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璐陽

加熱燈下,凝固的白砂糖漿漸漸變得黏稠軟糯。“這就是日常中最普通的糖,”年輕的糖藝師崔久祥介紹道,“但當它遇熱融化,就可以做成任何我想要的樣子。”透明的糖體在燈光的照射下呈現出絲綢般的光澤,他戴上手套,揪下掌心大小的一塊,飛快地用手指揉捏起來。
揉、捏、拉、扯……這些動作在他的手里已經重復過無數次。越來越多的人從社交媒體與線下展覽中認識了這位90后非遺傳承人。“在傳承中創新,做有生命的糖”是他社交賬號的個性簽名,也是他的初衷與堅持。
非遺傳承
糖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非遺技藝。人們對糖塑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街頭吹糖人的手上,焦黃色的糖漿在細長的竹簽上盤旋出各種形狀。
在“民以食為天”的傳統文化里,糖在民間更多只是扮演“調味”的角色。不過到了今天,糖藝在新的表現形式下,被賦予了更廣泛的內涵與全新的生命力。

崔久祥在大學學的是食品藝術專業,畢業后才接觸到糖塑,之后便愛上了這項傳統技藝。“糖的特質吸引了我,人們常常忽略它純凈的本質。”在崔久祥看來,細弱微小的糖柔軟卻不脆弱,經歷一次次的再造重生,終能呈現出如玻璃般純凈的作品。
在他的社交媒體上,最先出圈的就是一幅“水墨蝦”作品。蝦身蓄力般的蜷縮著,好像下一秒就能躍出水面。淡淡的墨色在晶瑩的蝦身中暈染開,既有著琉璃工藝品般的精致細膩,又如立體的水墨畫,張弛有度且栩栩如生。
指尖生花
在方寸間揉捏塑造,崔久祥的一套動作行云流水,實則并不輕松。糖塑的材料特性決定了手藝人制作前要深思熟慮。“面塑可以反復揉搓,但如果糖被反復折疊,那它晶瑩剔透的特質就消失了。”崔久祥拿起一塊軟化的糖拉扯起來,原本近乎透明的糖體里立馬出現了大大小小的氣泡與拉絲的痕跡。“對手速與精準度要求很高。”
此外,承受長時間的高溫炙烤,也是糖塑師必須面對的考驗。“基本上是在一個臨界值上去感受糖體給你的手掌傳來的溫度。”制作時間最長的一次,他總共花費了近40個小時。有時他過于沉浸在制作里,等意識到時間的流逝,手指上已燙起了幾個水泡。
煥然新生
“但最難的還是構思、創作的過程。”崔久祥有些靦腆地表示。仔細觀察他的作品,不難發現大多都是將糖塑藝術與“國風潮流”相結合。無論是爛漫的繁花、挺拔的墨竹,還是翩躚的蝴蝶,每一件作品都流露出崔久祥獨具中式風韻的審美與創意。糖藝在他手中成為連接古今的一根線,一頭在傳承,另一頭在創新。
網絡上見到的很多糖塑作品,往往都充滿西方的抽象派風格。但崔久祥見多了,便覺得有些不服氣。漸漸地,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他萌生了將國風與糖塑結合的念頭。

他拿出手機給記者展示他最滿意的一幅作品——一對碧色的鴛鴦。“一說到愛情,西方文化中的玫瑰、天鵝形象深入人心,希望我的作品能讓人們不要忽視中國也有自己的愛情象征。”
近日,崔久祥的首次作品展“溯·明澈”在青島舉行。這是他長久以來的一個夢想。“我希望有更多人可以了解糖塑這門傳統技藝。”煥發出全新姿態的傳統技藝,引起了人們對民族文化的關注與自豪。“這正是我想要做的事,”崔久祥有點不好意思,“人們肯定我的作品,讓我有了一種使命感,所以我更加想把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烈焰之下,所有雜質不復存在,只剩純凈的砂糖經過不斷地熔化與塑造,與傳統技藝一起獲得了新生。崔久祥認為手中的糖是有生命的,不僅是作品表現得栩栩如生,更是傳統技藝得以傳承,傳統文化在煥發出新的光彩。“未來我希望能用糖塑來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崔久祥告訴記者,正如他個性簽名那般訴說,“我相信,糖塑的生命力遠不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