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順
語文是一門語言,語言的學習既要讀,要輸入;也要寫,要輸出。讀寫結合不但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他們所閱讀的文本,還能幫助他們學習文本的寫作方法。為此,筆者憑借自己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心得,以及在語文教學中所體會到的“讀與寫”結合的好處和重要性,以《落花生》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與大家一起探討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希望能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
一、讀與寫的關系
愛閱讀的學生有可能寫不好作文,但不愛閱讀的學生肯定寫不好作文。讀與寫就像眼睛與嘴巴,看到才能說出來。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中的兩個重要方面,閱讀與寫作的結合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閱讀是吸收知識的過程。通過閱讀,學生可以獲取新的詞匯、句式、表達方式等,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而寫作則是表達的過程。通過寫作,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感受用文字或者說用閱讀時所積累的句子、詞語表達出來。學生能輕松地根據教師的要求或者寫作的要求寫出合格的作文,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反過來也能促進學生閱讀興趣的增強。所以說,閱讀和寫作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通過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寫作能力的提升,也能讓學生在語言的運用中體會語言所包含的情感、哲理,感受語言的魅力,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
二、讀寫結合的原因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采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力求在課文教學中實現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但是我們卻沒思考為什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把讀寫結合起來。帶著這個問題,筆者進行了以下思考:
首先,因為語文課程的特點。語文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承擔著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重任,通過讀寫結合更能讓學生發現語言的魅力。尤其是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引導學生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不僅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還是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關鍵。學生在閱讀《落花生》這篇課文時不但能體會全文的情感,更能學習到課文中的好詞、好句,并把他們摘抄、記錄下來,然后再把它運用到生活情境、作文寫作中。這樣寫作語言會更有魅力、有說服力。如,可以對一個虛榮的人說:“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人沒有好處的人。”(摘抄自《落花生》)。
閱讀和表達是相輔相成的,閱讀是吸收和積累,表達是輸出和傾述,二者相配合、相融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及語文核心素養。
其次,因為語文教學的特點。古人云:“勞于讀書,逸于作文。”這充分說明了閱讀對于寫作的重要性。也有教育家說:“怎樣學語言?向大作家學,別無他途……”它則進一步強調了閱讀對于語言學習的重要性。葉圣陶先生也指出:“寫作基于閱讀,閱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的能力是不會提高的。”這意味著閱讀不僅是為了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學習語言和寫作技巧。筆者的一個學生說他不會寫哲理性的作文,可是當他學習了《落花生》以后,他感慨道:“原來有哲理性的作文是這么寫的,先用事件做引子,然后再寫從中悟出的道理就成了。”這說明語文不但要學生會閱讀,還要學生在閱讀中思考、感悟,也就是讓學生掌握語言和寫作技巧,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的寫作練習中。可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升華,而將閱讀所得遷移到書面表達中則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最后,因為讀寫教學分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發現有些教師采用的是讀寫分離的教學方式,這樣不但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還弱化了教學效果,更使素質教育背景下的語文教學難以達到多元化教學、多元化收獲的目的。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往往只注重閱讀,很少有意識地動筆寫作文;而在小學中高年級,雖然開設了一定的作文課,但閱讀課和作文課仍是相對獨立的,閱讀是閱讀,寫作是寫作,彼此分離。這樣,閱讀和寫作就如同兩條平行線,缺乏了實際的關聯性,語言的魅力和價值也就減半了。所以說,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在閱讀課上,我們要引導學生思考課堂中作者寫作技巧、謀篇布局的方式,以及語言的特色,帶領學生從多個角度獲取寫作經驗,并鼓勵學生進行適當的摘錄和練習。同樣,在作文課上,筆者經常鼓勵學生把閱讀文本中的寫作技巧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從而落實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常說的“讀讀寫寫,寫寫讀讀”的學習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只有將閱讀和寫作緊密結合,學生才能真正從兩者中汲取力量,增長知識與經驗。
三、讀寫結合的運用方法
(一)利用導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開始,也是課堂教學的引子。有趣、有料的導入,不但能激發學生對課文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更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尤其是在讀寫結合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好的導入是培養學生想象力、增強學生讀寫能力的關鍵。
在學習《落花生》這篇課文時,筆者是這樣導入的,首先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幾張花生種植到成熟過程的圖片。當筆者為學生呈現出一張綠油油的莊稼圖,并問學生這是什么時,沒有幾個學生能回答上來它就是花生。有的說是大豆,有的說是土豆……當筆者告訴他們這是花生苗時,有學生問:“那上面怎么沒有花生呀?”對此筆者又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你們說說花生的果實長在哪里?”一個學生大聲說:“土里。”因為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這個學生抓住文中說明花生特點的核心句。筆者肯定了他的回答,接著問學生:“你們能找出文中與這句話相對應的句子嗎?或者是課文中的靈魂句。”好多學生齊聲作答:“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看著大多數學生都能積極正確作答,筆者深感欣慰。繼續引導他們:“如果讓你寫一篇《落花生》的作文,你會怎么寫?”學生思考了一會兒,一個學生說:“我先寫收花生,再寫吃花生,再寫我吃花生的心情或者寫花生的好處。”看到這種情況,筆者知道此時學生遇到他們無從下手的問題——作文了。所以,筆者繼續引導他們:“我們寫作文的時候,老師大都會給你們一個題目或者需補充的半個題目,然后讓你們結合題目思考、選材、選體、立意,然后再進行寫作練習。所以,我們在學習課文時先看課文題目,想想面對這個題目我們會怎么寫,然后再讀課文,這樣會有很大的收獲。”通過筆者的引導、學生的參與,導入環節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二)初讀課文,了解內容、積累新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初見總是很美好,初讀課文也一樣。學生初次讀文章會更加的敏感,會更好奇,更有興趣,尤其是有了導入的這樣一個“誘導”。為了讓學生在初讀中有更好的收獲,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任務:
任務一:找出課文中你喜歡的好詞。
任務二:找出課文中的中心句。
任務三:找出你喜歡的好句。
學生帶著任務閱讀,不但更有目標,而且主動性更強。筆者還發現,面對同樣的任務,不同學生采用的方法各有不同。比如,有的學生在完成任務一時,他們是一邊閱讀,一邊畫,同時還拿出自己的摘抄本,把好詞直接摘抄在本子上;有的學生則用橢圓把詞語圈了出來;有的學生直接在書面頁的空白處,把課文中的好詞語做成了一目了然的思維導圖。學生面對任務二時,有的學生是一邊讀,一邊用彩色的熒光筆畫:“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有的學生則拿著尺子用橫線畫出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人沒有好處的人。”在完成任務三時,筆者發現有的學生畫出了課文第一自然段;有的學生畫出了課文第十自然段;有的學生畫出了課文第十二自然段;還有的學生畫出了第十五自然段,也就是結尾段。通過這樣的初讀過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獲得了知識,積累了自己喜歡的語言素材。
(三)精讀課文,理解其深意
精讀課文是課文教學的重點,能讓學生在細嚼慢咽中慢慢品味字里行間的深意,思考文章結構的精妙,賞析某一句話的運用價值,學習課文寫作的方法等。
在《落花生》這篇課文的精讀過程中,筆者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任務:
任務一:課文運用了什么結構?
任務二:課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任務三:你對“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人沒有好處的人”怎么看?
學生結合課文進行精讀。對任務一有學生說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課文一共有十五個段落,總結起來可以分為三段:第一段,就是第一自然段,寫我們一起種花生、收花生的事情;第二段,就是第二自然段,寫了過節,并為過節做準備的事情;第三段,是段落三到段落十五,寫了父親和我們吃花生、討論花生的好處、父親讓我們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等。學生對任務一的完成情況非常好,通過完成任務一幫學生梳理了文章的謀篇布局。對于任務二,有的學生說:“課文主要通過花生樸實、好用的品質,告訴我們做人也不能虛榮,要做品質高尚,對他人有用的人。”學生在完成任務二的時候,對課文內容又進行了深入思考,進一步吸收其中的精華思想,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通過任務三的賞析,學生更是從普通的句子中學到做人的道理,明白了以后要努力做一個對他人有用的人。
四、仿寫訓練,提升學習效率
仿寫的好處,一是能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讓他們先“依樣畫葫蘆”地完成寫作,再在教師的指導下,與同學的交流、討論中不斷完善作文;二是能增強學生的完成性。有些學生看到作文題目,在潛意識里就認為自己寫不好、不會寫,所以他們連草稿都不想嘗試著去完成。而有了模仿的段落或者范文,學生就可以跟著模板去仿寫。所以,在《落花生》的教學中,結合仿寫,筆者為學生設計了幾個任務:
任務一:仿寫課文中的好句(句子可以自己找,至少兩句)。
任務二:仿寫課文第一自然段。
任務三:仿寫全文。
這三個任務的設計具有層次性,能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去體會、思考、完成,使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輕松得到提升。同時,這個任務看似只有仿寫,是針對寫作的練習,其實不然,學生要仿寫,首先得熟讀句子、段落,熟悉句子、段落的結構及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整篇文章的布局,這些才能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雖然學生完成的效果不盡如人意,但也可以看出學生在結合課文進行仿寫方面是有一定進步的。
五、結語
總體來講,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創新,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為他們未來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