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明 趙平
摘 要:高校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沿陣地,思政課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黨的創新理論教育的主渠道。針對思政課話語體系轉化面臨的困境,高校必須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繼承性與時代性相統一、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的原則,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教材,實現教材話語向教學話語的轉變。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思政課;話語體系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正式提出和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高校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沿陣地,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有利于增強習近平文化思想對學生的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對做好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形成的理論結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歷史邏輯
在悠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包括先秦子學、兩漢經學、宋明理學等在內的燦若繁星的文化成果,綿延發展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與精神文脈。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實踐中,創造了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貫穿中華民族的過去、當下與未來,為中華文化注入符合中國實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先進思想內涵,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理論邏輯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通過對德意志意識形態、一般意識形態的批判,闡述了其自身的文化觀(意識形態觀),形成了馬克思的文化思想,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隨后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提出文化消費理論,使科學社會主義文化得以形成。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而文化自信又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指引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習近平文化思想既賡續了馬克思主義的“魂脈”,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實踐邏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不懈地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社會公眾對高品質、個性化的文化需求更加明顯。同時,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一些西方霸權主義國家憑借自身優勢,通過文化滲透的手段,極力向我國傳輸其文化價值觀念,試圖以此維護其霸權地位。因此,抵御西方文化滲透,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實踐要求,也構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實踐邏輯。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必要性
(一)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可見,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是上好思政課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課照本宣科式教學并不鮮見,“三脫離”(脫離學生、脫離現實、脫離時代)現象也時有發生,這都導致課堂趣味性和吸引力不足,嚴重影響了思政課教學效果。推進習近平文化思想等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實現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是高校創新教學方式、推動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
(二)培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思政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等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有利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青年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青年學生的行為準則,引領他們志存高遠、奮發圖強,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三)維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
思政課肩負著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創新理論的重任。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課,有利于培養青年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有利于增強青年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同感,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為維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提供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三、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建構的現實困境
(一)部分教師理論素養不高,話語解釋能力不足
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為深刻,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論性。因此,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課,需要授課教師具備較高的理論素養,將理論話語體系和教材話語體系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話語體系。但目前來看,部分教師對黨的創新理論,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缺乏深入研究,理論修養不高,理論話語解釋力不足,無法將理論話語體系和教材話語體系轉化為教學話語體系。
(二)忽視學生主體地位,話語表達“溫度”不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部分思政課教師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習慣于填鴨式的單向灌輸,教學話語只注重政治性,忽略了學理性與實踐性,與00后大學生個性鮮明的“亞文化”話語特點格格不入。由于脫離了學生的現實生活,教學話語缺乏生活氣息和人文關懷,思政課對學生的吸引力逐漸弱化。
(三)表達方式單一,話語體系創新力不足
語言植根于生活、文化、民族習俗等,豐富、恰當的話語表達對思政課話語體系的生成至關重要。全媒體時代,多元價值觀、網絡用語和新穎的表達方式不斷出現和演變。這些涌現的流行元素,正在對傳統話語體系下的思政課教學產生持續沖擊。然而,部分思政課教師沒有創新意識和危機意識,教學話語陳舊、單一,缺乏新意,無法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四、高校思政課話語體系建構原則
(一)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
思政課要“以學理講政治”,講好思政課,政治性是前提,學理性是關鍵。高校思政課教學只有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才能把握正確的方向,才能拓展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闡釋的廣度和深度,推動習近平文化思想更好地融入思政課堂,從而做好高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維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
(二)堅持繼承性與時代性相統一
語言是有生命的,語言的生命力常常體現在它的時代性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教育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完備的話語體系,彰顯了中國人的品格和智慧。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只有在繼承中國傳統教學話語體系的基礎上,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斷創新和豐富話語體系,才能最大程度地回應學生訴求,實現鑄魂育人。
(三)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高校思政課教學只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為基礎,將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融入教學內容,同時積極借鑒和吸收外來優秀經驗,才能建構起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且緊跟世界潮流的教學話語體系,才能真正增強青年學生的理論自信、文化自信。
五、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策略
(一)融入教材
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材,是強化高校文化思想宣傳工作、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教育、維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的必然選擇。鑒于成書時間較早,現行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已經無法全面準確深刻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因此,結合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邏輯、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完善教材內容可謂勢在必行。一是優化內容結構和章節安排,使其更能體現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邏輯,更加符合概念、原理之間的內在規律。二是融合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內涵,及時更新教材內容,體現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的新思想、新觀點、新判斷。三是對照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新要求,完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第十章的第二、三、四節相關內容。例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中提出“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對此著墨較少,與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新要求新指示不相適應。因此,在講授教材時可以單獨設一主題,重點闡述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的理論邏輯、現實依據和實踐要求。
(二)教材話語轉化教學話語
高校思政課教材與教學的敘事邏輯和語言風格存在差異,推動教材用語向教學用語轉化是把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的基本要求。
一是規范化表達官方語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包含了大量的官方語言,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較強,學生理解起來相對困難。例如,該教材第十章引用了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強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大國的重要性。而為了充分闡述這一重要性,思政課教師必須深入淺出地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邏輯。思政課教師只有深入研讀原著經典,才能全面、準確、規范地詮釋其蘊含的深刻道理,學生也才能學得深、悟得透。
二是講清教材話語的學理性。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為例,為了讓學生吃透該知識點,進而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教師需要講清楚其中蘊含的學理,讓學生深刻理解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的理論邏輯、現實依據和實踐要求。
三是注重教材話語的邏輯性。要實現從教材話語向教學話語進行轉化,必須注重教材話語的邏輯性,弄清教材話語的內在關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這一知識點為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體現繼承性、民族性,但民族性并不是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對人類創造的有益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應該吸收借鑒。這闡明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須堅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統一的邏輯關系。因此,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講清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而借鑒吸收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則有利于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三)教學話語體系創新策略
一是思政課教師應當積極通過“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中國理論網等官方渠道,加強對黨的創新理論學習,提高政治理論素養,增強教學話語解釋能力。例如,“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開設了“每日文化思想金句”板塊,主要呈現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思政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該板塊,并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第十章“建設文化強國”的內容,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邏輯、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二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強化學生意識和問題意識。思政課教師應當通過創新教學模式,把握新時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變“單向灌輸”為“雙向互動”,實現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的多維供給,確保教學內容與學生關切精準對接。三是與時俱進,不斷吸納新的教學話語。思政課教師應當緊跟時代潮流,深刻把握信息化、智能化時代教學話語發展規律,不斷吸納新的話語元素,提升教學話語的生活氣息,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吸引力。
總之,思政課堂是高校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和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平臺。面對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體系建構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困境,思政課教師應當在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繼承性與時代性相統一、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等原則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教材策略、教材話語轉化教學話語策略、教學話語體系創新策略,以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匡翠芳.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創新的現狀調查與思考[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
[3]黃慧微,朱晨靜.高校思政課生活化話語體系的構建:基于福柯規訓理論視角[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
[4]金夢蘭.論思政課話語的政治性、學理性和藝術性[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11).
[5]周薦.時代性是語言的生命力所在[N].光明日報,2023-03-26.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張會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講道理的敘事邏輯與語言轉換[J].思想教育研究,2023(5).
責編:文 墨
基金項目:2022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專項課題(編號:2022ZSZ111)
作者簡介:白金明(1971— ),男,鄭州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趙平(1992— ),男,鄭州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政治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