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勛
摘? 要:在當前“雙減”政策背景下,教育領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已經成為推動教育變革的重要力量,為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和合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工具。文章研究利用信息技術助力初中生家校共育的策略,探討如何通過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家校共育中的問題,提高家校互動和合作的效果,為構建和諧發展的家校共育關系貢獻力量。
關鍵詞:“雙減”政策;信息技術;家校共育
* 本文系2023年度廊坊市“十四五”教育技術研究課題“‘雙減視域下,信息技術針對初中生家校共育的有效性策略研究”(課題編號:Ljjskt202319)的研究成果。
一、“雙減”背景下信息技術融入家校共育的意義
(一)全程關注學生成長,促進綜合發展
在家校共育中,信息技術可以通過個性化學習平臺和應用程序,為每個學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學習資源和教學內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能力和學習節奏進行學習,獲得更高效和有效的學習體驗。家長和教師也可以通過監測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成績情況,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進行調整和輔導,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難題,提升學習成績。而且,學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家校共享的教育資源平臺,家長和教師可以共享各自的教育資源和經驗,相互借鑒和學習,家長可以通過在線平臺了解學校的教育政策和教學計劃,參與學校的教學活動和家長會議,與教師進行實時溝通,共同關注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二)形成強大育人合力,鞏固育人效果
傳統的家校聯系主要依賴于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面對面溝通,但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家長難以全程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學習情況。而借助信息技術,家長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實時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展和表現,與教師進行即時交流。這樣一來,家長能夠更好地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支持和指導,形成家校共同努力的育人合力。而且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促進學校與外部資源的共享互動,通過建立學校與家庭、社區等相關方的信息共享平臺,可以將學校的育人資源與社會各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化、實踐性的教育資源和機會,讓學生接觸到真實的社會環境和實際問題,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鞏固育人效果。
(三)跟進時代發展要求,拓展育人思路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變革,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學生的需求。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提供更加個性化和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和興趣特點。同時,信息技術也為家長和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資源和教學工具,幫助他們更好地指導和教育學生,這種與時代發展保持同步的育人方式,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使他們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此外,通過信息技術平臺,家長和教師可以共同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興趣愛好、社交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共同合作制訂個性化的發展計劃,幫助學生在學業、體育、藝術等方面全面發展,培養出更加全面和具有創造力的新一代人才。
二、家校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積極性不高
目前,一些學校在家校協同育人中往往缺乏明確的指導和支持,導致教師和學校管理層不夠了解該工作的重要性和具體做法,且缺乏相關培訓和指導,使學校在家校協同育人方面的積極性受到了限制。而且,家校協同育人需要學校提供相關資源和支持,包括人力、物力和技術支持等。然而,一些學校可能由于資源有限或是其他原因,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持,導致學校在家校協同育人方面的積極性不高。而且教師在教學工作之外,還需要參與家校協同育人工作,面臨教學任務的壓力和學生個體差異的挑戰,一些教師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家校協同育人工作中,從而影響了學校在家校協同育人方面的整體表現。
(二)家長信息素養不足
信息素養是指人們在信息時代中獲取、評估、使用和傳播信息的能力。在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信息爆炸的時代已經來臨,信息素養不僅是個人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一些家長可能缺乏對信息技術的了解和應用能力,無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與學校進行溝通和合作,這限制了家校協同育人的發展。信息技術也為家校共育提供了豐富的學術和教育資源,如在線學習平臺、教育軟件和電子教材等,然而許多家長缺乏對這些資源的了解,無法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持和指導,限制了家校共育的效果。
(三)家校溝通渠道不暢
傳統的家長會議或家訪方式存在時間和空間限制,無法滿足家長和學校之間頻繁的溝通需求。家長和學校常常缺乏一個有效的溝通平臺,導致雙方無法及時、便捷地溝通。而且,在家校協同育人中,溝通方式的靈活多樣性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一些家長和學校可能只采用傳統的面對面交流方式,而忽視了其他形式的溝通方式,造成了溝通方式的單一,無法滿足家長和學校之間的不同需求和偏好。另外,溝通是一門藝術,需要家長和學校具備一定的溝通意識和技巧,但一些家長可能缺乏傾聽和理解的能力,只是單向地傳遞信息,而忽視了與學校的互動和合作,同樣學校也可能沒有充分傾聽和回應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導致家長的溝通積極性下降。
(四)育人方法不夠科學
育人方法要講求科學性,但一些家長和學校十分缺乏對科學育人理念和方法的了解和認識,仍持有傳統的教育觀念,重視記憶和應試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導致了育人方法的不科學和不全面。每個學生都具有不同的個性、興趣和學習風格,然而家長和學校常常沒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采用了“一刀切”的教育方式,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下降。此外,在家校協同育人中,評價和反饋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但現在家校育人模式缺乏科學的評價和反饋機制,家長和學校過于注重成績和考試,而忽視了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無法真正了解學生的優勢和不足,不能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雙減”背景下信息技術融入家校共育的優化策略
(一)轉變思想觀念,提升技術能力
傳統的家校育人觀念強調了學校和家庭在教育中的分工,認為學校負責教學,家庭負責生活照顧,兩者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和合作,這種觀念忽視了家庭和學校之間的互補性,無法充分發揮家校共育的潛力。且以往的家校育人觀念對家長的期望過高,給家長增加了過多的壓力和責任,家長往往承擔著孩子的教育成就和發展的全部責任,導致家長過度干預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給孩子帶來過多的壓力。
“雙減”政策的實施為教育發展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家長和教師需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的認知和理解,了解其在教育領域中的作用和價值,學校可以通過組織培訓、開展講座等形式,提高家長和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和運用能力,從而更好地應用信息技術來支持家校共育。而且,學校可以制訂一份信息技術支持計劃,明確信息技術在家校共育中的應用方式和目標,該計劃應包括家長和教師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資源的共享、學生學習活動的跟蹤與評估等方面,指導家長和教師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來支持家校共育。
(二)建立個人檔案,尊重個性成長
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建立一個全面的學生個人檔案系統是實現個性化教育的關鍵步驟。這個系統不僅要記錄學生的基本信息和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詳細記錄他們的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等,從而為教師、家長和學生自己提供一個全方位了解和評估的基礎。通過大數據分析,教師和家長可以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成長軌跡,發現其潛力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在個人檔案的幫助下,學校可以實施個性化的教育方案,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制訂不同的學習計劃和目標。例如,對科學實驗特別感興趣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實驗機會和資源;對在某學科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制訂個性化的輔導計劃,幫助他們克服困難,這可以大幅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三)構建溝通平臺,實現信息共享
溝通在家校共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家長和學校之間的良好溝通可以促進雙方的互動和理解,促進家長和教師互相了解學生的情況,包括學習情況、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通過及時的溝通,家長和教師可以更好地掌握學生的需求和問題,為他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育和關懷,從而實現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協同育人,共同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好地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實現自身的成長和發展。
在實踐中,學校可以建立一個家校溝通平臺,如學校網站、手機應用程序等,方便家長和教師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溝通,這個平臺可以包括學校通知、學生作業、家校互動等功能,使家長可以隨時了解學校的最新動態,與教師進行溝通。另外,學校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通過溝通平臺組織家校互動活動,如線上家長會、主題講座、在線問答等,促進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關注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提高家校共育的效果。
(四)延伸課堂教學,開展多元活動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往往被限制在教室內,主要依賴教師的講授和教科書的內容,可能會導致學生接觸到的知識過時,無法緊跟科技發展和社會變革的步伐,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信息技術使學習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通過在線學習平臺、視頻教學、虛擬實驗室等技術手段,家長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后繼續深入學習,探索更廣泛的知識領域。教師和家長可以利用這些工具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材料、補充視頻講座和互動式練習,使學習變得更加靈活多樣。
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能力都有所不同。多元活動能夠提供更多選擇和機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參與不同的活動,實現個性化學習和發展。學校和家長可以組織各種在線和離線的教育活動,如在線研討會、虛擬科技展覽、網絡安全教育課程、環境保護項目等。這些活動旨在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學生可以學會如何在網絡環境中安全地學習和交流,從而增強了他們的數字素養和網絡道德觀念。
(五)優化評價機制,鞏固育人效果
評價機制可以為家長和教師提供一個共同的參考標準,促進雙方之間更好地合作。通過評價結果,家長可以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和發展需求,教師可以獲得家長的反饋和支持,實現家校協同育人。評價機制的設計應該注重公正性、科學性和透明性,既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又要符合教育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同時評價結果應該及時反饋給家長和學生,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成績和進步情況,促進家校共同努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基于此,學校應該制訂科學的評價指標,包括學生學業成績、綜合素質評價等,全面評估學生的發展情況,也可以引入信息技術手段,如在線測試、學習平臺數據分析等,為評價提供更多客觀數據支持。此外,學校要利用信息技術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評價反饋,通過學生學習平臺的數據分析,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等個性特點,從而提供針對性的評價和指導,幫助學生發展潛能。
四、結語
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家校共育,即家庭和學校之間的緊密合作與溝通,不僅能加強學生的教育效果,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能力。然而,在傳統的家校溝通模式下,信息傳遞存在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家長和教師之間的交流也不夠及時和全面。在“雙減”背景下,利用信息技術助力初中生家校共育是一種有效的策略,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為促進初中生家校共育的有效實施提供有益的借鑒和指導,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王永平. 談農村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家校共育的有效滲透[J]. 當代家庭教育,2022(03):32-34.
[2] 梁小紅. 數智時代信息技術賦能家校共育[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2(05):37-39.
[3] 高飛,張鳴珊.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家校共育探索[J]. 中小學班主任,2021(23):42-45.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