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是新時代基礎教育體系中極為重要的教育模塊。它旨在構建學生的勞動認知和理解,培養學生參與勞動的意識、習慣和能力。教師需要立足學生實際,結合學生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需要,探索在小學階段有效開展勞動教育的策略、方法和路徑。基于此,筆者探討了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小學勞動教育開展路徑,以供參考。
一、項目化學習概述
項目化學習既是一種教學理念,又是一種教學方法和模式。它強調以項目為核心,提高教學的綜合性、探究性和實踐性。在項目化學習理念下,教師需要圍繞現實問題設計項目任務,引導學生合作探究項目問題或任務,并幫助學生整合外部信息,完成知識的重構。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形成有關現實世界或個人成長的個性化認知,并實現能力的全面提高、思維與素養的全面發展。從教學改革的視角來看,項目化學習的引入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賦予了學生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自主權,為學生從淺層學習向深度學習的轉變、從個別提升到全面提升的過渡提供了支持。項目化學習更符合新時代的教育環境,能夠滿足新時代社會發展下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二、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小學勞動教育開展原則
(一)素養導向原則
提升學生的素養是小學教育的重要任務,在項目化學習下開展小學勞動教育,教師首先應遵循素養導向原則。項目化學習是一種由項目驅動的綜合性學習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個性成長與全面發展。在開展勞動教育前,教師需要準確了解學生的勞動素養發展現狀,并從實際出發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勞動教育課程結構,將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精神貫穿課程實施全過程,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二)真實性原則
勞動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在于培養學生對真實勞動的認知,并深化他們對勞動價值的理解,這依賴于實踐經驗的積累和體驗感知。教師通常以滿足學生實際需求的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來實現這一目標。在開展勞動教育時,教師應注重真實性原則,立足于現實發展需要和學生的能力水平來開發勞動項目,確保項目任務與學生的真實學習、生活緊密相關。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勞動情境,讓學生基于真實的勞動體驗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三)驅動性原則
驅動性問題作為項目化學習的關鍵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深遠的影響。在驅動性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需積極投入對真實問題的探索和解決過程,通過思考、分析和處理問題來全面體驗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從社會整體進步和個人成長的角度出發,教師應注重提高項目任務和問題的驅動性,為培養學生勞動知識與技能、進行深入反思提供支持,并不斷調整和更新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營造積極向上的勞動教育氛圍。
(四)全程評價原則
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關鍵環節。在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中,教師要堅持全程性評價原則。這里的全程性評價不僅包括對學生的勞動學習成果進行全面評估,還包括對學生在項目化勞動教育活動中展現出的信念、態度、品格等方面的評價,如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勞動品質、勞動精神等。教師要對學生參與項目實踐的全過程進行綜合評估,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有機結合,同時兼顧家庭勞動評價與社會勞動實踐評價,通過觀察和分析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表現,評價學生的勞動效果。
三、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小學勞動教育開展路徑
勞動教育具有顯著的實踐性,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認知,還要從實踐出發,教授他們實用的勞動技能與方法,通過勞動實踐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與能力,幫助學生形成以勞動解決現實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可以應用項目化學習的方式來推進勞動教育,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立足真實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二是立足多重視角,拓展學生思維;三是立足實際體驗,激發學生創造力。依托項目化學習,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豐富開放的勞動項目實踐,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這將有助于學生建立對勞動概念、價值和實踐的完整認知,進而樹立深層次的勞動意識和形成勞動思維。
(一)立足全局,構建完整的勞動教育體系
項目化學習是以項目為核心內容,從全局出發設計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在項目化學習視角下的小學勞動教育中,教師需要整體規劃,構建完整的勞動教育體系。具體來講,教師需要以項目目標、項目內容、項目實施和項目評價為抓手,結合新課標相關要求來確定項目化教學的方向與目標,設計配套且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課程內容與評價體系。
以浙教版小學勞動技術五年級上冊中的項目一“統籌協作講效率——我是烘焙小達人”為例。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而言,教師要教會他們如何有規劃地進行整理、收納,引導他們主動向長輩提供服務,并自主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基于“統籌”“協作”“效率”這三個關鍵詞的項目化勞動教育活動中,教師在設計課程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狀況和發展目標,分設“技能講堂”“實戰舞臺”“比‘武’擂臺”“趣味評價”等多個教學板塊,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參與勞動活動。比如,在“烘焙”主題下的勞動項目中,教師要先帶領學生認識基礎的烘焙工具,再教授學生基礎的烘焙技能,最后引導學生合作制作一種簡單的食物烘焙。在學生完成食物烘焙后,教師要引導他們圍繞各小組做好的食物開展趣味比拼和趣味評價。
(二)立足生活,開發真實的勞動教育項目
在項目化學習視角下,教師要基于真實性原則為學生提供真實體驗勞動的機會,以生活為背景來開發與設計真實的勞動教育項目。在設計勞動項目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注重一個項目中多個勞動任務或一個任務群中多個勞動項目的銜接與遞進;二是提高項目本身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三是注重項目在實踐過程中的持續性;四是確保項目能輸出成果。
以浙教版小學勞動技術五年級上冊的項目二“傳統工藝需傳承——傳統玩具我制作”為例。除了開展教材涉及的實踐項目,教師在進行項目選題時還需要深入生活。如以“絲綢的制作工藝”為主題,教師在開展“縷縷細絲妙織染”項目化學習活動時,可以提出驅動性問題“如何讓蠶絲產生最大的價值”,再由這一驅動性問題引出“蠶絲從哪里來”“如何獲取蠶絲”“如何利用蠶絲來進行紡織”“如何利用印染的方式來提升絲綢的價值”等問題,并圍繞這些問題設計指向探究實踐的項目任務,將對傳統工藝的探究滲透到勞動實踐的全過程中,幫助學生體會勞動的美好、感受勞動的價值。
(三)立足引導,用問題驅動學生探究思考
項目化學習是一種以驅動性問題為核心的學習方式,在這種學習方式中,學生通過深入探究和思考問題,不斷積累經驗。在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小學勞動教育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和獨立思考,幫助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積累經驗,并逐漸形成問題意識、提高探究能力。在設計具體問題的時候,教師要遵循一定的順序,即先記錄真實問題,再篩選整合問題,最后提煉驅動問題。
以浙教版小學勞動技術五年級上冊中的項目三“多彩生活勞動創——LED燈用處大”為例。在這一項目下,教材設置了三個任務,分別為“探索生活中的LED燈”“LED應用的設計”“LED產品的制作”。在已確定的項目主題和項目問題下,筆者在設計驅動性問題前,先提出了“生活中的LED燈都有什么用處呢”這一引導性問題,再依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設問,將學生想要研究的真實問題記錄下來,如“生活中LED燈裝飾性大于功能性的問題應如何解決”“LED燈可能造成的光污染和能源浪費問題應如何解決”等。然后,筆者通過民主協商、集體討論等方式對記錄下的問題進行篩選與提煉,最終確定一個可行的問題作為主驅動問題,并組織學生圍繞這個主驅動問題進行項目化研究,即“什么樣的LED產品才能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這個問題實際上整合了教材中提出的任務二和任務三,具有一定的可實踐性和可探究性,與現實生活也具有一定的聯系,可以為學生提供在實踐中獲取經驗與提高能力的勞動機會,有助于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
(四)立足分工,借合作強化學生勞動認知
分工協作是推動項目化學習進程的關鍵,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提高自身的勞動認知。在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小學勞動教育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進行分工合作,進一步優化勞動知識講解、勞動技能教學和具體的勞動操作活動環節,為學生的分工協作與合作互助預留空間。
以浙教版小學勞動技術五年級上冊中的項目四“職業勞動無貴賤——三百六十行”為例。在設計職業體驗活動時,教師需要為學生打造職業化勞動空間,并布置任務,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分工合作,經過項目方案設計、項目活動實施和項目成果展示三個環節,完成一個完整的工作項目,為其提供完整的工作體驗。
結語
勞動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旨在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讓學生有意愿、有能力積極參與服務性或創造性的社會勞動中,豐富他們的實踐經驗,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服務能力。在小學勞動教育中,教師要設計系統性的勞動項目,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好奇心、提出問題的求知心和解決問題的進取心,讓學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驅動性問題,鍛煉學生遷移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的能力,幫助學生體會勞動的價值和精神,為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勞動習慣的養成、勞動意識的增強與勞動能力的提高提供助力。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柯巖街道州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