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富清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總復習“數的認識”包含的知識點繁多,但數之間的關聯又非常密切,而計數單位是數與運算的核心概念。以“計數單位”這一核心概念統領內容和組織教學,整體設計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深度理解“數的認識”的核心本質,感悟“數的認識”的整體性與一致性,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整體把握:“數的認識”總復習的核心問題
六年級“數的認識”總復習對學生來說知識容量多、跨度大,所學知識遺忘率高;對教師來說要思考如此多的概念意義如何變“薄”。主要面對如下問題:
(一)知識點的分散需要內容的結構化
整數、小數、分數、負數、百分數等,不同學段的學習在學生頭腦中積累下來的知識點是分散的,缺乏清晰的知識結構。
(二)數意義的關聯需要選材的結構化
“數的認識”涉及豐富的知識點,而“數”與“數”之間又存在密切的關聯,教師需要甄別并運用一份結構化的復習素材。
(三)核心素養的落地需要方法的結構化
對“數的認識”的簡單梳理復習并不能培養學生的數感,將分散且密切關聯的“數”進行復習更需方法的結構化。
教師抓準“數的認識”核心概念進行結構化的復習,達成復習由“厚”到“薄”的過程,把握統領“數的認識”核心概念是關鍵?!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數與代數”中數的認識的描述:學生經歷數量到數的形成過程,理解和掌握數的概念;初步體會數是對數量的抽象,感悟數的概念本質上的一致性,形成數感和符號意識。
“數的認識”包括整數、小數和分數的認識,從數的概念的形成和數的構成來看,這三種數都是通過“計算單位”構建的,本質上是一個整體,具有一致性。而最能體現計數單位的載體是“數軸”“面積模型”,在整數和小數的認識中更多地以計數器、數軸、二維的面積模型作為支撐。而分數的認識基本以二維的面積模型,因為把它看作一個整體,可以在兩個維度上進行平均自由分割。因此,“計數單位”是構建整數、小數、分數的核心和關鍵,它將眾多知識點串聯在一起,形成結構化的知識網絡。
二、設計實施:“數的認識”總復習教學
筆者認為,設計“數的認識”總復習的路徑可以在計數單位統攝下,感悟數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皵档恼J識”總復習路徑設計與實施,如圖1所示。
(一)重組內容體系,整體把握由點成體
1.從“零散知識”走向“結構呈現”
數學知識的內在邏輯是很強的,它是整體的、結構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頭腦中的知識往往是零散的,甚至可能存在層次不清、雜亂無序的情況。
教師可以挖掘各個零散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和內在聯系,使碎片化知識成為整體,形成知識的結構圖,將零散知識結構化呈現(如圖2)。
2.從“做題講題”走向“思維生長”
總復習課有了結構化的內容呈現,學生會產生原有知識結構中不曾儲備的知識內容,相當于知識點全新的生長。
【教學片段】在數軸上表示下列各數。
我們要表示這些數,不只是做這道題、講這道題,而是要創設認知沖突進行求同。學生會發現:在表示這些數的時候,先確定一段表示多少(計數單位),再想有幾個這樣的計數單位。從計數單位的角度整理這些數,學生對數的認識和建構就更豐富了。
(二)重構學習素材,建立關聯由淺入深
數的意義比較抽象,把抽象的內容化為具象的圖形,借助表象的支撐,才能更好地達成“數感”培養的目標。教師可以借助數軸和面積模型,幫助學生完成從初識關系到關系的深化。
1.巧用數軸模型,把握數的本質
數學學科的本質之一是對基本數學概念的理解,我們可以借助數軸模型串聯起所有的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的本質。
(1)確定數軸標準,感受計數單位的重要性
怎樣把這些數關聯起來?在研究這節課時,教師找到了數軸這個工具,在一條只有方向的數軸上表示一些數。
在數軸上表示這些數,學生要先確定一格表示的單位長度是多少。學生想到了一格表示1或者2(如圖3),不過馬上發現,20在數軸上會表示不出來,所以要選擇更大的單位,可以用一格表示5或10。
這一環節,通過開放的學習任務,我們除了確定起點,還需要確定數軸標準,讓學生感受計數單位的重要性。
(2)表示不同的數,體會不同數之間的聯系
【教學片段】組織學生討論:回憶剛才在數軸上表示這些數的過程,有什么相同點?我們都是先確定起點,再確定一格表示的單位長度,有幾個單位長度。其實就是選擇了不同的計數單位,用若干個計數單位累加,整數、分數、小數都可以看成若干個計數單位的累加。
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認知沖突進行求同,讓學生明白從計數單位的角度去看這些數,不同的數之間就能建立起聯系。
2.借助面積模型,溝通數的關聯
教師可以借助二維的面積模型,將其看成一個整體,根據需要在兩個維度上進行平均自由分割,以幫助學生提高對數的認識,把不同的數關聯起來。
(1)精確細分,感悟整數和小數十進制關系
學生在分一分、畫一畫等活動中,可以發現小數產生的本質需求,也可以把整數、小數進行有效的溝通,也深刻理解了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
了。”教師讓學生用喜歡的方式表示出0.22。
學生在表示數的過程中產生認知沖突,感知當一位小數不能精確表示時,繼續十進均分。學生借助面積模型不斷感受細分的過程,溝通了整數與小數之間的本質聯系。
(2)自由均分,感受分數與整數、小數的關聯
在計數單位的統攝下,以面積模型為探究材料,學生對整數、小數和分數的內在關聯有了更多的感悟,進一步形成數感。
3.溝通數和運算,感悟一致性
計數單位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促進對數意義的理解,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加法運算的意義,感悟數與運算的整體性與一致性。
(1)理解數意義的一致性
我們利用“計數單位”構建數的體系,學生對數的概念的形成與發展的一致性有了一定的認知理解,即數是計數單位個數的表達。
(2)感悟數運算的一致性
計數單位這個“承重墻”能讓學生感受數意義與數運算的一致性,幫助學生完善數概念和數運算的認知體系,促進學生思維的進階。
(三)重置教學方法,素養培育由外而內
為了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們需要從教學方法上進行一些調整。通過任務式驅動、板塊化推進、結構化反饋等方式,教師培育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事物之間的聯系,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的素養。
1.任務式驅動,凸顯核心本質
好的學習任務能驅動學生在知識之間建立關聯,提升數學能力。這節課緊抓計數單位,利用任務驅動,具體任務內容與目標如圖7。
為單位,向右累計2個這樣的單位?!?2”是以1為單位,向左累計2個這樣的單位。教師追問:如果要給整數分類,可以怎么分?學生發現:可以以“0”為界線,把整數分成:正整數、負整數和0(如圖8)。
2.板塊式推進,關聯思想方法
在設計教學時,教師可以用學習任務整體推進,改變做題、講題的方式,將相關知識、思想方法關聯起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具體目標與任務如圖10。
數的基本性質,其實就是改變了數的計數單位和計數單位的個數,數的大小沒有變,讓學生感受不同數的性質間的內在聯系。
3.結構化反饋,豐富知識體系
在反饋時,教師求同求異、求聯思辨,非常有助于學生不斷構建深層次的認知體系。
【教學片段】在數軸上表示數后,提出了兩個“核心問題”:
問題1:回憶剛才在數軸上表示這些數的過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過思辨與交流,我們能達到思維求同的目的,即雖然數不同,但本質相同——選擇了不同的計數單位,都是計數單位的累加。
我們立足計數單位,通過結構化反饋,溝通了不同數、不同知識之間的聯系,也促進了數感的培養。
三、課后反思:總復習課重構的收獲
“數的認識”總復習一課,教師立足“計數單位”復習數的概念,以數軸和面積模型為重要載體,從“計數單位”的角度重新整理了數,幫助學生形成全面且系統的知識網絡,促進學生思維的進階,提升數感這一核心素養。我們發現學生對復習課從抗拒到慢慢喜愛,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被復習”的狀況?!霸跀递S上表示數”這一開放的學習任務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思維沖突,極大地活躍了學生在復習課上的思維,學生的表現更為主動,課堂從沉悶走向了靈動活躍,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