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成



白族作為我國西南地區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的少數民族,泥塑藝術是其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體現了白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還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哲學和審美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何在保持傳統精髓的同時推動白族泥塑藝術的創新,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一、白族泥塑的傳統魅力
白族泥塑起源于古代祭祀與建筑裝飾,以其質樸的材料、生動的形象和豐富的象征意義著稱。在白族村寨中,常見于廟宇、民居的裝飾以及特定節日的儀式用品,多以門神、土地公婆、龍鳳等形象出現,不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白族人精神世界的物化表現。這些作品通常采用當地特有的紅土或黃土,經過篩選、和泥、雕塑、晾干、上色等多道工序制成,每一步都凝聚著匠人的智慧和對自然的敬畏。
二、現代化進程中的挑戰
白族泥塑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其市場主要分布在白族聚居地區,特別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劍川縣、鶴慶縣、云龍、賓川縣等地。[1]在這些地方,白族泥塑不僅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被廣泛展示和傳承,還成為當地文化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白族泥塑的從業者主要是白族的傳統手工藝人,他們通過家族傳承、師徒傳授的方式,將這一技藝代代相傳。這些手工藝人通常具備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作品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還承載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現在的從業者雖然年紀普遍較大,但他們的技藝水平和創作能力卻非常出眾。由于白族泥塑的制作過程繁瑣且需要超越常人的耐心和細心,因此從事這一行業的人需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和藝術修養。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大理的泥塑主要以佛像和民居裝飾兩種形式存在。白族人大多信仰佛教和道教,因此白族聚居地區存在大量泥塑佛像,這就為泥塑技藝的傳承帶來了生存土壤。白族的泥塑佛像造型精細到可以分辨頭發或羽毛上的細絲,這不僅考驗著手藝人的精湛技藝,也考驗他們的耐心。最讓人驚訝的是,他們在制作時對佛像的虔誠態度,手藝人在制作佛像前要沐浴、燒香等,而且為了對表示佛像的敬重,還會在佛像里面填滿金子、棗子、繩子等物品,既是對佛像“開光”,又代表了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另一種是民居內的泥塑裝飾,在民居內的照壁或門柱上經常會看到精美絕倫、惟妙惟肖的泥塑裝飾,不僅層次分明、花式繁復,而且色彩鮮艷,非常漂亮,是彰顯財富和身份的象征。
但如今,隨著全球化和現代化的加速,白族泥塑藝術面臨多重挑戰:一是居住環境的影響,大家在裝飾民居時不再采用泥塑裝飾,傳統泥塑市場逐漸萎縮,失去了泥塑的一部分生存土壤;二是傳統技藝傳承的斷層,年輕一代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減弱,導致技藝傳承困難;三是外來文化和現代審美觀念的沖擊,導致了本土文化特色的淡化。面對這些挑戰,白族泥塑的創新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三、創新發展路徑
(一)技藝傳承與教育普及
加強泥塑技藝的傳承是創新的基礎。要實現泥塑藝術的有效傳承,首要任務是構建一個系統化的傳承網絡。非遺傳習所和工作坊的建設便是這一網絡中的關鍵節點。例如,筆者通過政府支持和社會力量的參與,設立了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白族泥塑傳習所”,定期開展培訓課程和作坊活動,先后向280余人傳授技藝,帶動2 900余人參與各類項目工程建設,不僅解決了鄉村閑散人員的就業問題,還使眾人掌握一技之長。2018年至今,還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開設傳統泥塑培訓班,培訓人數達到1 785人,拿到合格證書人數占比達到96%,就業人數達79%。[2]
教育體系是傳承的重要渠道。在學校開設泥塑相關課程,將這門藝術納入到美術教育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課程體系中,讓學生從小接觸并了解泥塑藝術,體驗手工制作的樂趣。這種教育方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還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同時,學校可以跟非遺傳習所合作,組織學生參觀和參與體驗活動,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學生對泥塑藝術的認識和興趣。
除了傳統的教學方式,現代科技也為泥塑技藝的傳承提供了新的可能。利用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平臺,可以創建在線教學資源和虛擬體驗環境,讓即使身處偏遠地區的人們也能學習和欣賞泥塑藝術。通過錄制教學視頻、開發互動式教學軟件等形式,讓泥塑藝術的魅力跨越時空限制,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
傳承并不意味著僵化的復制,而是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鼓勵年輕一代在學習傳統泥塑技藝的同時,結合現代審美和創意思維,創作出符合時代特色的新作品。這樣的創新不僅能使泥塑藝術煥發新的活力,還能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二)數字化保護與傳播
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通過數字化采集與記錄、建立數字化數據庫、數字化展示與體驗等方式對白族泥塑這一古老手工藝進行數字化保護與傳播,不僅能夠有效保存泥塑藝術的獨特魅力,還能促進全球范圍內的大眾對它的認知與傳承。
首先是數字化采集與記錄。數字化保護的第一步是對現有的或者修復的白族泥塑進行全方位、高精度的采集與記錄。這包括使用三維掃描技術對泥塑藝術品進行數字化建模,捕捉其形態、紋理乃至色彩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高清攝影與視頻錄制同樣重要,可以記錄制作過程中的關鍵步驟、藝術家的手法以及泥塑作品所處的文化環境,這些都為后續數字檔案的建立提供了豐富素材。同時,采用音頻錄制技術,收集泥塑藝人的口述歷史與技藝解說,保留其口頭傳承。
其次是建立數字化數據庫。將采集到的數據經過梳理整合到數字化數據庫中,是實現高效管理和長期保存的關鍵。這個數據庫應包含作品的三維模型、高清圖片、制作視頻、藝人介紹、技藝解析等內容,形成一套結構化的知識體系。通過元數據管理,確保每一件作品的信息都能被準確檢索和引用。此外,數據庫還應具備良好的擴展性和兼容性,以便未來新數據的加入和技術的更新。
第三是數字化展示與體驗。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觀眾可以在不受地域限制的情況下,沉浸式地體驗白族泥塑的魅力。人們可以通過VR在虛擬空間中近距離觀賞泥塑作品,甚至“走進”泥塑作品背后的故事場景。AR技術則能讓用戶在現實環境中疊加數字化的泥塑模型,實現互動學習和體驗。這種創新的展示方式極大地增強了泥塑文化的可接近性和趣味性。
(三)跨界合作
在當代文化與藝術的交匯點上,泥塑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與現代動漫形象設計的結合,不僅為傳統手工藝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動漫產業開拓了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這種跨界融合不僅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還激發了觀眾對傳統技藝的興趣和對現代創意的欣賞。這點可以通過實例展示,向大眾傳遞泥塑與動漫形象設計如何攜手共創藝術新境界。
提及中國動漫的經典,不得不提《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形象。在“大鬧天宮”孫悟空泥塑系列作品中,藝術家們通過泥塑這一媒介,將這位充滿智慧與勇氣的猴王形象立體化,每一個細節都力求還原動畫中的神韻。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如意金箍棒以及那不羈的笑容,在泥塑家的手中活靈活現,既保留了傳統泥塑的粗獷與質樸,又融入了現代動漫的靈動與夸張,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
此外,隨著個性化需求的增長,一些泥塑藝術家開始提供“二次元”角色定制服務。“粉絲”可以將自己喜愛的動漫游戲角色或原創角色“委托”給藝術家,將其轉化為獨一無二的泥塑作品。這樣的服務不僅滿足了“粉絲”對角色的熱愛,也讓泥塑藝術更加貼近年輕人的審美和興趣。例如,《原神》作為一款備受歡迎的開放世界冒險游戲,以其精美的畫面、豐富的故事線和各具特色的角色設計受到廣大玩家的喜愛。溫迪作為游戲中的“風神”巴巴托斯的化身,以自由不羈的性格、悠揚的琴聲和掌控風元素的能力著稱,是許多玩家喜愛的角色之一。若是把泥塑與數字藝術結合,不僅是對《原神》這一文化現象的致敬,也是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數字創意交匯碰撞的結晶,展現了跨領域藝術創作的無限可能。這樣的作品不僅能夠吸引游戲玩家的關注,也能讓更多的受眾欣賞到泥塑文化的獨特魅力。
除了泥塑與動漫形象跨界融合外,其還可跟現代時尚品牌、不同材質雕塑的制作以及當代流行元素相結合。例如鳳翔泥塑的傳人韓建斌就與高端男裝品牌卡爾丹頓進行了跨界合作,將鳳翔泥塑中的傳統掛虎形象融入到現代時尚產品中。這種結合不僅為傳統文化帶來了新的生命力,也使得傳統藝術得以在更廣闊的領域內傳播。
泥塑的跨界融合是多方面的,它不僅包括與動漫形象相結合、與現代時尚品牌的結合,還包括與其他傳統手工藝的交融,以及利用數字媒體進行傳播。這些融合方式都極大地豐富了泥塑藝術的表現形式和傳播途徑,使其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四、結語
在現代語境下,白族泥塑的創新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管理者、藝術家、學者以及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通過技藝與材料的融合、文化內涵的深化、教育與傳播方式的創新,以及市場與產業的轉型升級,白族泥塑不僅能夠有效應對現代化進程中的挑戰,還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綻放更加璀璨的光彩,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溝通傳統與現代的文化橋梁。這不僅是對白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與傳承,也是對世界文化藝術多樣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新春.劍川白族泥塑[J].大理文化,2012(8):4.
[2]楊來玉.劍川泥塑調查報告[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