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博韜
一部河南史,半部華夏史。河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軍事中心,其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且十分豐富。作為文物大省的河南省,據統計,其地下文物全國第一,地上文物全國第二,館藏文物占全國八分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甲骨文的發現,國內外文物販子把目光瞄準了河南,盜掘古墓、盜賣文物的現象日漸猖獗,使得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遭受了瘋狂地破壞和洗劫。
民國初年,受到民國建國憲法精神的激勵與鼓舞,以及現代文物保護思想的推動,不少有識之士和進步團體紛紛發出搶救與保存文物的呼聲。在河南各界有識之士大力呼吁下,政府開始把文物保護作為教育文化建設的重要工作內容。
關于《河南保存古物暫行規程》的頒布
1913年,根據民國政府《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規定,各省實行軍民分治,設行政公署,由民政長負責。河南行政公署下設1處(總務處)4司(內務司、財務司、教育司、實業司),其中教育司署理教育文化事宜。同年10月12日,河南首任民政長張鳳臺以訓令發布了由河南省教育司起草的《河南保存古物暫行規程》。
《河南保存古物暫行規程》是河南省在民國初期各種法規制度都不太健全的情況下,為穩妥保護文物所擬定的一個臨時應急辦法,基本涉及了文物保護的方方面面。雖然《河南保存古物暫行規程》并未指定專門負責執行的部門或機構,只是大致要求地方官員盡力保護、不盡完善且有諸多欠缺的地方,但其是我國目前已知的第一部民國時期由地方政府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文物保護法規,比1916年10月北洋政府制定的《保存古物暫行辦法》早了3年,開啟了地方政府保護文物的先河,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文物保護立法工作。
民國時期河南地方政府文物調查與發掘
文物調查規定
《河南保存古物暫行規程》將全省文物調查劃分為長期調查、定期調查、特別調查三種形式,“長期調查以勸學員教育會員縣視學員分任由縣行政長官督率之,定期調查由省視學于視察學務時兼任之,特別調查由省行政長官遇必要時臨時委派”,并附有調查表,“由行政公署按照古物種類制定調查表發交各調查員按期調查呈報”。民國初期,由于政局不穩,河南古物調查沒有真正開展起來。
文物發掘脈絡
1921年, 瑞典著名的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考古學家袁復禮、陳德廣等人來到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千米處的仰韶村進行發掘,揭開了我國原始社會考古研究的序幕,填補了我國遠古文化發展史上的空白。根據出土文物,確認是我國遠古文化的遺存。按照考古學慣例,把首先發現地作為該文化類型的名稱,故名仰韶文化。
1923年夏,河南新鄭農民李銳挖井時發現古器物數十件,消息一經傳出,引起各方重視。駐守鄭州的北洋直系軍靳云鶚師長立即派部屬駐守,并派人繼續挖掘,先后發掘到古器物數百件,于當年九十月份分兩次解往省城。第一次共計古物91件,碎銅片635件,第二次共計古物53件,貝、蚌、牙、骨等351件。
清朝末年,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甲骨文,由于當時農民缺少文化,不知甲骨為何物,又因甲骨較大,而且近代沒有此種獸類,人們遂稱之為龍骨,用它充當藥材。后來,因其上刻有文字,被一些古董商所搜集,使得帶文字之甲骨價格一路攀升,甚是昂貴,每字值紋銀數兩,且甲骨越大,價格越高。這些甲骨被販賣到北京、天津后,才被辨認出是殷代的遺物。
1928年,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成立后,蔡元培院長對考古工作尤為重視,成立了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任所長,并開始了對安陽殷墟的發掘。同年10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對安陽殷墟進行了首次發掘(即試掘),發掘工作由董作賓主持。1929年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至1937年6月,共發掘15次。其中,發掘大墓11座、方坑1個、小型墓和祭祀坑1200多座,以及大量建筑基址,出土刻字甲骨近2萬片和大量陶器、銅器、玉器等。先后主持工作的有董作賓、李濟、梁思永、郭寶鈞等人。
1929年10月,河南省政府派遣河南省圖書館館長何日章(兼河南民族博物院院長)組織發掘隊,前往安陽小屯村進行發掘,時長兩個月;1930年2—4月,何日章再次對小屯村進行挖掘。兩次發掘共計出土有文字龜甲2673片、文字牛骨983片。1929年11月,成立了編拓殷墟龜甲文字委員會,對發掘的甲骨文進行整理。
1932—1933年,郭寶鈞主持了河南浚縣辛村的4次發掘工作,共清理從西周早期至春秋初年的墓葬82座。1931年春殷墟第四次發掘時,郭寶鈞加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浚縣辛村的發掘不僅給研究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擴展了考古組的發掘范圍,且在時代上由殷延續到西周,開創了周代考古。后來出版了《浚縣辛村》和《山彪鎮與琉璃閣》兩本考古報告。
1936年冬,河南省古跡委員會派遣李景聃主持河南商丘永城造律臺、黑孤堆、曹橋龍山文化遺址的調查及發掘工作,發現了龍山文化時期的鼎、罐等陶器,查清了出土器物及其排列情況,為研究楚國青銅器找到了標準器。
民國時期河南地方政府文物保存機構及文物收藏
安陽縣古物保存委員會
據1932年教育部督學戴夏提交的《河南省安陽縣古物保存委員會視察報告》記載:“該會創于民國元年,由主任委員一人,當然委員及名譽委員若干人,組織之。設主任一人,書記一人,辦理經常事務,組織尚稱簡要。經費常年六百七十二元,其來源由教育會轉款項下按月撥給。……其事業乃將現有古物,如像器、碑銘、經畫及其他等,分類陳列,以供民眾之觀覽,內容頗為豐富。”安陽縣古物保存委員會應該說是河南省乃至全國成立較早的官方文物收藏機構,在收藏、保存、保護安陽地區古物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河南省圖書館對文物之收藏
河南省圖書館成立于1909年2月,在1927年河南博物館成立之前,它擔負著文物收藏的職責。1913年,《河南保存古物暫行規程》頒布后,收繳上來的文物大都交由河南省圖書館收藏。1914年,河南省圖書館為存放、展覽所收繳的金石等文物,設立了金石陳列室與標本室。其所藏漢唐墓志,大多是省長張鳳臺的藏物,分藏于河南金石編纂處及河南省圖書館。1925年,河南督辦兼省長胡景翼下令將河南金石編纂處及1923年鄭公大墓發現發掘古器存石合并,加上洛陽所存漢黃腸石、魏三體石經,統歸河南省圖書館保存。1926年春,河南省公署準省議會議決案,將九柄登封如意由實業廳移交河南省圖書館與新鄭古器并列保存。據1929年統計,河南省圖書館收藏漢唐墓志石刻573方。1930年以前,河南省圖書館收藏古器物甚為豐富,在國內圖書館界是少有的,國學大家康有為、羅振玉等紛紛前往觀覽。
1931年1月,河南省圖書館奉省政府訓令(第1327號)將所藏金石等古物移交給河南博物館,金石陳列室隨之撤銷。可以說1931年以前,河南省圖書館代行了博物館的職能。
河南古物保存委員會
河南古物保存委員會具體成立時間尚不清楚,應該是在1923年鄭公大墓發現之后。一些學者常把它混作“河南古物保存所”,多有推測成分,古物保存所是不存在的。據民國十八年(1929年)編纂的《河南新志》卷之七記載:“河南未設古物陳列所。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安陽發現之殷墟龜甲悉數流落省外。嗣后新鄭發現之古銅器、玉器及洛陽所存石刻等,今存河南(省)圖書館。”故河南古物保存委員會應該是依附于河南省圖書館的一個虛設機構。另據1930年河南省政府訓令第1327號:“查將古物保存會歸并民族博物院一案,業經通過,仰遵照由。為訓令事:查十一月二十六日,本府第八次委員會議,據委員兼教育廳長李敬齋提議,擬將古物保存委員會歸并民族博物院以節經費一案,業經會議通過。除分別函令外,合亟抄發議案令,仰該院即便遵照,將古物保存委員會主管事項分別清點接收辦理具報。此令。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河南博物館創設
1923年,鄭公大墓發現后,省垣開明人士及教育廳即呼吁創設博物館。1927年,馮玉祥主政河南,極力扶持文化教育事業;7月,在馮玉祥的親自過問下,省教育廳委派何日章、郭須靜、徐金泉3人為河南博物館籌備委員,并指定前法政學堂校舍為館址(今開封市三圣廟街),開始了河南博物館的籌建工作。1928年5月,河南省政府下令將博物館改設為民族博物院,委任陳維新為院長,何日章、劉毓溎為副院長。1929年5月,陳維新去職,何日章兼任院長。1930年4月,何日章去職,張中孚任院長;12月,奉省政府令,改河南民族博物院為河南博物館,委任關百益為館長,歸省教育廳管轄。同時,河南古物保存委員會撤銷,河南省圖書館(河南古物保存委員會)將所收藏文物陸續移交河南博物館。
1931年1月,河南省教育廳頒布了《河南博物館組織條例》,成立了由民政廳廳長、教育廳廳長、河南大學校長、博物館館長等組成的7人理事會,將陳列室調整為7個,撤去了民族博物院時陳展的民族服飾和模型,并充實了歷史文物。至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前,河南博物館得到較快發展,以鄭公大墓青銅器、殷墟甲骨文、漢魏墓志為代表的藏品,極具河南地方特點,以關百益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員學術成果豐富。“七七事變”后,為避免文物被毀,館藏主要文物68箱被迫移運重慶,工作處于停滯狀態。
河南省古跡研究會
由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河南省圖書館、河南博物館(時為民族博物院)在殷墟發掘問題上產生爭議,經中央研究院與河南省政府協商,于1932年2月,在河南博物館召開會議成立河南省古跡研究會,負責河南地區的考古工作。并議定古跡研究會辦事章程,按照章程規定,研究會為最高機關,委員由雙方代表分別擔任,費用由雙方共同承擔。這樣就使中央與地方各自的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研究會委員長是河南省通志館館長張嘉謀,主任李濟、秘書關百益,實際工作則由歷史語言研究所駐研究會委員郭寶鈞負擔。該研究會委員主要人員還有董作賓、劉耀(尹達)、石璋如、趙青芳、韓維周等。
河南省古跡研究會主要開展了1932—1933年浚縣辛村衛國墓地的發掘,1935年汲縣山彪鎮和1935年、1937年輝縣琉璃閣戰國墓地的發掘,1936年商丘、永城的調查試掘。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研究會的工作宣告結束。
民國初期,河南的文博事業開始起步,從《河南保存古物暫行規程》頒布,到鄭公大墓、殷墟的發掘,再到河南博物館成立,文博事業逐步發展,并逐漸成形。雖然民國初期河南的文博事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囿于時代的限制,還存在諸多不足,加之兵戈頻仍,兵匪、官匪相互勾結,文物損毀流失現象時有發生。
(作者單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