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德
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的創新和發展,以新質勞動者、新質勞動資料、新質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從新質生產力的要素看,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包括:
1.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者新質勞動技能革新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培養、打造新質勞動者隊伍,包括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和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新質勞動者需要新質勞動技能,需要勞動者的勞動技能革新,這種革新不是指技能化或去技能化,而在于勞動者必須具備與生產力革命相適應的勞動技能。
2.新質生產力的勞動對象變革
生產力進入新質生產力的首要特征是勞動對象的質變。自然經濟時代,勞動對象以土地、林、礦產等天然存在的物質為主,作為人類勞動的一般對象而存在;工業經濟時代,勞動對象發展為凝結了人類一般勞動的產品,信息技術時代,計算機對知識、技術等難以實體化生產要素進行了信息化處理,編碼后儲存在特定介質中,成為可被改造的勞動對象;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應用和普及,數據這種原材料成為的新質勞動對象。
3.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資料質變
新質勞動資料與產業體系變革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構成。新質生產力的第二重要特征是勞動資料的質變。自然經濟時代,對生產力起決定作用的是農業生產工具,工業經濟時代是機器裝備等固定資產,信息時代成為集成電路、處理器、軟件系統等控制單元。新質生產力的最重要構成要素是新質勞動資料,新質生產資料是由顛覆性技術及前沿技術等新一輪產業革命催生的。從技術形態看,新質勞動資料使“算力”成為數字經濟時代起主導地位的生產力,嵌入式傳感器、高性能服務器、圖形處理單元(GPU)、張量處理單元(TPU)、5G通訊基站、云服務器和高性能存儲設備為代表的新質勞動資料深刻改造了傳統工具機、傳動機和控制系統。
4.新質生產力的要素流動配置、分配機制及新型市場建設
要塑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系,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消除痛點難點重點環節。讓先進優質生產要泰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健全、優化新質生產力的要參與收入分配機制,完善措施,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數據和資本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力資本導向,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創造機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