俄羅斯未來發展構成阻礙甚至威脅。
3.2 有利影響
3.2.1 中俄能源合作現實互補性增強
面對國際動蕩的局勢,俄羅斯的歐洲的能源市場一度崩潰,出口供應發生斷崖式下滑。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及發展中國家,擁有全球最廣闊的能源市場,對于能源的需求量不言而喻,雙方存在緊密的互補性。就資源而言,中國和俄羅斯兩國能源具有天然的互補性。中國當前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對能源需求量很大,難以自給自足,原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0%以上,天然氣進口量也在逐年攀升。俄羅斯擁有全球最大的陸地面積以及高緯度位置的國土,油氣資源豐富程度難以估量。以石油為例,截止2020年底,俄羅斯的石油儲量和產量分別占世界總量的6.2%和13.3%,儲產比達到27.6,是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俄羅斯天然氣儲量也非常豐富,擁有全球已探明天然氣儲量的28%。因此,雙方進行能源合作在資源互補上是最好的選擇。從技術上和資金上,中國在能源合作上也能給俄羅斯帶來支持。從技術來看,中國具有豐的石油開采和加工經驗,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俄羅斯因不具備技術水平需要依靠外國油氣公司進行能源開采和加工。此外,中國儲備外匯實力雄厚,而俄羅斯的外匯在國際動蕩的形勢中被歐美國家通過金融凍結,此時選擇與中國開展合作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綜上,中俄兩國在能源進出口領域的合作前景良好,在資源、技術、資金上都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3.2.2 中俄能源合作領域不斷拓展與深化
受國際動蕩不安的局勢影響,西方國家在石油開采、勘探、深加工等領域均對俄羅斯展開經濟限制,而中俄能源合作則往產業鏈一體化方向發展,合作領域不斷深入。同時,由于看到了國際能源動蕩對傳統能源市場的沖擊,中俄能源合作轉型勢在必行。當前,全球氣候正在變暖,改善能源有害氣體排放刻不容緩,中國已宣布2030年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最終實現碳中和。與此同時,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的俄羅斯也表示,將努力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此,中俄將進一步加快清潔低碳能源體系轉型進程,深化相關領域合作。在未來,中國和俄羅斯將繼續在能源領域的許多方面更密切地合作,促進兩國之間的能源轉型,并充分釋放中國廣闊的發展潛力,使中俄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更加密切。
3.2.3 中俄能源合作戰略意義加強
在國際能源嚴峻的形勢以及歐美國家的聯合經濟限制下,中俄開展能源合作具有更加深入的戰略意義。面對歐美國家的經濟封鎖,俄羅斯頒布了盧布結算令進行反限制,必須使用盧布結算天然氣貿易,而與中國進行貿易合作,則可直接使用人民幣結算。我國已開通數字人民幣系統,不僅為很多國際貿易方在同中國進行業務合作往來時提供便利,還能為很多國家之間的金融結算,在美元之外,提供多一種選擇,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美元結算系統還要方便。這讓使用人民幣的國家會逐步更替對美元的依賴,削弱美元霸權地位的同時,增強中俄的戰略聯盟協作關系,也大大提升了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4 國際能源局勢動蕩對我國能源發展的啟示
4.1 加快形成油氣進口多元化新格局
在國際能源局勢動蕩的大背景下對我國在能源板塊上應當有所反思。作為世界上能源進口大國我國應當建立多元化的油氣進口格局,不能像歐洲一樣高度依賴某個國家,尤其是低價能源策略上。在我國周圍有很多能源大國,如土庫斯曼、哈薩克是坦以及沙特等國家,因此我國應當積極和這些國家合作,尤其是周圍鄰國其政治較為穩定,我國應當積極完善合作,和他們發展戰略合作伙伴,讓其成為我國長期的能源進口國,這樣對我國整體的能源供應系統帶來有利條件。
4.2 穩步推進能源轉型
在未來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未來能源發展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在化石能源產生高污染的今天。因此對我國來說應當積極尋找能源變的方向,在如今對化石能源的需求上積極尋找對可再生的能源的推進。如對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和太陽能能源的使用。這些能源是清潔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次這些能源不受政治因素和金融因素的變化,非常容易把握,我相信清潔能源未來則是我國的主要發展方向,對我國的整體的能源系統供應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其次基于對氣候治理、地緣政治、軍事安全等方面的綜合考慮,中國應努力推進再電氣化,加快風光水核電對煤電和天然氣發電的替代。這方面工作的成效將在較大程度上決定中國能否實現固有的、可持續的能源安全。
4.3 豐富能源共同合作模式
鼓勵創新,豐富能源合作方式。當前,中俄兩國已形成了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中俄未來的能源合作模式應當進行創新,通過多種方式,在多方領域內開展持續合作。中俄兩國可以在未來建立能源合作的亞洲聯盟,以亞洲國家為主要對象,吸納愿意與中國和俄羅斯進行能源合作的國家,由俄羅斯提供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以盧布或者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中國提供運輸和深加工服務,形成循環產業鏈,從而抵御歐美等發達國家不合理的經濟限制,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同時,中俄應繼續聯合開發清潔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實現能源的可持續利用,能源合作的多領域擴張。當前,中國與俄羅斯已經開始計劃開展在碳管理、碳捕獲與儲存、發展綠色能源等領域的新型能源合作,為早日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延緩全球變暖趨勢,樹立負責人大國形象。
4.4 建立能源合作對話機制
注重溝通,完善能源合作機制。要實現更高水平的能源合作,雙方必須在現有的能源合作基礎上通過溝通協調,取得更深層次的突破。中俄兩國目前已形成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以實現共贏為共同目標,雙方應在未來能源合作的重點和未來能源發展趨勢上達成一致,規避因世界政治格局以及軍事動蕩而產生嚴重影響的合作項目,選擇有利于雙方互利的合作內容。在俄烏沖突中,中俄應不斷完善能源合作磋商機制,趨利避害,在能源合作過程中推動能源貿易規范化發展。
5 結論
本次國際能源局勢動蕩將深刻、持久地影響國際能源市場及能源合作,對于中俄兩國來說,開展能源合作是經濟利益上的雙贏,更是兩國共同應對險惡國際環境的戰略選擇。總結全文來看,第一,縱觀中國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進程,兩國的能源合作在曲折中前進,經歷了四個階段。在利益驅動和多方因素的影響下,兩國的能源合作從初步探索,到陷入遲滯,后取得實質性進展,如今不斷深化。第二,近幾年國際動蕩的局勢,給中俄的能源合作帶來機遇和挑戰。從積極影響上看,中俄能源現實互補性提高,中俄能源合作領域持續擴大,中俄能源合作戰略意義加強。從消極影響上看,中俄能源合作環境不確定性增強,且雙方合作的潛在風險加劇,不容忽視。第三,在近幾年國際動蕩的局勢下,為了促進中俄能源的深入合作,筆者提出建議:加強互信,優化能源合作環境;鼓勵創新,豐富能源合作方式;注重溝通,完善能源合作機制,從而推動中俄能源合作向更高質量、更深領域、更大規模發展。
面對動蕩的國際經濟政治環境和國際能源市場,中國既需要抓住機遇,也需要謹慎應對風險,與俄羅斯進行高效、深入的能源合作,推動中俄雙方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實現兩國雙贏。
參考文獻:
[1]吳德堃.俄烏沖突對國際能源格局的影響和啟示[J].中國能源,2022(3).
[2]崔宏偉.俄烏沖突下歐盟深陷能源供應危機[J].當代世界,2022(4).
[3]樂凱迪,張立杰,李玉超.互聯網關注視角下俄烏沖突對能源價格波動的影響[J].價格月刊,2022(7).
[4]李富兵,申雪,李龍飛,等.俄烏沖突對中俄油氣合作的影響[J].中國礦業,2022,31(8):8-15.
[5]劉冬.變遷中的國際能源秩序與中東的角色[J].西亞非洲,2022(4):32-50.
[6]晗旵.俄烏沖突對能源市場的沖擊與影響[J].能源,2022(3).
[7]陳九霖.美國從俄羅斯低價收購能源高價賣給歐洲-歐洲是俄烏沖突的冤大頭?[J].中國經濟周刊,2022(4).
[8]易小準,李曉,盛斌,楊宏偉,曹寶明[J].國際經濟評論,2022(4).
[9]王樹春,陳梓源,林尚沅.俄烏沖突視角下的俄歐天然氣博弈[J].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22(10).
[10]閆浩良.俄烏沖突背景下中國利用俄羅斯儲氣庫調峰的思考[J].油氣儲運,2022,41(12):1470-1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