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晶晶



暮春的早晨,嶗山山谷里霧氣縈繞,清氣氤氳,一畦畦茶樹伸長了枝椏迎風搖曳。仔細一瞧,跟自帶素雅的尋常茶樹不同,這些茶樹枝肥葉碩,生得粗壯又勁道。眨眼間,早起的采茶人從茶樹間穿梭而過,邊走邊笑言,“咱嶗山上不光有道士,還有茶呢!”
嶗山山水育好茶
嶗山茶就是以嶗山的好山好水孕育出來的好茶。嶗山古稱“勞山”“牢山”,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是我國沿海名山之一,因地處海濱,巖深谷幽,風景秀美,古往今來,吸引了許多方士、道士前往山中隱居修煉,因此自古便被人們譽為“神仙之宅,靈異之府”。作為我國大陸海岸線的最高峰,其連接海天,形成“三圍大海一平田,下鎮金鰲上接天”的奇觀。而且這里雨霧充沛、土壤肥沃、水質清洌,最是適宜茶樹生長,故人們常常稱嶗山這片土地為“仙山圣水嶗山茶”。
要說嶗山茶,還得說說嶗山人。嶗山人依山傍水而居,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嶗山,山外的人走進這里,總能看到戴著遮陽帽、身著彩色衣的采茶人。尤其在四五月間,他們不負春光,在茶園里忙著摘取鮮香的芽葉。嶗山茶樹不似南方茶樹那么高及腰間,其高度只到膝蓋位置,雖然這樣便于采茶人坐在馬扎上擇茶,但坐久了也會腰酸背痛。尤其在白日里頭頂陽光目盯茶葉,只一會兒功夫就會頭昏眼花。采茶時,不能用指甲掐,更不能以暴力扯,而是采用“提采法”——掌心向下,用拇指和食指夾住魚葉(也叫“胎葉”,是茶樹新梢上抽出的第一片葉子,因形如魚鱗而得名)上的嫩芽向上輕提,芽葉折落掌心。此法能夠保持芽葉完整、新鮮、勻凈,且不夾帶魚葉、鱗片(指茶樹最早長出來的保護性葉片,表面有絨毛,主要是保護幼芽,隨著葉芽的膨大展開,鱗片會自動脫落)、茶果或老枝葉等。而且為了不影響茶葉品質,即便雙手干裂滲血,采茶人也只能用酒精消毒而不可涂抹任何護手霜。
老茶匠匡新是地地道道的嶗山人,聊起嶗山茶,他總是如數家珍。他說“嶗山人愛茶久矣”,早在文治盛行的宋朝,道教在當地多元信仰里居重要地位。在修道之人看來,煮水、烹茶的水汽恰如仙境的縮影,且茶本身凝聚著自然精髓,飲茶不僅提神醒腦,還有助于道士打坐修身時連接宇宙天地。昔日嶗山道家還有“陰陽茶”之說,即是將野生石竹草和玉竹草一起沖泡制成——此茶非彼茶,卻為調和茶提供了參考。南宋時,隨著小商品經濟的日漸繁榮,飲茶之風在嶗山當地普及,但此時的茶主要以貨品茶為主。宋亡后,末代太妃謝麗、謝安從杭州避難于此,并帶來了南方茶種,更豐富了當地人喝茶、嗜茶的風俗。
好茶是種出來的
“南茶北引”古已有之,但昔日古茶老樹已無跡可尋,現在能夠追尋到的痕跡,是明朝道士張三豐從海島移種于庭院的耐冬花——耐冬花乃山茶花的一種。上世紀50年代,有人據此重提“南茶北引”的設想,后經數批茶苗移植試驗后,部分南茶良種在嶗山地區落地生根。可惜,由于種植技術、制茶技術未能普及,嶗山茶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溫不火。所謂“時勢造英雄”,嶗山茶渴盼有緣人,匡新與茶的緣分就是從那時開始的。
上世紀90年代初,匡新辭職下海,在一次跟朋友聚會時提到“嶗山茶”。朋友說得直接,“嶗山茶好歸好,但咱這邊缺少龍頭企業。”匡新聽罷陷入沉思,一來二去有了“做點什么”的沖動。2000年,他將這種沖動付諸行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始了調研:對內,輾轉田間地頭,了解茶樹養護、茶葉采摘和加工現狀;對外,跑遍全國其他茶產區,洞悉茶行業的整體狀況和市場前景。1998年,匡新成立了貿易公司,后又注冊了“曉陽春”商標。
走訪茶農時,有人告訴他“好茶是種出來的”。嶗山地區氣候溫潤,既有花崗巖造就的微酸性土壤,又有經多級巖層循環滲透而富含礦物質的優良水質……這些因素皆有宜于茶樹生長,那為何此前茶樹的生長并不如人意?也許只有“種一棵茶樹”才能解開其中的謎團。意識到這一點,匡新在險峻的嶗山上走走停停,一會兒爬坡上坎,一會兒彎腰打量,最后覓得海拔570米的茗香谷。這里未被開發利用,方圓兩千米范圍內沒有任何其他作物,人畜罕至,既無工業污染,又不用擔心農藥殘留,聯想到茶樹有野生史,他覺得或許“道法自然”是最好的呵護。于是乎,他用谷內長流的活性山泉水澆灌茶樹,用發酵后的芝麻餅和大豆餅為樹施肥,不打農藥,人工除草除蟲……
“曉陽紅韻”是匡新交出的第一份答卷。這茶外觀鮮朗,湯色紅潤,入口綿柔甚至自帶一股蜜香。“這是紅茶屬喲,在千余年來只產綠茶的嶗山是頭一遭!”每每看到新茶,匡新的內心總是禁不住涌起一陣激動。他知道,唯有在生態茶山的純凈環境里,才能締造嶗山茶如此這般“豌豆鮮”“板栗香”“蜜香”的鮮明特點。
茶生活的風雅
“茶約花前啜,香邀月下焚”,古人似這般沉醉于嶗山茶的“風雅”,悠然自得,不是神仙賽似神仙。但這份風雅首先得有好茶,這不僅需要好的鮮茶,還需要精湛的炒茶技藝,“七分鮮葉三分炒”就是這個意思。
要成就一壺好茶,炒的功夫堪稱“點睛之筆”。由于緯度高,又受海洋氣候的影響,嶗山地區晝夜溫差大,茶樹光合作用強而呼吸作用弱,生長周期較普通茶更緩更長,葉片因營養物質堆積而更顯肥厚,這就使其加工不同于南方茶產區的傳統炒制工藝。
匡新傳承嶗山古法制茶工藝,特別重視保留一壺茶的“格調”。正如他研發的“東海龍須”,此茶有“青島茶王”之稱,鮮茶于4-5月間采摘,形態上一芽一葉初展至一芽二葉,鮮嫩卻絕不虛浮。茶葉起泡,湯色凈,葉芽如龍須仰伏。初飲其味淡,再飲韻無窮。匡新介紹,此茶的出爐包含攤放、殺青、回潮、做形、攤晾、初烘、提香等工藝流程。攤放時,將鮮茶薄攤于室內竹篩里,用竹制翻勺輕翻、勻翻,待含水率降至80%,方能達成青氣減退而香氣顯露的節點。殺青手法也十分獨到,除了溫度先高后低,務必以“燜、抖、抓、拋”手法相結合:燜的動作輕且短,抖得高而落得散,抓拋時從鍋壁左側稍加力量向右側滑動。做形時先以中溫加熱,用竹絲帚不斷翻、抖、磨、壓;3~5分鐘后調高火溫,慢烘至九成干……一整套動作行云流水,看似簡單,實則經驗和技巧全在這一抖一抓里頭,匡新說:“制茶是個仔細活,要有‘柔道,也要有‘力道。”
若說風雅,就不得不說源自宋朝的“點茶”。點茶本指茶與湯的調配方式,即將團茶碾壓成粉末,置于茶盞,而后一邊注入沸水,一邊以茶筅拂動茶湯,使其泛起湯花。那會兒“娛樂至上”,湯花甚至能呈現植物、動物、人物等圖案,既屬待客之禮,也是風雅文化的表現。時光流轉,古人的飲茶之風演變成當下嶗山地區的家常之舉,這種飲茶方式就是現在嶗山地區人們常常用以待客的“三道茶”:來客坐定,呈上燙好的水壺,泡壺茶。頭道茶往往渣子、浮沫多,可先以少量熱水沖涮茶葉;若茶葉下色慢,還可“回杯打茶”增色。如此倒出的“一道茶”敬待客人,應和初見面的寒暄之景。進入“二道茶”,茶色見深,茶香四溢,主客溝通轉入正題。最后進入“末道茶”,茶色變淡,主人便不再勸飲,亦不再續水,而是詢問是否重沏新茶。若主人沒有留客之意,客人便可趁此機會提出告辭,如此順理成章,不唐突、不做作,把茶里面的中國傳統文化演繹得淋漓盡致。
近年來,為了讓年輕人也喜歡上中國茶,跟匡新一起做茶的女兒匡明如還先后研發推出了花茶、果茶、啤酒花茶、茶樹盆栽等,一時間大受年輕人追捧。“想想看,一邊喝著我們嶗山的茶,一邊侍弄手邊的嶗山茶樹,青山秀水就在眼前,真是酷酷的綠色生活。”說這話時,她眼晴里仿佛涌起了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