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影



可穿戴,顧名思義,就是可以直接穿在身上或整合到衣物、佩件上的物品。
它常作為一個前綴而存在,如與智能設備聯系在一起,成為可穿戴設備,包括智能手表、智能眼鏡、智能耳機等;它也是藝術家與設計師喜愛的概念,在時尚紡織、珠寶、雕塑裝置等多個領域都有所延伸,形成了豐富又內涵深遠的可穿戴藝術。
那么在這樣偌大的可穿戴領域里,手工藝能夠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來自手藝人源源不斷的嘗試和探索給出了兩個方向。一是將手工藝作為一個元素附著在已有的可穿戴物品上,如在可穿戴設備中融入手工藝,智能手表的表帶、智能耳機的耳機倉、智能眼鏡的框架等都成了手藝人大展身手的領域,藍染、螺鈿、大漆等工藝也因此找到了更具當代感的載體。二是直接手工制作出一件可穿戴物品,如創意假發、穿戴甲片等,在手藝人的創作靈感之下,結合不同材質和技法,讓手工藝本身得以“可穿戴”。
可以看到,無論是以何種形式與可穿戴進行結合,手藝人的探索與嘗試都證明手工藝的無限可能。從某種角度來說,可穿戴領域給予了手工藝新的創造空間,讓其能夠有更加結合時代的演繹,更貼近人們的生活。反之,手工藝也帶給可穿戴領域新的屬性,為其注入手作溫度,二者互有助益。
下面讓我們一起探尋身邊可穿戴的手工藝,從這些可以佩戴、觸摸甚至互動的物品中,感知現代手作的溫度。
身——穿戴印染古布的『N』種方式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前,植物染色是一件十分普遍的事情。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更迭,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的化學染料逐步代替了傳統的植物染。如今,相對于實用意義而言,植物染更多以文化屬性存在于當代生活之中。
而一位大學時期學習土木工程專業、二十來歲的年輕小伙王世豪卻別出心裁,用古法藍染和傳統工藝制作智能手環的表帶、藍牙耳機的外殼、放置墨鏡的項鏈夾和手機殼等,讓大眾可以用多種形式將印染古布“穿戴”在身上,古布似穿過時光,以另一種方式回歸到我們的生活之中。
“ 卷”完創意“卷”價格讓印染古布回歸現代生活
開啟用印染古布制作現代小物,源于一次修復手機殼的契機。
一直喜歡藍染工藝的王世豪,在一次用膠水修復壞掉的手機殼時突然想到“為什么不用自己喜歡的布料來做一個獨一無二的手機殼呢?”說干就干,王世豪白天上班,晚上就投入到藍染手機殼的制作之中。因為缺少經驗,單是解決溢膠的問題就用掉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沒有便捷的方法,只得不斷測試“膠水干涸失去黏性”到“流動性太大導致溢膠”這之間的臨界點,終于在經過幾十次的嘗試后,王世豪制作出了第一個合格的藍染手機殼。
一嘗試便一發不可收拾。王世豪又陸續開發了多種不同紋樣布料的手機殼、耳機殼和手鐲,看著自己的作品,組建一個專注植物染工藝的品牌的想法跳入他的腦海中。在王世豪的籌備之下,2019年10月,sherehoo手作正式上線。
“植物染色,手工制作。”是sherehoo手作的初衷,在這個背景之下,王世豪想要探索如何搭建藍染工藝跟日常生活的橋梁,因此他總是從生活中常見的、使用頻率高的小物件入手,讓藍染工藝作為一個“陪伴”的角色出現。同時王世豪對產品定價也有自己的堅持,相對日常生活用品的用料來說,藍染布料是較為昂貴的。因此王世豪盡量制作小物件,包括既實用又有裝飾作用的藍染墨鏡夾、各種花紋的藍牙耳機殼等等,這些產品大多百元上下,用盡可能低的價格,讓更多的朋友體驗藍染古布那滲透進每一絲纖維的時光之美。
讓王世豪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智能手表表帶的創作。“做表帶真的太難了,我從學習到制作出第一根表帶花了近2個月的時間,不斷練習完善技術又用去半年時間。”一塊約2厘米寬、10厘米長的表帶,需要用去布料4塊、皮料6塊,再依次將這10塊材料黏合。為了保證耐用,還要在周圍封一圈圓蠟線加固。起初王世豪要花上5個小時才能做出一副表帶,好在表帶一經上線便受到大家的喜愛,目前已售出超過兩千副。經過反復優化,制作時長也被王世豪壓縮到了1個小時左右。
從土木工程到藍染手作熱愛即是所有答案
學習土木工程專業的王世豪在大四那年順理成章地進入了工地實習,施工現場的工作模式和強度讓王世豪幾乎沒有猶豫地就決定了實習后要徹底離開這個行當。也是在工地實習的日子里他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件作品——一件帆布材質、口袋處作了拼布樣式的白色棒球領夾克。王世豪在個人社交平臺上分享了這件作品,一位香港的女士十分喜歡并以500元的價格買走了夾克,這件事情給了他很大的鼓舞。
“是時候做點事情了。”
王世豪一下子就想到了藍染工藝。 大一時王世豪曾跟隨同學去到山東日照,在那里他見到了漫山遍野的藍草,完整地體驗了從收割藍草、古法米酒起缸、打藍靛到親手刻版、調糊、染布的全部過程,這趟旅程早已讓藍染在他心底埋下了種子、生根發芽。
就是這樣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相遇,讓王世豪從土木工程小哥搖身一變,成為一名手作品牌主理人。目前,sherehoo手作已經上線5年了,從設計制作到拍攝美工,再到作為客服接待買家、打包發貨都是由王世豪獨自完成。他給自己定位更多的是一個手工愛好者而不是商人,大多數產品利潤都設定在了一個較低的范圍內。“目前來說喜歡藍染制品的依然算是比較小眾的圈子,希望能通過我制作的產品讓更多人了解到這個工藝。”
古法藍染回歸現代無疑是非常困難的。時代在不斷發展,面料科技日新月異,不管是功能性還是舒適度藍染都不占優勢。比如藍染屬于冷染工藝,掉色是它的天然特性,在現代生活中多有不便之處。“可這恰恰是最能打動我的地方,我愛的既是它流傳千年的底蘊,也是它會隨著時光留下印記的特性。”
王世豪的熱愛與堅持,讓印染古布以“穿戴”的形式回歸到了現代生活之中。古法藍染回歸現代生活雖然困難,但正是有如王世豪在內的一位位傳承藍染工藝的匠人,基于藍染工藝進行二次創造的設計師、手藝人的傳承和推廣,相信大眾群體對于藍染的認知度、藍染在現代生活的參與度定會越來越高。
頭——假發的『七十二變』
東方古典、摩登前衛、夸張視覺……他在頭頂搞“裝修”
我國關于假發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在古代,一般只有高門大戶才能使用假發,它并不是一件能飛進尋常百姓家的飾品。而如今,假發早已成為大眾的日常用品,造型、顏色、材質也越發豐富,更是在實用意義以外,衍生出一門充滿活力與創意的假發藝術——翊鯤便是國內少數制作整體假發的藝術家之一。
在翊鯤的假發作品中,可以看到大紅色、海藍色、綠色、黃色等大膽色調,頭發或尖刺、或盤旋、或飄逸的夸張視覺作品。也可以找到燙著復古大卷,堆疊著精妙發髻的前衛造型,紅桃皇后、庫伊拉、巨齒鯊、白發魔女等角色也通過他的靈感與創意在假發中呈現。
“多變的風格和造型是對基本功的磨煉,回歸到個人喜好,我最熱衷創作的還是充滿東方古典美的國風門類。”從小就喜歡看古裝影視劇和戲曲的他,成為了一名忠實的國風愛好者。閑暇之時,翊鯤還會專程去一些國畫展,古琴、古箏音樂會,既是欣賞,也是為自身激發靈感。在一次看完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后,翊鯤深受感染,以《千里江山圖》為原型,創作出自己的第一款國風假發造型:青綠漸變色的發絲流動成蜿蜒的曲線,又緩緩在發髻兩端飄逸垂落,似山巒疊起、丘陵連綿之景,畫卷的形象和氣質通過假發造型傳遞出來。
國風假發的創作一開了頭,便再沒停下來。有以清朝宮廷女子的“大拉翅”發式為原型,再創新加入蕾絲元素的《國風·穿越》,古代與現代元素的碰撞讓其具有獨特美感;也有從《簪花仕女圖》汲取靈感,還原唐朝時期流行的高發髻的《花開富貴》,盛世大唐的雍容華貴似穿越時光而來……不同于常規古風假發制作手法的大膽創新,讓翊鯤的假發作品在國風中帶有現代時尚感。
從美妝到假發在跨界中演繹“無界”美意
事實上,翊鯤起初的目標是成為一名影視化妝師,但他與假發的緣分卻貫穿始終。
“我媽媽說小時候沒人教過我怎么扎頭發,但我自發地就會在她頭上梳一些奇奇怪怪的發型了。”小時候埋下的種子,在翊鯤工作后徹底生根發芽。2019年,從事了好幾年化妝工作的翊鯤在一次藝術展看到演員們戴著夸張假發演繹不同角色的那一刻,假發的獨特表達讓他決定正式開啟對假發的探索。
半路跨界的困難可想而知。“起初在接觸假發制作時并沒有太多阻礙,但逐步往更加專業的方向發展時,就陸續出現了許多不會處理的制作手法和問題。”當時國內幾乎沒有這樣的假發造型老師,翊鯤就開始大量地學習國外一些作者的假發制作視頻,在不斷地試錯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就這樣翊鯤歷練成為現在掌握了百變風格的假發“專家”。
“和真人造型比起來,假發更像在搞裝修。”為了做一頂假發造型,除了常規的剪刀、梳子外,翊鯤還會用到帆布頭、鉤針、大長針、珠釘、鉗子、鐵絲等工具,在假頭上該扎就扎、該拔就拔。假發的創作比起真人造型少了很多局限,因此也多了許多創作空間。翊鯤制作一頂假發通常需要2到15天不等,在完成構思輪廓、勾畫草圖、設計細節、測量數據、挑選發色等準備工作后,就專心投入到制作之中。接觸假發5年時間來,翊鯤已制作出超千頂假發作品。
得益于假發創作的逐步深入,除了個人原創設計以外,翊鯤還會與時裝周、雜志等合作,為模特完成發型設計制作,同時也涉獵了發型制作課程講授和假發制作慢直播等。“未來我會更深入全面地進入假發的更多領域,開設一場屬于自己的假發展或假發秀,讓更多人穿戴假發和欣賞假發。”
手——我用非遺做指甲
窯器、螺鈿、刺繡、宣紙、竹編……這些傳統的非遺工藝,因技藝的精湛和獨特在歷史的長河中沉淀出獨特的韻味。它們的存在深刻而精細,不過方寸之間的指尖又如何承載這些上千年的非遺技藝與傳統文化?一個上線不過4月有余的中式穿戴甲品牌給出了答案。
尖端風暴于2024年2月正式上線,不到半年時間里,先后推出了“非遺系列”“國寶系列”的20余款穿戴甲,將多項非遺技藝、博物館藏品等以新潮的風格呈現在指尖之上。穿戴甲的形式又讓它不同于“一次性”的傳統美甲,而是可以輕松穿脫、多次使用,塑造了傳統與當代相結合的現代東方美學,頻頻出圈。
千年窯火遇上現代美甲把唐朝的彩瓷“銷冠”戴在指尖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湘妹子”,尖端風暴主理人肖蘋果在決定結合非遺技藝和穿戴甲之初,就首先想到了長沙窯。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是中國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沙窯創燒釉下彩瓷,將詩文與陶瓷相結合,打破了“南青北白”的瓷器格局,在陶瓷裝飾領域注入大量浪漫因子,大量出口海外,一躍成為大唐盛世的彩瓷“銷冠”。
經過大量的實地采風和與對手藝人的拜訪,尖端風暴推出了第一款穿戴甲作品——與長沙窯聯名的《君生》。《君生》在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和長沙窯彩繪三彩執壺中汲取靈感,甲片主色調還原了唐三彩的多彩釉色,彩繪線條取自瓶身紋樣,指甲上的迷你執壺則是用獨立開發模具雕琢而成,刷色三層才有了陶瓷的顏色和質感,匯聚對唐代彩瓷技術的復刻與致敬。
“創作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滿了磨合和取舍。”肖蘋果坦言,在拜訪長沙窯的各級傳承人時,因許多手藝人年紀較大、習慣說方言,交流起來比較困難,且大多傳承人很難理解穿戴甲的形式,因此在采集的過程中耗費了創作團隊不少的心力。在《君生》創作成型后的一個凌晨,肖蘋果接到一位長沙窯非遺技藝傳承人的電話,他斬釘截鐵地告訴肖蘋果:“長沙窯里從來沒有直線,你們的穿戴甲里也不該出現。”猶豫許久,肖蘋果最終還是決定保留直線線條,“創新和融合才是讓非遺技藝更能走近現代年輕人的方式,我們需要這種嘗試。”
當然也有受到極大鼓勵的時刻。在與陶藝品牌泥人劉合作的過程中,第四代傳承人劉嘉豪十分認可穿戴甲這一表現形式,深度參與到了創作中來,最終呈現出“福祿”系列穿戴甲。《福祿》從泥人劉福祿套組作品中汲取靈感,福祿是長沙窯瓷器的衍生品,創作團隊經過精心調配青、醬、綠3種顏色的泥料,使得甲片主色調碧綠如茶,甲面的裂紋呈現出冰裂紋的樣式,打造出瓷器自然開裂形成的獨特美感。
守藝不守舊塑造現代東方美學
用非遺技藝呈現當代美學,是尖端風暴創作的主要脈絡。
提起美甲,閃亮的效果是人們普遍喜愛的,因此常用到鋯石、水晶、水鉆等配件。怎么才能用中國傳統的非遺技藝來實現這一點呢?在搜尋之中,肖蘋果發現了螺鈿工藝。螺鈿是用貝殼薄片做成花紋嵌在器物上的裝飾工藝,呈現斑斕色彩。運用螺鈿工藝,創作團隊制作出了《華彩》,同時還添加了瀏陽煙花的元素,戴上這副甲片,動動手指仿佛就從螺鈿的光澤中欣賞了一場絢爛的煙花表演。
無獨有偶,尖端風暴還經過不斷嘗試,成功利用宣紙打造出暈染工藝和絲綢肌理,再通過手工在僅1厘米寬的甲面上折疊出層次,還原非遺技藝和文物的輕透質感和斑駁痕跡。湘繡的刺繡肌理也同樣得到了復刻和還原,一針一線的細密針腳似乎躍然指尖。
上線不到半年時間,尖端風暴切切實實地為大眾呈現了一場精彩的“指尖風暴”,而這一切離不開肖蘋果及創作團隊前期的積淀。組建團隊就是肖蘋果遇到的第一個難題,由于市面上并沒有做中式穿戴甲品牌的先例,更沒有專門培訓中式美甲師的機構,肖蘋果走了不少彎路。“水彩、油畫、雕塑、插畫、設計等專業的學生和老師我們都接觸過,經過不斷嘗試和磨合,最終找到了合適的方向。”既要專業過硬,同時也要美甲師本身對傳統文化感興趣,因此僅是組建團隊就花費了近2年時間。而后團隊花費3年時間,通過走訪50余個古村落、拜訪了80多位手藝人,深入挖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為后期創作打下了基礎。
如今,尖端風暴不斷地向外邁步,大膽嘗試,與更多的非遺技藝結合,更是與婚紗攝影品牌、博物館等開啟合作,肖蘋果將其稱之為“穿戴甲的奇遇記”。如與婚紗攝影品牌大象映畫的合作,尖端風暴打造出微縮鳳凰、點翠和刺繡紋飾的穿戴甲片,讓婚嫁融入東方文化的獨特魅力。又如將長沙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成功轉化為穿戴甲,《碧嬈》采取了象紋大銅鐃的祖母綠元素,顯得手指纖長白皙,《落絮》則著有雙面透雕龍鳳紋玉環的紋理,既保留了文物的歷史韻味,又注入了現代審美元素。
“做中式穿戴甲,很苦,但也很酷。”作為一個才上線幾個月的品牌,尖端風暴還很年輕,在主理人肖蘋果的期待與規劃中,尖端風暴將不斷地跨界融合,在指尖的方寸之間講好城市、非遺、文化的脈絡。“非遺技藝、博物館、現代品牌、藝術家……尖端風暴一定會不斷地破圈,讓中式穿戴甲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