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華
激發辦學活力,給學校充分的辦學自主權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之一。簡單來說,就是簡政放權。然而,現實中“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情況卻十分常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應采用科學的監管手段。比如近期有金融領域的文章寫道:“在數字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在監管制度確立、監管框架和監管政策明確之后,應該更好地利用科技提升監管效率。利用現代監管科技,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情況,更好地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在激活學校辦學活力方面,這一建議同樣是適用的。
近年來,相關部門就激活學校辦學活力及提高學校辦學自主權出臺了諸多指導性文件。然而,總體來看,這一進程的推進并不盡如人意,其背后的原因牽涉多個層面。必須承認,教育及學校歷來都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而辦學自主權的高效落實,需要更為清晰、有效的治理策略與實施路徑。同時,學校亦應深刻反思:我們是否具備承接下放權力的能力?我們應如何妥善運用這些權力實現學校的持續發展與進步?
接不住、接不好,固然有工作水平方面的問題,但更深層的是思維方面的問題。從認知層面來看,這主要與人們的選擇性知覺有關。知識的貧乏導致人們的認知出現偏差,使人們沉浸在自主性思維構成的牢籠中,由此產生了選擇性知覺。同時,自身知識結構固化也會導致思維的封閉。人們在接受新事物時,缺乏創新意識,缺少清空自我和從頭開始的勇氣,習慣于用原有的認知作為選擇標準。當然,創新并不容易,它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心血,要開展思想上的勞動。然而,創新正是推動學校發展,提升自主辦學能力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工作層面的執行力和效率,還要深刻反思和改變自身的思維方式,培養開放、包容、創新的精神,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和社會需求。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社會緩慢變遷的節奏已被打破。如今,我們身處于一個迭代式發展的時代,層出不窮的新事物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認知結構。面對如此迅速多變的環境,我們該如何應對?一個重要的法則就是“準確識變,科學應變”。這不僅是一種對策,還是一種適應時代發展的智慧和態度。那么,如何確保我們的“識變”是準確的、“應變”是科學的?關鍵在于我們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的態度和能力。其中,眼界與心智的開放顯得尤為重要。
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備透過現象洞察本質的能力。在接納新思想、新方法時,我們既要避免被表面的浮華遮蔽視線,又要避免因盲目跟從而迷失在改革的浪潮中。必須認識到,很多新生事物并非是短暫和片面的,它們很有可能會在教育發展的全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應當以審慎的態度,深入剖析并科學應用這些新概念、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推動教育事業的持續進步。
總之,激發學校辦學活力,給學校充分的自主權,既是學校發展面臨的寶貴機遇,又是學校管理者面臨的嚴峻考驗。在這一過程中,學校管理者不僅要善于把握和抓住發展機遇,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確保學校能在新的教育環境中健康、穩定、持續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