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安

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教師在知識教學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德育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環節,不僅關乎個人品質的塑造,更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基石。語文教學作為傳承文化、培育情感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為教師提供了豐富而獨特的德育資源。
《圓明園的毀滅》是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材中的一篇課文,以深刻的歷史背景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為德育提供了極佳的切入點。通過對圓明園輝煌與荒蕪的鮮明對比描寫,這篇課文不僅講述了一個歷史事件,而且更深層次地觸及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教學中,教師可深挖課文中蘊含的德育要素,引導學生在情感共鳴中體悟愛國情懷,激發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決心和使命感,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一、創設情境,營造歷史共情的教學氛圍
《圓明園的毀滅》融入了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為學生的德育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文章通過結構緊密、情感豐富的敘述向學生展示了圓明園從輝煌到毀滅的歷史變遷,這不僅是對國家歷史的回顧,而且是對民族情感的喚醒。為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在融入德育的過程中,教師重視情境創設,營造了充滿歷史共情的教學氛圍,從而深化學生對《圓明園的毀滅》這一歷史事件的理解,引發他們對愛國主義的深刻感悟。
(一)課前準備與預習引導
首先,教師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在課前閱讀全文,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感知文章的大致信息,以便在課堂上能夠更好地參與討論和活動。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利用網絡、圖書館等資源搜集有關圓明園的歷史資料,了解其文化和歷史意義,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打基礎。
(二)情境導入與歷史共情
課堂開始時,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圓明園往日輝煌與被毀后荒蕪的圖片,利用視覺沖擊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歷史情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時,引導學生想象自己生活在圓明園輝煌時期,詢問他們身處那個時代,可能會有什么感受,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共情能力。
(三)結構理解與深度探索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預習和圖片資料,將文章內容劃分為三個部分,并簡要總結每部分的主要內容,以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整體結構。文章的第一部分以總寫的方式概述了圓明園毀滅的歷史事件及其給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帶來的巨大損失;第二部分通過細膩的描寫重現了圓明園往日的輝煌,使讀者仿佛置身于那個盛世美景之中;第三部分則詳細介紹了圓明園遭受破壞的過程,通過描繪毀滅的場景,激發了學生對侵略行為的強烈憤慨和對文化遺產的珍視。
(四)角色扮演活動
從不同角色的視角敘述圓明園的往日輝煌和毀滅過程,加深學生對文章情感的理解。
首先,教師需要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不同的角色,如圓明園的見證者、現代的游客等。然后,每個小組成員通過查閱資料、集體討論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角色的背景信息。最后,各小組輪流進行表演,其他小組成員和教師可以提問或點評,以此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情感理解和德育內涵的領悟。
(五)情感體驗與討論
學生角色扮演完成后,開展以“如果我是圓明園的一員”為主題的情感共鳴討論,表達對圓明園毀滅的情感體驗,促進情感的共鳴和深化。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之前的角色扮演活動和相關歷史背景,激發學生對圓明園被毀滅事件的初步情感反應。接著,以“如果我是圓明園的一員”為主題,邀請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可以是對圓明園的惋惜、對歷史的思考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教師還可以提出啟發性問題,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如“如果你能對圓明園做些什么,你會選擇做什么”“圓明園的歷史對今天的我們有什么啟示”。最后,鼓勵學生互相傾聽,理解不同的觀點,通過這種情感共鳴和討論,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情感理解,并促進其品德素質的提升。
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圓明園被毀對中華文化和民族自尊心造成的影響,討論如何從這一歷史事件中汲取教訓,增強民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二、多樣品讀,培養愛國情感及責任意識
通過對五年級學生的學情分析發現,此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語言文字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他們能夠通過對學習過程的歸納與總結,逐步提升自己的認知和感悟能力。然而,當面對《圓明園的毀滅》這樣既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又含有豐富歷史知識的文章時,學生可能會感到一定的挑戰,原因在于文章的內容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存在一定的時空差距,且歷史背景相對復雜。鑒于此,在《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中,為強化學生對情感的感悟,教師積極組織多樣化的品讀活動,包括集體閱讀、自主閱讀、互動研讀三大模塊,旨在深化學生對圓明園這一歷史文化遺址的認識,進而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和責任意識。整個品讀活動不僅是對文本的深度解讀,更是對學生愛國情感和責任意識培養的有效實踐,使德育在語文教學中得到有機融合和實質性推進。
(一)集體閱讀
1.品讀文章第2自然段。教師組織學生品讀文章第2自然段,引領學生對圓明園的地理位置、布局及其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進行深刻的探索和理解,幫助學生建立對圓明園的基本印象和認知。
具體來講,學生需要抓住三個關鍵點。(1)地理位置:圓明園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2)布局特點:圓明園由圓明園、綺春園和長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同時,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圓明園東、西、南三面,形成“眾星拱月”之勢。(3)歷史地位:這些園林合起來,構成了一個龐大而精美的園林體系,展現了中國園林藝術的頂峰。
因此,圓明園不僅是皇帝休憩的地方,更是中國古代園林建筑的杰作,融匯了建筑、園藝、雕塑、繪畫和詩詞等多種藝術形式,其設計理念展現了中國古代園林設計的高超技藝和深厚文化底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奇觀,也是世界園林藝術中的重要一頁。
2.品讀文章第3、第4自然段。通過對第3、第4自然段的細致品讀,教師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圓明園的建筑特色和文物精華,從而體會到這一歷史遺址昔日的輝煌和價值,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熱愛和自豪感,也有助于提升他們的審美鑒賞能力。
在本部分的閱讀中,學生也需要把握兩個關鍵點:(1)建筑特色。圓明園體現了“中西合璧”與“南北融合”的特色。一方面,圓明園的建筑和景觀設計巧妙融合了中國傳統與西洋風格,如其內部的“西洋樓”便是西方建筑風格的代表,而傳統的中國園林則以“獅子林”和“平湖秋月”等仿制景點為例,展示了中國園林設計的精粹。這些設計不僅展示了建筑和園林藝術的高超技巧,還反映了當時中國與外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另一方面,園內布局精妙絕倫,山水布局以北中國的山水為藍本,兼具南方園林的精致與北方園林的壯闊,極具觀賞價值和歷史意義。水系布局靈動,湖泊與河流巧妙地連接各個景區,既有大氣磅礴的湖面,也有細流潺潺的小溪,形成了一個水陸交融的生態環境。(2)歷史文物:圓明園收藏有從先秦到清代的各類珍貴文物,如青銅禮器和歷代名人書畫,這些文物的豐富性和珍稀性讓圓明園成為一個活生生的歷史博物館。通過對這些景觀的學習和欣賞,學生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深度和廣度,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3.品讀第5自然段。教師組織學生深度品讀第5自然段,將“美”與“毀”之間的鮮明對比呈現給學生,旨在激發他們對侵略行為的強烈憎恨,同時讓學生深刻領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喚醒學生的民族責任感,鼓勵他們立志為國家的強盛和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奮斗。
(二)自主閱讀
集體閱讀完成后,教師還應實施自主閱讀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理解課文內容,引發他們對歷史的情感共鳴,增強其對國家文化遺產的珍視,進一步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感和責任意識。
1.準備與引導。鼓勵學生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并體驗文本。朗讀后,教師需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對“毀滅”這個詞語的感受,分析如何通過這個詞語體會到文章所傳達的沉重情感。
2.深度探討與詞義理解。教師根據學生的初步反應,提出關于“不可估量”這一詞語的討論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個詞語在文中的作用和含義。然后,學生分小組討論“不可估量”帶給自己的感受(見表1),分享不同的觀點和情感反應,從憤怒、悲痛到震驚等。
3.情感共鳴與意義挖掘。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的結果,總結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認識到圓明園毀滅對中國文化的巨大損失。同時,引導學生理解“不可估量”一詞在文中反復出現的深層含義,通過對這一關鍵詞語的深入理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引導他們感受文章的整體情感與含義。
(三)互動研讀
在《圓明園的毀滅》的教學中,互動研讀是一個關鍵環節,旨在通過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深化對圓明園文化和歷史價值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感,激發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尊重。
1.關鍵詞語探究。首先,需要教師拋出引導問題:“閱讀第2自然段,分析這段關鍵信息有哪些”,引導學生概括圓明園的組成、結構和位置。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詞義,比如探討“眾星拱月”和“舉世聞名”等關鍵詞語,通過提問和討論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含義,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2.圖像輔助理解。教師指導學生嘗試用圖畫的方式表示“眾星拱月”,通過繪畫加深對詞語含義的理解。
首先,教師向學生介紹“眾星拱月”的意思,解釋其寓意,并邀請學生嘗試通過繪畫來表達這一概念,旨在通過藝術創作深化學生對詞語含義的理解。
接下來,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圓明園中不同風格的建筑圖片,包括中國古典園林風格、西洋建筑風格等,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感受圓明園的美學特點。通過對比,學生不僅能認識到圓明園建筑風格的多樣性,還能進一步理解中西文化在圓明園中的融合與碰撞。
最后,教師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繪畫作品和對圓明園建筑風格的感受,以此促進課堂的互動與學生情感的共鳴。
3.文本深度解讀。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段落分析,引導學生分析“圓明園不但……歷史文物”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其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教師引入歷史人物和文物討論,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思考先秦至清朝的歷史跨度及可能存在的文物數量,從而加深對“奇珍異寶”含義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圓明園中收藏的歷史文物可能包括哪些種類,如何反映出中國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學生可以討論從青銅時代的禮器到清朝的書畫如何在不同歷史階段表現出文化的連續性與變化。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展示具體的歷史人物書畫復制品,將“歷史人物”的貢獻具體化,使學生更具體地理解“奇珍異寶”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
4.綜合討論與感悟。小組內就圓明園的特點和文化價值進行討論,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討論結束后,各小組選派代表在班上分享討論成果。教師根據學生反饋進行總結,強化學生的理解和感悟。
三、對比分析,深化對歷史與現實的理解
通過圓明園輝煌與荒蕪的對比,學生不僅能夠直觀感受到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還能激發對保護文化遺產、維護國家尊嚴的深刻認識,培養對國家和民族負責任的態度。
1.快速閱讀與關鍵信息捕捉。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快速閱讀第5自然段,了解圓明園毀滅的過程,特別要注意文中關于時間的描述。同時,提出問題,如“誰毀滅的”以及“英法聯軍在圓明園中都做了什么”,促使學生通過文本尋找答案,加深對事件的理解。
2.詞語分析與深入討論。教師鼓勵學生選取并分析文中的關鍵詞語,如“凡是”“統統”“全部”等,討論這些詞語如何增強了文本的表達效果。同時,利用多媒體展示圓明園的相關圖片或視頻,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文中描述的場景,增強學習的沉浸感。
3.對比閱讀法的應用。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采用對比閱讀法,特別關注《圓明園的毀滅》中描述侵略行為的關鍵詞語。比如,選取“掠走”“毀掉”“破壞”等動詞,讓學生首先重讀包含這些詞語的句子,體會作者對侵略行為的描寫和所蘊含的感情色彩。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嘗試從句子中移除這些關鍵詞語,再次閱讀相同的內容,讓學生對比理解重讀和移除關鍵詞語前后的文本意義和情感差異。比如,把“他們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改成“統統拿走”,或是把“為了銷毀罪證”換成“為了處理余下的物品”,或是把“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為一片灰燼”換成“受到了影響”……通過這種對比,學生可以感受到原文中“掠走”“毀掉”“破壞”等詞語的深刻內涵。修改后的句子,雖然描述了同樣的事件,但因缺少了這些關鍵動詞,文本的情感色彩大為減弱,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些關鍵詞語在表達作者情感和立場中的重要作用。
4.情感共鳴與歷史思考。在對比閱讀的基礎上,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分享重讀特定詞語后的情感體驗,如對“掠走”“毀掉”等描述感到憤怒、悲痛或震驚。教師通過小組討論或全班分享的形式,讓學生表達自己對侵略者行為的情感反應,并探討這些行為對圓明園乃至整個中華民族文化遺產造成的損失。這一環節旨在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引發他們對這一歷史事件深層次的思考,從而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5.歷史意義與現實關聯。教師提出探究問題,如“為何圓明園的毀滅不僅是我國文化史上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損失”,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度討論和反思。通過討論,學生將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為國家的文化保護和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6.民族責任感的培養。在對比分析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討論圓明園的毀滅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的影響,激發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行動中體現對國家和文化的貢獻。
綜上所述,《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的教學不僅是對歷史知識的傳授,更是進行德育的一個絕佳契機。通過對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深化對國家歷史的認知,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情境創設、多樣品讀和對比分析等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使德育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圓明園昔日的輝煌以及毀滅的悲劇,更能讓他們明白文化遺產的寶貴和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責任意識,幫助學生從情感、認知和行為三個層面得到全面提升,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