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斌

“讀思達”教學法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將閱讀、思考、表達融為一體,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是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實踐中,教師可以將道德與法治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引導學生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逐步建立起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本文將以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12課“富起來到強起來”為例,探討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運用“讀思達”教學法的具體策略,旨在為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思路。
一、多元化閱讀,夯實學生的道德基礎認知
新課改背景下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目標,教師將通過系統完善的課程促進學生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的同步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讀思達”教學法,立足課本內容組織多元化閱讀活動,不斷夯實學生的道德基礎認知。
為此,教師需要精心設計閱讀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探索和理解道德與法治的核心概念,在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促進他們的情感發展和價值觀形成。
(一)圖文閱讀活動
道德與法治教材包含豐富多樣的教學素材,為學生實施多元化閱讀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教科書中不僅包含豐富的課題、活動和閱讀材料,而且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使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在教學“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具有象征意義的視頻素材組織閱讀活動。
1.教師可利用教材中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再結合課外相關圖片,組織圖文閱讀活動,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和比較,從而理解祖國在不同領域取得的成就及其對個人生活的影響。如“家鄉的變化”中的兩張圖片展示了家鄉改革開放前后的驚人變化。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音樂《春天的故事》,讓學生感受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
2.“家鄉的變化”的左圖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景象:簡陋的道路,周圍是散布著的低矮平房和正在路上行走的牲畜,人們的交通工具也相對落后,總體上是一個工業化程度不高的社會。
3.“家鄉的變化”的右圖中則呈現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場景,是一個擁有高樓大廈、現代化建筑和發達基礎設施的現代城市。顯著的變化不僅體現在建筑物的高度和設計上,更在于整個區域的發展水平,反映出社會經濟的巨大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兩張圖片中相同的地形輪廓,如遠處的山脈,成為這兩個時代之間唯一的共同點。通過這種對比,學生可以觀察和討論改革開放給家鄉帶來的變化,深刻理解改革開放政策如何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他們可以從多個角度來探討這些變化,如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居住環境的改善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在圖文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收集類似的照片或故事,了解家鄉過去的生活條件和環境,然后與當前的生活進行比較,從而認識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積極影響。結合實際生活的教學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聯系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能力,從而使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本內容,同時也能激發他們對歷史和社會變遷的深入思考。
(二)故事閱讀活動
為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在應用“讀思達”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還應重視故事閱讀活動的設計,通過具體的案例故事,引導學生在獲取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同時,還能在情感層面產生共鳴,從而在思考中獲得更深的啟發。為了更好地理解“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一主題,教師可以先設計一個“故事閱讀角”的小活動。
1.自主選擇故事。在故事閱讀中,學生自主選擇閱讀關于改革開放的真實故事。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本關于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村的書——《小崗村的故事》作為“故事閱讀角”的基礎閱讀材料。
2.課前自讀。在課前,學生自主閱讀相關材料,了解小崗村如何從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村,通過村民的辛勤勞動和大膽創新,擺脫了貧困,走向了富強。
3.課上討論。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如一起分析故事主人公們的精神,他們堅韌不拔,不畏艱難,最終促成了村莊的巨大變遷,這不僅體現了改革開放政策的力量,也展現了普通人民的勇氣和智慧。
通過閱讀這樣的故事,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的實際影響,進而激發對歷史的興趣,增強愛國情感,并思考每個人在社會發展中可以扮演的角色。
(三)閱讀交流活動
基于前期的圖文閱讀和故事閱讀,教師還可以組織“活動園”小組討論活動,讓學生分享他們從圖文素材及故事中學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
1.提問。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系列引導問題,如“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迎接挑戰的?”“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一個角色,你會怎么做?”這樣的問題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和理解故事,而且能夠鼓勵他們運用批判性思維來分析道德和法治問題。
2.討論。學生可以在小組內分享他們的思考和見解,并將故事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聯系。通過這種互動和交流,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際意義,并在生活中應用這些道德與法治知識。通過這樣的故事閱讀活動,學生的道德認知得到了夯實,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情感共鳴和表達能力。
在多元化閱讀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指導學生如何有效地閱讀圖片和文字資料,還需要幫助學生挖掘教材中的隱含內容,并將其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理解顯性知識,還能通過反思和討論,深入探討道德與法治問題的深層含義,并學會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從而培養正確的道德觀和法治觀。
二、問題促思考,提高學生的道德反思能力
“讀思達”教學中的“思”,可以理解為思考、反思,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在閱讀后對生活現象進行深入思考,并以小組方式進行探討,從而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在探究“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一主題時,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引導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情感。
1.設置問題。首先,教師可以設置具體的探究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在學生了解了家鄉改革開放后的巨大變化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是什么因素推動了家鄉的迅速變化?為什么我們的家鄉能夠在短短幾十年間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2.補充材料。教師可以補充必要的背景知識,讓學生了解家鄉在改革開放前是一個交通閉塞、經濟發展緩慢的地方。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國家的政策如何促進了家鄉的發展,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國家政策與地方發展之間的關系。
3.引導深入思考。教師可以通過教材中“活動園”和“主持人”欄目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道德問題。例如,教師可以引用教材中的問題:“家鄉人民為什么要以某個特定的動物或象征作為城市的標志?”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會認識到家鄉人民的開拓精神,他們在面對困難時所表現出的堅韌和不懈努力。
4.聯系生活思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思考如何將創新、誠信、務實、團結的家鄉精神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去。
在這樣的反思和探究中,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從“富起來”到“強起來”過程中道德和法治的作用,以及個人如何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積極的角色,有效提高道德反思能力,明晰道德觀念。
三、主動性表達,提升學生的道德綜合素養
在道德與法治課的“達”環節,學生需要積極表達,實現道德知識的內化和道德素養的提升。在“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設計表達活動(如表1),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促進他們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于行動,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1.閱讀課本故事。課堂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活動園”中的故事,理解中國夢并非遙不可及,而是每個人的小夢想共同構建的大夢想。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采訪家人、老師、同學,了解他們的夢想,并在班級內分享,增進對中國夢的個人理解。
2.采訪身邊人。小華在課堂活動中讀到一個環衛工人的夢想是希望城市更加整潔。受此啟發,他決定采訪自己的爺爺,了解爺爺青年時期參與國家建設的故事。小華發現,爺爺的夢想是看到祖國更加強大,新一代能生活在更好的環境中。
3.分享故事。在班級分享會上,小華講述了爺爺的故事,使同學們深刻理解了中國夢是每個人小小夢想的匯聚,鼓勵大家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貢獻力量。
4.深入討論。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如何成為新時代的好少年”,從道德行為、個人志向、創造精神等方面進行深入討論,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
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形成實現中國夢的具體行動計劃。學生也可以在班級中交流,共同確定新時代好少年的標準,并以此為參照,評價自己和同學們的行為和態度。這樣的互動和反思,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樹立遠大理想,主動表達的過程也將促進學生的道德綜合素養得到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通過對“富起來到強起來”這一課程的探究,“讀思達”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體現。這種教學模式以其直觀、互動和反思性的特點,讓學生在閱讀中關注社會變革,在思考中深化道德理解,在表達中提升綜合素養。實踐中,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促進了他們道德觀念的形成與發展。由此可見,“讀思達”教學法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橋梁,更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工具。教師將此方法運用于道德與法治課,既展示了其教學的普適性,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