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可可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冀魯豫革命根據地位于河北、山東、河南交界處的冀魯豫邊區,位于太行山之東,泰山以西,在抗日戰爭時期,為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形成了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
近年來,隨著黨史研究及文化保護意識的深入,冀魯豫革命根據地作為革命老區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不斷被挖掘,河北、山東等地關于冀魯豫抗日革命根據地的研究逐漸深入,河南濮陽市清豐縣單拐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的開發,也在紅色文化研究深入發展的推動下得到進一步深化,知名度不斷提高。但在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發展過程中,紅色文化承載的宣傳作用被逐漸邊緣化,經濟效益與文化保護的矛盾,技術應用與文化傳承的分歧,各類問題相繼出現。為進一步學習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和發揚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加強革命遺址的保護,并充分發掘其所帶來的文化效益,本文將以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發展中的問題為切入點,深入探討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的發展、傳承、創新路徑,講述好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傳承好偉大的抗戰精神。
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經濟效益與文化保護難協調
紅色文化建設是服務于人民、服務于大眾需要的。冀魯豫革命根據地作為紅色文化建設發展的物質載體,不僅肩負著文化教育的職能,也肩負著力所能及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責任。冀魯豫革命根據地作為紅色文化旅游景點,開發出包括酒店、餐廳等在內的一系列配套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大型游樂場以及美食街的建設,同時,舊居和遺址與村莊交界地區也開始出現攤位擺放等現象,革命舊址逐漸被蠶食,經濟效益與文化留存及宣傳的屬性產生了一定的矛盾。適當的開展商業活動獲得經濟效益是根據地文化保護的手段,但并非目的。
新媒體技術運用不充分
紅色文化傳播需要載體。冀魯豫革命根據地作為歷經風雨的革命老區,其對于新媒體的運用并不特別充分,如電子導覽只能通過租借語音導覽器來實現,沒有對每一處參觀地點進行分別講解。而人工講解只面向大型且預約的單位及團隊,未能充分滿足普通民眾的需求。此外,為了周邊商戶的便利,冀魯豫革命根據地設置了微信小程序,但僅提供訂購服務等付費功能,并沒有開設關于經典紅色文化介紹等服務。根據目前自媒體的發展趨勢來看,抖音、小紅書、快手等賬號的運營,已經是很多具有文化傳播屬性的單位必不可少的手段,冀魯豫革命根據地整體對外的文化宣傳并不充分,相對來說比較封閉。
專業人才相對短缺
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缺乏人才支撐對于傳承與發展紅色文化是很大的困境。位于山東、河南及河北三省的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相對遠離城區,崗位設置對于宣傳類人才沒有較大的吸引力。所以,目前該地區專門從事紅色文化研究、宣傳和講解的人才相對較少,并且,整體的專業性、創新性有較大的改進空間。
紅色產業發展滯后
紅色產業發展缺乏優勢,未能深入發掘紅色文化資源,并把紅色文化資源同地區文化、時代特征等進行有機整合。冀魯豫革命根據地沒有將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進行整體性和長期性規劃,對地方紅色資源的深入理解和挖掘相對欠缺,紅色產業發展缺乏以人們訴求為導向的特色化經營,缺乏與相關產業的整合和對接,如特色文創、主題旅游等,僅靠政府公共財政有限的投入運作,既缺乏同社會力量合作開發紅色旅游的積極性,又缺乏有效吸納利用社會資本開發紅色產業的辦法,守著資源“等、靠、要”。
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發展策略
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固有的特性和特點,是一個由近及遠的過程,要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宣傳的同時,也要正視社會環境的變化。包括冀魯豫革命根據地在內的紅色文化基地,都要應對社會需求的變遷,而怎樣遵循其特點,促進其把握全面發展的根本目標,結合網絡傳媒等手段,在全國上下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大背景下,講好紅色故事、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引導青年一代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激發更多人的紅色熱情,是本文需要著眼的重點內容。
在新時代大力弘揚紅色文化
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和理論價值,是提升紅色文化傳播成效的基礎、原則和綱領。每一個紅色旅游景點都是一節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怎樣才算是能夠達到“生動”的標準?筆者認為,客觀、真實的細節體現生動。現在有些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過分夸大英雄人物的形象,把敵人或對手設計成愚昧、不堪一擊的形象,這樣不僅不能表現英雄人物的偉大,反而因脫離客觀真實而減弱或削減傳播的效果,只有客觀、真實、公允地描述,才能真正體現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智慧”。
加強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力度
紅色文化資源不可復制,其中既包括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如各類建筑,也包括各類文化故事。在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上,可以建立紅色文化資源數字檔案和紅色資源庫,利用技術手段,讓物質文化載體得以長久保存,以見證黨的歷史。雖然冀魯豫革命根據地周邊餐飲等各類產業得到迅速發展,體現了紅色文化的經濟價值,但是更應注重紅色文化本身的價值——精神價值。目前,革命根據地舊址所取得的經濟效益,皆是依靠這里所有的歷史脈絡及其紅色文化傳承。明確以上內容,才能讓紅色文化資源獲得長期可持續性發展。
開發創意性紅色文化類產業
紅色文化產品的開發要注重體驗感受,著重于趣味性。目前,紅色文化傳播的受眾群體己經逐步向“80后”“90后”過渡,他們注重對事物的親身感知,但是目前的各類宣傳方式明顯缺乏生動性和體驗性,單純生硬地灌輸必然會引起他們的抵觸。為此,應把握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堅持嚴肅性與趣味性相結合,開發側重于體驗類的紅色項目或產品,如VR虛擬現實電影,其有機融合了黨的歷史、革命精神,踐行全面育人的原則。
培養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專業化人才
傳承和發展紅色文化,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團隊是紅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力保證。對于現有的工作人員,應加大紅色文化資源研究和保護類工作人員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力度,與時俱進,傳播紅色文化。同時,要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建立選拔任用、流動配置、激勵獎勵機制。充分發揮各級各類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和省內部分高校開展合作,鼓勵學生到革命根據地實習、觀摩,以儲備后備文化宣傳骨干。
構建互為依托的紅色文化傳播產業鏈
構建紅色文化傳播產業鏈應整合藝術性紅色經典文學作品、歷史教科書、動畫、各類電影電視作品、公益廣告、紅歌等全媒體模式。同時,發揮短視頻平臺,如快手、抖音等的作用,采用當下流行的“短、快”的傳播形式普及黨的歷史、優秀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對具有代表性的革命前輩進行寫實傳記宣傳。每一個依托紅色文化資源的作品應以“三貼近”原則為創作要義,培育富含中國文化精神、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時代特點、內容健康、藝術性強、創新度高、廣大受眾樂于接受的中國紅色文化精品。
加強不同單位、部門之間的協作合力
紅色文化資源內涵的挖掘、傳承和發展是一項連貫性、整體性的大事業,是構建紅色文化發展新路徑的綜合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大到國家價值導向,小至家風、學風。但就目前來看,相關單位的共同協調機制不夠健全,產生的合力不足,不利于紅色文化資源多層次、跨區域的實地調查研究和開發利用。因此,應完善冀魯豫革命根據地舊址與宣傳部、文化旅游部門的聯系,尋求教育宣傳、政策優惠等方面的支持,同時也要聯系各類社會組織,如包括旅游公司在內的各大企業,通過贊助等形式來取得資金等支持。
講好紅色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
講好紅色故事,就是對黨史的學習教育和宣傳;講好黨的故事,就是要深刻認識到新中國的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來之不易。講述黨的故事,需要下一番真功夫,把黨的故事講出水平、講出深度,同時也要接地氣、有趣味。恰如在冀魯豫革命根據地傳唱的那首歌謠:“東逃難,西逃難,東逃西逃都有難;沒有吃,沒有穿,有家難歸不保安;大家都要團結緊,快快起來上前線。”這充分表現了冀魯豫革命根據地人民的苦難生活,激發了人民團結一致奮勇殺敵的抗日熱情。
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發展帶來的啟示
紅色文化資源是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
紅色文化是一種歷史文化形態,也是一種歷史記憶,紅色文化的傳播離不開歷史學教育的作用。銘記紅色歷史對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每一個紅色旅游景點都是一節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革命傳統資源是開展愛國主義和黨性教育的生動教材。
紅色文化資源作為黨的歷史和紅色精神傳承的載體,有利于拓展教育內容,從理性與理想、內容與形式出發,將對革命歷史的總結、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對紅色故事的感悟融入黨史學習教育實踐中,更好地實現學思用貫通、知行信統一等。
紅色文化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和情懷是文化自信建設的不竭動力
文化的發展和建設要以文化自信作為前提條件,而當地的抗戰遺址與紅色故事等則是文化發展的推動力。冀魯豫革命根據地是中國紅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是抗戰歷程的重要見證。加強文化自信建設,要充分發掘和利用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文化,使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在中國文化自信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也是研究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發展現狀的現實需求所在。通過深入走訪、了解、分析冀魯豫革命根據地舊址在宣傳、發展中所面臨的困境,并據此提出相應的科學對策,以期發揮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對中國文化自信建設的推動性作用。
總之,紅色文化資源是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的物質基礎和精神保障。不論是紅色舊址、紅色文化,還是革命前輩的偉大事跡,都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都蘊含著共產黨人的堅定立場、頑強意志、光榮傳統,昭示著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冀魯豫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是極其寶貴的資源,對中國抗日戰爭資料的搜集、調查及資源的挖掘、利用和研究有著重要意義,是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的光榮傳統,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服務。不管是建黨百年,抑或是中華民族由富起來走向強起來,文化滋養在這特殊的歷史時刻都至關重要。通過走訪抗戰遺址、聆聽革命故事、回顧抗戰歷程,我們從歷史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牢記這段艱辛的風雨歷程,堅守初心和本色,以德樹人、以文化人,汲取紅色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滋養, 并將對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進程作出更多的價值指引。
(作者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