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

丹東市: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分類指導、產業興村——
“鄉村振興潛力無限、大有可為,鄉親們要努力奮斗,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總書記的諄諄囑托猶在耳畔。
為答好“共同富?!边@道政治題和民生題,2023年,丹東市研究制訂《關于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 深入開展“黨群共同致富”活動的實施方案》,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見成效、三年上水平”的整體思路和目標,以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為切口,突出黨建引領、堅持分類指導、深化產業興村。截至目前,全市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173個,帶動村民增收6270萬元,村集體增收1290萬元,全市89個村級集體經濟年收益未達到5萬元的薄弱村全部“銷號”。
近日,記者趕赴丹東,探尋新時代鄉村振興的丹東“密碼”。
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
點亮“指路明燈”
辦好富民產業,建好老百姓的合作社,關鍵在村黨組織引領、村干部和黨員帶頭示范。
在鳳城市岔路村,水泥路平坦筆直、農家院干凈整潔,大棚內碩果累累、文化廣場上一片歡聲笑語,根本無法想象,這里曾有“旱澇靠天吃,累死老莊稼”的歷史。為了摘掉貧困的帽子,在村黨總支的帶領下,岔路村成立了寶山森惠種植專業合作社。
“我們先爭取到200萬元資金,又到東港學習小漿果種植技術,聯系農業局檢測土壤質量,最終成功建起了首批15座溫室大棚?!贝妩h總支書記郎慶利談起集體經濟“零的開始”仍記憶猶新。當時,郎慶利拿出全家積蓄帶頭租種大棚,村“兩委”班子成員挨家挨戶普及小漿果種植技術。在黨總支的帶領下,村民們邁出了團結奮進的第一步。現如今,合作社年產值達1200萬元,村集體年利潤達200萬元。
為了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推動優勢互補,實現抱團發展,鳳城市組織南部3個地域相鄰、產業相近的村黨組織,以功能型黨組織的形式聯合建立了鳳南小漿果產業聯合黨委,通過統一采購降成本、打造品牌定價格等方式提升本地區小漿果產業在市場的競爭力。
東港市黃城村自然資源匱乏,村集體一度負債近百萬元。自“黨群共同致富”活動開展以來,黃城村以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為著力點,組建2支黨群共同致富先鋒隊,形成了“支部領著干、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干”的良好氛圍。如今,村集體資產超過2000萬元,年收入超過50萬元,每戶村民每年增收約3000元??吹近S城村的變化,老黨員趙成璽說:“黨員干部給咱老百姓帶了好頭、打好了樣,我們愿意跟著一起干?!?/p>
統籌分類指導
激活“發展引擎”
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因地制宜、找對方向是關鍵。
在振興區集賢村藍莓基地,記者見到了集賢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國臣。他告訴記者:“這里原來是一片廢棄石場,開展‘黨群共同致富活動后,我們在省、市各級支持下,成立了丹東星辰沃農經濟發展專業合作社,首期建成了10座溫室暖棚,種植小漿果藍莓,合作社成立當年即為村集體增收27.7萬元?!?/p>
集賢村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找準產業、發揮作用,得益于丹東市“黨群共同致富”活動的精準謀劃施策、分類指導。
在“黨群共同致富”活動中,丹東市對全市668個行政村開展了集中調研,基本上摸清了全市村集體經濟的“家底”和產業發展的“難點”“堵點”。
根據調研結果,丹東市印發《關于推進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推動黨群共同致富的若干措施》,明確村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如何領、如何辦、怎樣實際操作等具體問題。丹東市委組織部組織二科科長孫巍巍告訴記者:“我們立足鄉村實際,堅持分類指導。對村黨組織領辦創辦的合作社,我們重點摸清運行情況,發現存在的問題,加大扶持力度;對具備一定產業基礎、尚未成立合作社的村,我們重點摸清產業現狀、優勢資源等情況,分類指導村黨組織領辦創辦資源類、產銷類、服務類等各類型農民專業合作社?!?/p>
堅持產業強基
打造“滿園春色”
開展“黨群共同致富”活動,目標是增收致富,路徑是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
守著玉龍湖的鳳城市建設村,前些年一直是“雜樹村中盛,草房相望難”,和“建設”二字“貌合神離”。“產業是發展的根基,沒有產業的農村資源難聚、農民難富、人才也難留。我們去其他村鎮調研,就是為了找到最適合建設村的產業?!贝妩h總支書記孫玉安根據本村實際,看準了香菇市場,決定扣暖棚、搞種植,成立了玉龍湖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建成冷庫1座、菌棒生產車間1000平方米、菌菇棚75座,年產值達700余萬元,提供就業崗位120余個。
合作社的成立,不僅讓建設村實現了富民強村,還助力村里將玉龍湖畔打造成為觀光旅游地。近年來,建設村先后修建道路36公里、大小橋梁40余座、水壩4000余米、文化墻700余米,開啟了基層黨建與文化振興的融合之路。
振江鎮石柱子村曾經是一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全村大部分村民是水豐水庫移民,人多地少、收入不足、村集體經濟薄弱等突出問題就是橫亙在村“兩委”班子面前的大山。
在村黨支部書記陳希金帶領下,石柱子村瞄準五味子產業,成立鄉裕五味子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股份合作制經營,村集體占股68%,剩余32%量化到全體戶籍村民。截至目前,合作社吸納社員433名,每人每年固定增收2000多元,并參與二次分紅,同時社員到基地務工還能按天結算,每天收入八九十元,形成了“一份土地、雙份收入”的良好發展局面,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從年收入不足5萬元到年收入接近30萬元的飛躍。
遼闊江海平潮起,寧邊富民話振興。丹東市堅持因村制宜,加強統籌調度,做好產業規劃,全力助推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解鎖了黨群共富的振興密碼,讓丹東的振興之道一路生花、春色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