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晶
一、教學目標
1.通過看、摸、說等動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2.在操作中感受數學是一門有趣的學科。
3.感知各種平面圖形與生活的關聯性。
二、教學重點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什么是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
三、教學難點
準確說出正方形、長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概念。
四、教材分析
“圖形”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板塊,是引入數學概念的橋梁,教師應借助課堂教學活動培養、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認識圖形”是青島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材中的一個章節,這部分內容是小學階段學生接觸平面圖形的起點。教材以一幅有趣的圖片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說出平面圖形,接著繼續引導他們動手擺一擺,希望借助實踐操作環節加深他們對各種圖形的認識、理解。該板塊的學習難度為中等,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幫助他們學習各種平面圖。
五、學情分析
在幼兒園三年的學習歷程中,學生已經接觸、了解過各種平面圖,因此一年級學生已經能夠識別平面圖形,并且能用簡單的話說出圖形的特征。學生雖然具備基本的識圖能力,但他們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有限,在語言描述時又顯得不夠準確全面。另外,一年級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弱,行動不夠迅速。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動手操作,讓他們在訓練中變得動作靈敏,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努力提升他們的數學學科素養。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導入新課
師:春天到了,你們想不想跟著牧童一起到郊外看看呢?
生答:想。
教師打開PPT:在舒緩的背景音樂中,牧童騎著黃牛緩緩走在草地上。
生1:視頻中的牧童、黃牛和我在動畫片中看的不一樣。
師追問:有哪些地方不一樣呢?
生2:里面的圖案都有自己的形狀。
生3:比如圖片里面的樹有三種形狀,有三角形、圓形、長方形。
生4:圖片中的小鳥由三角形、圓形和橢圓形組成。
生5:圖片中的黃牛由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形組成。
生6:圖片中的牧童是由三角形、長方形和圓形組成的。
師:你們說得很對,看來上課之前大家都有認真預習,所以能快速識別每一種圖形。
師:剛才我們在視頻中看到的黃牛和牧童是由七巧板拼湊而成的,現在我再給你們一些塑料的圖形,然后你們也試著用七巧板拼一拼,看看能不能還原視頻中的圖案。
學生利用自帶的七巧板和教師提供的材料,嘗試自主完成拼圖。
教師巡視全班,及時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幫助。
(設計意圖: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到好處的課前導入對于數學教學工作格外重要。視頻導入新課的方式能讓教學內容更生動、形象,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學生也對所學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也能順利引出接下來的教學任務。)
(二)合作探究,分析特點
師:接下來你們要和周圍的同學合作學習,互相分享觀點,這樣能讓你們掌握更多知識。
教師借助PPT出示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
學生觀察后與同桌、前后桌展開討論,共同分析每一種平面圖形的特點。
生1:正方形的四邊一樣長,我覺得這是它最大的特點。
生2:長方形各組對邊一樣長。
生3:圓形圖案比較特殊,我不知道該怎么描述。
生4:三角形有三條邊,三條邊的長度可能一樣,也可能不一樣。
生5:我覺得平行四邊形的上下兩邊一樣長,左右兩邊一樣長,它看起來像一個歪掉的長方形。
小組派代表上臺發言,教師聆聽之后對大家的發言進行點評。
師:剛才我認真聽了,你們的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也對每種圖形進行了總結。圓形是曲線圍成的平面圖;正方形有四條邊,每條邊都一樣長;長方形上下兩邊相等、左右兩邊相等;三角形有三條邊,三條邊長度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平行四邊形有四條邊。
學生跟著教師大聲朗讀每一種圖形的特點,在朗讀中加深記憶。
(三)自主操作,初步感知
師:請大家閉上眼睛用手摸一摸面前的立體物品,一邊摸一邊想:自己摸到的是物體的哪一面?如何將立體物品一個面的形狀畫在白紙上呢?老師想請一位同學分享自己的做法,誰來呢?
生1:可以印在紙張上,然后拿出筆來畫。
隨即生1在教師的指引下來到投影儀旁邊,對著設備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將立體物品的一個面扣在紙張上,然后用鉛筆沿著邊緣畫線,一會兒工夫,完整的平面圖形就留在了白紙上。
師:這個方法真是又簡單又快捷,這位同學可真聰明呀,讓我們把掌聲送給他。
一瞬間,教室里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師:剛才,這位同學將長方體扣在紙上,然后畫出了長方形。那么,其他的圖形也能這樣畫嗎?快來動手試一試吧。
學生與同桌相互合作,雙方一起完成接下來的圖形繪制。
(四)動手擺圖,發現新知
教師借助PPT展示七巧板,并分享由七巧板組成的趣圖。
師:七巧板是一種能鍛煉智力的玩具。現在就把你們手中的七巧板拿出來拼一拼,或許你會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呢。
同桌之間相互合作,將兩副七巧板放在一起,嘗試將各個圖形組合起來,在拼圖中獲得新的發現。
生1發現:將兩塊正方形的七巧板拼湊在一起,能得到一個長方形。
生2發現:將兩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相對,能得到一個大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生3發現:將兩塊一樣大小的小平行四邊形拼湊在一起,能得到一個更大的平行四邊形。
學生認真拼圖的同時教師巡視全班,及時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幫助。
教師邀請學生分享之前的操作心得,學生在講臺前借助投影設備再次還原了自己的拼圖經過,并說出自己的發現。
師總結:看來只要動手試一試,我們就能獲得很多新鮮有趣的知識,同學們,希望你們也能養成勤于動手的好習慣,這樣學到的知識才會深深刻進腦海中。
(設計意圖:將兩副七巧板放在一起,同桌之間相互合作一起拼圖,能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讓他們在動手實踐中掌握更多知識,這對新知識的鞏固與遷移具有重要作用。)
(五)我說你猜,培養觀念
師:同學們,接下來我們一起玩個游戲,由我來說出這個物品的特征,你們根據我所說的猜一猜是什么,并且要說出這種物體的形狀特點。
聽到接下來要參與游戲活動,學生都很興奮。教師說明游戲要求后,學生有序參與進來。
師:用手撥動每一個小格,能將一個面變成一種顏色。
生1:我知道,你說的應該是魔方,對吧?
師:你可真聰明,猜對了!
師:那你能說一說魔方的特點嗎?
生2:魔方有6個表面,每一個面都是正方形,每一個面有很多小格,每個小格的面也是正方形。
師:這種物體有6個面,其中兩個面是正方形,四個面是長方形。
生3:這種特征的物體有很多,比如牙膏盒子、奧利奧餅干包裝盒。
師點評:同學們都好厲害呀,只要說出這種物品的特征,你們就能知道它是什么,而且能快速猜到物品的表面是什么形狀。
師:你們還能模仿我的樣子說出其他物品讓同學來猜嗎?
生:可以。
學生自主構思謎面,表述完畢后由同學揭曉謎底。
(設計意圖:熱衷于游戲是所有兒童的天性。“我說你猜”的趣味游戲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任務的熱情,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另外,在大膽猜測、小心求證的過程中,他們又能形成空間觀念,這對平面圖形的學習具有促進作用。)
(六)回歸生活,我會認圖
師:同學們,你們能快速認出今天課堂上見過的形狀嗎?
生:可以。
師:我們今天學習的圖形,其實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接下來我將出示一組圖片,請你們在認真觀察后搶答。
教師借助PPT出示圖片,學生先認真觀察,然后舉手示意搶答。
生1:第一張圖片我在馬路上看到過,紅色的圓形中間畫個叉,媽媽說這是禁停標志。
師:看來你是一個善于觀察生活的孩子。
生2:第二張圖片是伸縮晾衣架,晾衣架中間部分形成的空格是平行四邊形。
生3:第三張圖片展示的是一盒圓形的餅干,很多糕點都會做成圓形的。
生4:第四張圖片是正方形的吐司面包,我們家經常用吐司面包當早餐。
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具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特征的其他物品。
師總結:從剛才的搶答情況不難看出,你們都能做到留心觀察生活,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希望你們繼續保持。
(設計意圖:“搶答”比較符合低年級小學生樂于競爭的心理特點,搶答過程既能鍛煉思維的敏捷性,活躍數學課堂的氣氛,又能有效集中注意力,教師可借助搶答環節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愛上數學課。)
七、教學反思
“認識圖形”是小學數學教材中的一個重要板塊,為了讓學生認出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培養他們的空間觀念,以及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每一種平面圖形的特點,我積極組織大家參與合作探究,在動手操作中深刻認識平面圖形。課堂上,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同伴、教師面前說出自己的觀點。整體來看,這是一堂比較成功的數學課,但在認真反思后我也發現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處,如課程設計中忽略了學困生,因此無法促進全員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