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珊
摘?要: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是中國人共同擁有的寶貴遺產與精神財富,值得我們驕傲與自豪,同時,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與使命。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豐富數學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既有利于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也有利于提升數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诖?,本文研究了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滲透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幾點有效策略,希望能為教師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素養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5.016
優秀傳統文化進數學課堂是數學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之舉,也是數學教學的現實之需。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努力嘗試并設計有效的滲透策略。數學學科中蘊含著很多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需要教師去挖掘、去探索,并在此基礎上設計有效的方式,將其滲透于數學課堂教學中,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數學知識之余了解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感悟傳統文化、應用傳統文化與領會傳統文化,產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這一舉動,既是塑造學生良好個性品質,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舉措,又是激發學生愛國主義與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徑。小學數學課堂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必要且可行。
一、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數學是教育教學的重點課程。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學學科的聯系和融合,既有利于學生了解數學史,開闊數學知識視野,又有利于學生汲取文化力量,形成人文素養,對他們自身的成長發展有很大助益。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的思維活動以形象思維為主,數學知識內容的抽象性與復雜性特點,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難度,時間一長,他們也會對數學學科產生抗拒情緒,更會影響數學教學效率與整體質量。通過滲透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能夠引入更豐富的課程教學資源,充盈小學數學課堂;另一方面,能提升數學課堂的趣味性、人文性。學生們在學習數學之余,能夠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偉大,提升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對學習的積極性。
2.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國在數學方面取得的成就更是不勝枚舉,不僅在國外引起了文化熱潮,對現代數學發展也起到了推進作用。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課堂結合,能進一步讓學生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順勢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懷,堅定其文化自信,使小學生自覺承擔起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傳播與發展、創新的重任。
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讓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并學會應用并不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更為關鍵的是,在素質教育與核心素養目標的培育下,小學數學教學還要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等?;诖?,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挖掘數學知識中隱含的育人元素,可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文化底蘊,促進其全面發展。
4.有利于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傳統文化中包含很多與數學相關的內容,因此,二者的融合,不僅是數學教學發展的重要一環,符合時代發展趨勢,同時還能提升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學習質量,而且,小學數學課堂與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極大豐富了數學教學內容,有利于緩解教師的教學壓力與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新穎性、趣味性,為學生的學習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也有利于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前進與發展。
二、在小學數學課堂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
1.挖掘教學內容,了解傳統文化
將傳統文化滲透在數學課堂,要求教師必須要利用現有的數學教學內容,挖掘其中隱含的文化元素,進而借機滲透,讓學生用自己固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發散數學思維,受到文化的感染,自覺接受文化熏陶,全方位認識和解讀傳統文化。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還有很多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這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提供了素材和方向。
例如,在《瀏覽北京——萬以內數的認識》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算盤”這一中國獨有的運算工具開展教學,幫助學生認識數、了解數。教師也可以介紹算盤為契機,為學生演示數的發展過程,用物品計數、結繩計數等逐漸演變到用算盤算數、計算器算數等。這樣一來,教師為學生介紹了算盤的各部分名稱,算珠大小及其代表的意義,讓學生在認數的過程中寫數、讀數、計數,逐步掌握算盤的用法,并“穿越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另外,在《校園藝術節——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教學中,教師可順勢引入歷史故事“孔融讓梨”,一方面,契合了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幫助他們加深對分數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學生形成尊老愛幼的良好品質。
再如,在《圖案美——對稱、平移與旋轉》的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將年畫、剪紙的元素引入到數學課堂。通過呈現不同的剪紙、年畫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圖片有何特點,借此導入本節知識教學。這樣的教學形式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快速進入課堂,還能促使他們在豐富的教學資源面前主動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說“剪紙是通過旋轉一個圖形得到的”,還有的同學說“剪紙里面有平移的數學知識”。通過挖掘教學內容,滲透傳統文化,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加深對數學知識的認識,還能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2.利用數學史料,理解傳統文化
在當前的數學教育背景下,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解題方法十分關鍵,這些方法既可以是他們在做題過程中獲得的、總結的,也可以學習歷史上的。學生在對數學概念、數學公式和定理的理解和應用時,不免會出現各種疑惑和問題,恰巧這與古人在思考和驗證時出現的思維矛盾有相似之處。當同樣陷入思維怪圈時,學生也會產生與古人同樣的想法,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更深刻。基于此,通過挖掘知識背后的數學史料,將其與數學教學內容充分結合起來,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還能豐富數學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更多與數學知識發展相關的內容,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動手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抓住時機向他們介紹:我國兩千多年前的古書《九章算術》“方田章”中就記錄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即“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積尺”?;蛘?,在“圓的周長”知識點教學中,通過探究分析與總結,學生們能夠發現“圓的周長并不是直徑的三倍”,此時,教師引出圓周率,并借此機會讓學生認識我國偉大的數學家祖沖之。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圓周率的值計算到第七位小數的人,而這一成就領先國外數學家一千多年。借助這一數學史料的引入,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讓他們從小樹立努力學習,為國家繁榮富強發奮讀書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很多數學知識、定理和概念的產生發展與成熟,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并不是憑空出現的。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環境下,都有很多對數學癡迷的人為數學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學生們在探究數學知識、感悟歷史的過程中,難免會與數學家遇到相似的問題與矛盾,而此時,探索科學的自豪感也會油然而生。通過運用引入數學史料,可以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增強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感體驗,又能調動他們對數學知識進一步探學習和探究的欲望。
3.追本溯源,感悟傳統文化
數學學科既有悠久的歷史,又有極其輝煌的成就。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聯系數學歷史、相關數學家,帶領學生共同挖掘知識點,深層感悟數學知識的智慧與重要價值,有利于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探究的興趣,更好地培養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
例如,在《完美圖形——圓》的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前先搜集與這一教學內容相關的名人故事,然后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 “大家都說圓周是直徑的三倍,但是祖沖之思前想后,覺得哪里不對勁。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拿著繩子在村頭量過往車輛的車輪驗證。然后,又將繩子折成三段相同的距離,再量車輪直徑,發現車輪的周長與直徑間的關系并不像大家說的那樣——車輪圓周長度不是直徑的三倍?!苯柚斯适?,讓學生發表看法:“同學們,你們在聽完這個故事后有何感想?”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說“祖沖之實事求是”,還有的學生說“祖沖之敢于向傳統挑戰”,也有學生說,“我們應該向祖沖之學習,學習他敢于質疑和主動探究的精神”。教師通過引入相關的歷史故事,滲透傳統文化,既能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又能讓學生了解到古代數學家在學習數學、研究數學與驗證數學過程中體現的良好精神品質,鼓勵學生向他們學習。追溯數學知識的歷史不難發現,大部分數學內容都有與之相關的研究者,所以,教師不僅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帶領學生認識更多數學家,還可以要求學生在課下搜集不同的數學家故事,了解不同的數學歷史,讓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感受古人對數學的熱愛與執著。如此,學生不僅能夠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也能在今后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繼承更多先輩的優秀品質。
4.創設文化情境,應用傳統文化
根據數學課堂教學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學習訴求,教師在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時也要適時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文化情境,讓他們在文化情境的參與中理解文化、傳承文化,受到教育,感受數學知識與傳統文化的緊密聯系。這能在某種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調動他們對數學知識中蘊含的文化內容學習與挖掘的動力與熱情。
例如,在《生活中的多邊形——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學生一同了解魏晉時期著名數學家劉徽,看他是如何計算多邊形面積的,以及在他整理成書的過程發生了哪些趣事,幫助學生了解從古至今對于多邊形面積的研究經歷了哪些階段。此外,就這一教學內容,教師還可以創設相應的文化情境,如“我來講故事”,讓學生在課前搜集并整理有關多邊形面積計算和研究的相關歷史故事、取得的成就,在課堂上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分享交流、共同探討。這一過程,也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他們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借此滲透傳統文化在現當代教育教學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挖掘傳統文化中更多與數學相關的優質內容,學習理解,加以傳承。
另外,在《富饒的大?!獌扇粩党艘晃粩怠返慕虒W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古時候在計算方面廣為流傳的順口溜,幫助學生理解,還可以演示春秋戰國時期的“九九乘法歌訣”,幫助學生學習和理解。創設文化情境,讓學生同古人一起開動腦筋,學習數學,增強學習效果,切實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
5.了解傳統生活觀念,領會傳統文化
現階段,伴隨互聯網的發展,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的廣泛普及,極大占據并主導了小學生的生活。與此同時,不良的生活習慣與理念也侵蝕孩子的思想與心靈,導致很多學生熬夜玩手機、網絡游戲。面對這種現象,教師也可以通過講解數學習題,滲透古人的生活觀念,進而滲透傳統文化中積極健康的生活觀、價值觀,熏陶感染學生,并指導他們正確學習、健康生活。
例如數學練習題:“已知一周歲的兒童睡眠時間占全天的5/8,小學生每天的睡眠時間是一周歲兒童的3/5。小學生的睡眠時間是幾小時?”通過剖析這一練習題,教師可把握教育時機,為學生講解古人的生活習慣。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順應自然規律,同天地為一體。但是,作為現代人,我們無法做到與他們一樣天黑便睡覺休息,但是我們可以堅持早睡早起的理念,這對學生的學習生活與成長發展、智力發育等都有很深遠的影響。
另外,在《人體的奧秘——比》的教學中,這一內容與審美聯系密切。比如,教師可以拋出問題:“同學們,人的下半身與身高比值為0.618:1時,人體比例最協調,所以人并不是越高越完美,只有最接近黃金比的身高才是最美的?!苯柽@一教學活動為學生傳達健康的生活理念:適度的才是最美的。傳統文化中強調過猶不及,這是古人做人做事遵循的理念。
再如,在《完美的圖形——圓》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大方無隅”的古代智慧。老子在《道德經》中提道“大方無隅”,意思是說,我們不能固執地認為方就是方,圓就是圓;當一個方形在無限擴大時,極有可能變成圓。老子意在告誡人們,做人不能太過執著,要大方一點,學會靈活變通。這對于學生認識圓、了解圓都有很好的幫助,同時也對學生的生活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總之,優秀傳統文化進小學數學課堂值得我們廣泛研究和討論。教材中還有很多有關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需要教師細心探索,努力挖掘,既要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學教學的契合點,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教師必須要結合學情與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滲透與熏陶。讓我們做一個有心人,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進學生心中。
參考文獻:
[1] 張香《探究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天津教育》2023年第7期。
[2] 李濤《小學數學課堂中傳統文化滲透的策略探析》,《讀天下:綜合》2019年第10期。
[3] 余薇薇《小學數學課堂中傳統文化滲透的策略探析》,《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年第7期。
[4] 王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策略》,《數學大世界》2020年第10期。
[5] 孫晶《試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新一代》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