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航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07-0081-06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摘?? 要】貴州后山苗族舞蹈藝術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深植于當地民眾的生活中,而且成為區域旅游發展的獨特資源。該舞蹈形式不僅是表演藝術,更是苗族社會文化身份和傳統知識的傳遞載體。其動作設計、服飾色彩,以及伴奏樂器均根植于苗族的生產生活實踐和自然崇拜,其中不乏對山林、水流等自然元素的模仿與贊美。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深度分析貴州后山苗族舞蹈的藝術特征,以及如何在旅游開發中有效保護和傳承苗族舞蹈,從而共同構成動人的視覺與聽覺盛宴,吸引無數旅游者的目光。在旅游推廣中,后山苗族舞蹈不僅是展示文化的平臺,更是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梁。通過對舞蹈表演的精心策劃與展示,受眾得以深入體驗苗族的歷史文化,從而加深旅游者對苗族文化的認識與尊重。
【關鍵詞】旅游? 貴州? 后山苗族舞蹈? 藝術特征? 傳承
舞蹈作為動態的文化表達方式,具備獨特的表現力和傳遞情感的能力,該藝術形式通過身體語言展示了苗族對自然的敬仰,以及對生活的理解。貴州后山苗族舞蹈藝術作為地區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已成為旅游推廣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后山苗族舞蹈的動作、服飾、伴奏樂器等元素深受自然環境和歷史背景影響,此類元素的綜合運用在舞蹈中呈現出獨有的美學特色,反映了苗族對于自然的崇拜和生活的認知。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后山苗族舞蹈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游客關注,成為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資源。通過對后山苗族舞蹈的系統梳理和研究,可深入理解其藝術特征,如:舞蹈動作的來源、服飾的象征意義,以及伴奏樂器的文化寓意,這些均為苗族舞蹈獨有的文化標識。藝術的傳承需要依托于有效的文化教育和傳播機制,以確保其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對于旅游業而言,整合和展示后山苗族舞蹈藝術,不僅能夠增強文化旅游的吸引力,而且能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通過研究舞蹈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可為貴州旅游業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同時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和實踐路徑。
一、貴州后山苗族舞蹈概述
在貴州省仁懷市后山苗族布依族,苗族是主體少數民族群體之一。其文化和生活方式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意義,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其中,后山苗族的“爬花桿”舞蹈也被稱為“踩月亮”,是極具象征意義和觀賞價值的民俗活動,其不僅展現了苗族人民的藝術才能,而且反映其對自然和神靈的崇拜。“爬花桿”舞蹈融合舞蹈、音樂和雜技元素,從而形成多維的表演藝術,該藝術形式起源于古老的苗族傳說和生產生活實踐,被認為與祈求愛情、生育和豐收等生活愿景密切相關。舞蹈中,表演者通常會攀爬裝飾華麗的竹竿,象征著向天空、向神靈接近,以展示敏捷和勇氣。該儀式在苗族社區中具有重要的社會和文化意義,是族群身份的體現,也是傳承與創新的橋梁。
每年的春節正月初一至初七,以及農歷十月十五,后山苗族均會舉辦盛大的慶典活動。在這段時間,無論是當地居民還是外來游客,均會聚集于村莊的廣場或者特定的節日場地,共同慶祝該傳統節日。節慶不僅包括“爬花桿”舞蹈,還有其他形式的表演,如:苗族的傳統歌舞、地方戲劇,以及各種民間游戲和競技,每一個活動都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風貌。節慶活動不僅增強了社區成員之間的聯系,而且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體驗。苗族的“踩月亮”舞蹈因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藝術表現已被列入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推動地方旅游發展的重要項目。游客不僅能觀賞到精彩的舞蹈表演,還能深入了解當地苗族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傳統。此類文化交流和旅游融合對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舞蹈表演中,舞者以其靈活的身體動作和富有表現力的舞姿充分展示出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其經常利用手臂、手腕、頭部和腳部的協調動作,完成一系列復雜而優美的舞蹈動作。此類動作不僅需要極高的身體素質和技巧,還需要舞者深刻理解其文化意義和表演的情感表達,使得每一次表演都是對苗族文化深厚傳統的傳承和贊頌。隨著時間的推移,后山苗族的“爬花桿”舞蹈不斷演化和發展,新一代表演者在保持傳統的同時,還嘗試將現代元素融入表演中,使得古老的藝術形式更加豐富多彩,更能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綜上所述,“爬花桿”或“踩月亮”舞蹈是后山苗族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其不僅展現了苗族人民對美的追求,以及對生活的熱愛,還是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老一代與新一代的橋梁。通過這一形式的藝術表演,后山苗族不僅可以保存自己的文化遺產,還有利于傳播展示其文化精神和藝術追求。
二、基于旅游視角的貴州后山苗族舞蹈藝術特征
后山苗族舞蹈不僅是視覺與聽覺的盛宴,更深刻地傳遞苗族社會的歷史、哲學和審美價值。通過每一個精心設計的動作和節奏,這種舞蹈展現出苗族對于自然和社會的深厚感情與尊重。在舞蹈律動上,后山苗族舞蹈展示極富表現力的動作語言。每一步跳躍或下蹲、每一次旋轉或快速移動,均能夠精確地與鼓點同步,從而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律動的構建不僅讓人感受到舞蹈的節奏美,而且反映了苗族對生活節奏的獨到理解,以及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舞蹈中的動作,如:手臂的揮動、腿部的蹬踏等均能夠充分展現力與美的結合,傳遞苗族文化中對平衡與和諧的追求。
在舞蹈姿態方面,后山苗族舞蹈注重展示舞者與空間的互動。動作的展開不僅限于舞者的身體,更擴散至整個表演空間,使觀眾能夠感受到每一個動作的力度和范圍。通過空間利用方式,使得舞蹈本身呈現出開放且包容的特質,象征著苗族社會的廣闊視野,以及對自然的尊重。特別是在群舞表演中,舞者通過協調一致的隊形變換和位置移動充分展現了集體合作與和諧共處的社會理念。
音樂和節奏是后山苗族舞蹈的靈魂。伴隨舞蹈的不僅是傳統的蘆笙和銅鼓,還有其他如馬鑼、木鼓等很多樂器,樂器的運用為舞蹈提供復雜而多變的音樂背景。樂器的聲音,由低沉的鼓聲到高昂的笙音,構成多層次的音樂體系,與舞蹈動作相輔相成。每當舞蹈達到高潮部分,鼓點會更加密集激烈,使得舞蹈的表現力達到頂點,同時也反映了苗族文化對于節奏和時間的精細把控。
在舞蹈服飾的設計上,后山苗族舞蹈同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服飾不僅色彩鮮艷,圖案復雜,而且每一件衣物均為手工制作的藝術品,從頭飾到鞋履無不展示苗族精湛的手工藝技術。刺繡、編織、染色等手工藝技術的使用,使得舞蹈服飾本身成為視覺藝術的外化展現。服飾上常見的圖案,如:鳳凰、龍、各種植物和天象圖騰,不僅美觀,更具有深厚的文化象征意義,其代表苗族對自然界和精神世界的崇敬與敬畏。通過藝術特征的綜合體現,后山苗族舞蹈不僅是娛樂和表演的藝術形式,更是苗族文化身份和精神追求的重要表達。通過每一個細節的精心設計與展現,向世界傳遞苗族對于自然的敬畏、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此類深刻的文化內涵和藝術表達使得后山苗族舞蹈成為貴州乃至全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受到越來越多國內外觀眾的關注和贊譽。
三、基于旅游視角的貴州后山苗族舞蹈傳承現狀
后山苗族舞蹈作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特征獨特,傳統價值深厚。但其在現代社會又面臨著多方面的壓力和沖擊。
首先,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進加速外來文化的滲透,不僅影響傳統文化發展,而且削弱了年輕一代對本土文化認同感,以及對傳統技藝學習的興趣。文化的沖擊導致后山苗族舞蹈的傳統表現形式和內涵被逐漸邊緣化,迫切需通過新的途徑來激發當地社區和年輕人的參與熱情。
其次,后山苗族舞蹈在演出和展示方面面臨著形式單一和場地限制的問題。多數表演依賴于傳統節日和村莊集會,缺乏持續性的演出機會和專業的展演場地,這嚴重限制舞蹈的傳播范圍和觀眾群體的擴展。此外,在旅游推廣方面,表演形式的局限性影響舞蹈作為文化旅游產品的市場潛力。由于演出形式和場地局限,后山苗族舞蹈難以在更廣泛的平臺上展現其藝術魅力,對文化傳承和旅游發展均造成了不利影響。
再次,后山苗族舞蹈在文化藝術傳播上面臨著專業媒體關注不足和專業人士參與度低的問題。舞蹈藝術多在地方性的節日或小范圍的社區活動中展現,難以獲得更廣泛的國內外認知。專業媒體的忽視不僅減少舞蹈推廣渠道,也限制其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的深入人心。缺乏有效的傳播和推廣機制使得文化遺產難以在更大范圍內產生影響力,同時也影響到文化旅游的綜合效益。
最后,后山苗族地區的地理位置偏遠且交通不便,給當地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帶來明顯障礙。由于地理和經濟條件的限制,直接影響舞蹈傳承活動的組織和實施,特別是在吸引外來投資和旅游資源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地理隔離增加文化交流的成本,限制文化活動的規模,也阻礙后山苗族舞蹈傳統通過經濟手段獲得有效支持的可能性,不僅限制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潛力,也使得舞蹈傳統更難通過經濟發展獲得自我增值和持續傳承的機會。
四、基于旅游視角的貴州后山苗族舞蹈傳承與發展路徑
(一)與當地高校合作,建立后山苗族文化專項科研項目
貴州以其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后山苗族舞蹈作為貴州民族文化的瑰寶之一,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當地旅游開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過與當地高校建立后山苗族文化專項科研項目,可以深入挖掘該舞蹈形式的藝術特征,探索其傳承與發展的有效路徑。旅游業的繁榮為貴州后山苗族舞蹈的傳承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隨著游客數量的不斷增加,對貴州民族文化的興趣和需求也日益旺盛。后山苗族舞蹈作為貴州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旅游產業的推廣和傳播,可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賞和體驗,從而擴大其社會影響力和提高知名度。同時,旅游業的發展也為苗族舞蹈的傳承提供了更多的經濟支持,有助于改善舞蹈傳承人的生活條件,激發其傳承和發展苗族舞蹈的熱情。
當地高校作為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在苗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具體而言,高校擁有雄厚的學術資源和研究力量,可為苗族舞蹈的傳承提供科學、系統的理論指導。通過組織專家學者對苗族舞蹈的歷史淵源、表演形式、文化內涵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可揭示其獨特的藝術特征,為舞蹈的傳承提供更為精準的理論依據。同時,高校還可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對苗族舞蹈進行數字化保護和傳承,通過錄制影像資料、建立數據庫等方式,將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永久保存下來,以供后人學習和研究。在創新發展方面,高校同樣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引入現代舞蹈元素和創作理念,對苗族舞蹈進行改編和創新,可使其更加符合現代審美需求,從而煥發新的活力。高校還可組織師生參與苗族舞蹈的創作和表演活動,推動其與現代藝術形式的融合,從而擴大其影響力。此外,高校還是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基地。通過開設相關課程、舉辦培訓班等方式,高校可為苗族舞蹈的傳承培養一批具備專業素養和文化素養的人才。人才不僅可以繼承和發展苗族舞蹈的傳統技藝,還可將其推廣到更廣泛的領域,為苗族舞蹈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在合作過程中,應注重將旅游開發與苗族舞蹈傳承相結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通過深入挖掘苗族舞蹈的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可開發出具有鮮明苗族特色的旅游產品和項目,將這一獨特的舞蹈形式融入旅游活動中。游客在欣賞貴州秀美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能親身感受苗族舞蹈所展現出的韻律之美和文化底蘊,從而全面領略貴州的多元文化魅力。具體來說,政府可設計一系列以苗族舞蹈為主題的旅游線路和體驗項目。例如,在旅游景點設置苗族舞蹈表演場所,邀請當地的苗族舞蹈傳承人進行現場表演,使游客近距離感受舞蹈魅力和內涵。同時,還可以開設苗族舞蹈文化體驗館,通過圖片、影像資料、實物展示等多種方式,向游客介紹苗族舞蹈的歷史淵源、表演形式和文化意義。游客不僅能觀看表演,還可親自參與舞蹈學習和實踐,深入體驗苗族舞蹈的獨特韻味。此外,還可通過與旅游部門、旅行社等機構進行合作,將苗族舞蹈融入旅游宣傳和推廣中。通過制作精美的旅游宣傳冊、拍攝富有感染力的宣傳視頻等方式,向游客展示苗族舞蹈的魅力和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賞和體驗。同時,還可與旅游部門共同舉辦苗族舞蹈文化旅游節等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從而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和品質,進而吸引更多游客的關注和參與。除了在國內推廣苗族舞蹈旅游外,還應當注重苗族舞蹈的國際化傳播。高校作為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可以與旅游部門共同舉辦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參加國際舞蹈節等,將后山苗族舞蹈推向國際舞臺。
(二)與媒體合作開發網絡宣傳模式
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強大的滲透力,通過與媒體合作開發網絡宣傳模式,貴州后山苗族舞蹈的藝術特征得以更廣泛地被外界所知曉,從而進一步加快其傳承進程。苗族舞蹈作為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表現形式,通過與媒體的合作,可有效擴大其影響力,從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深入了解這一傳統藝術。貴州地區以其獨特的地理和文化背景,成為旅游熱點,其中后山苗族舞蹈作為地區文化的代表,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通過抖音、小紅書、快手、嗶哩嗶哩等視頻分享平臺、社交媒體,以及各類旅游推廣網站,能夠將后山苗族舞蹈的精彩瞬間傳播至全世界,不僅是展示舞蹈動作美感,更是其文化內涵的傳遞。
建立專門的在線視頻庫和文化展示平臺是關鍵。通過利用高清攝影和錄像技術,可捕捉舞蹈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如:服飾上精美的織錦、舞者動作的每一個弧度。對細節的精準記錄和展示,不僅能夠保存舞蹈的藝術特性和表演的真實性,還能通過視覺沖擊力增強觀眾的體驗感。這一形式的媒體合作有助于傳遞文化的深層意義,使觀眾即便在屏幕前也能感受到舞蹈的美感。同時,與旅游網站和旅游博客合作,通過編寫有關后山苗族舞蹈文化的特色內容和制作專題旅游節目,可以進一步激發公眾對該文化的興趣。此類合作不僅可提供給觀眾關于舞蹈的深入文章和視頻內容,還可介紹苗族文化的歷史背景和舞蹈的社會意義,從而讓公眾對苗族舞蹈有更全面的了解。為增強公眾的參與度和互動性,可通過網絡宣傳策略,如:社交媒體互動、在線問答和虛擬舞蹈教學等,使觀眾不僅是文化的接受者,還能成為參與者。例如,通過社交媒體發起的舞蹈挑戰或互動投票,觀眾可表達對不同舞蹈表演的喜好,甚至上傳自己模仿的舞蹈視頻。這種參與方式能夠極大地提高觀眾的興趣,同時為舞蹈文化的傳播帶來新的可能性。此外,還可以通過舉辦在線和現場的文化節或舞蹈展演,將觀眾從線上引導到線下,使其有機會親身體驗苗族的舞蹈和文化。這一活動不僅增強了文化的互動性和體驗感,還有助于促進地方旅游業的發展。
合作開發的網絡宣傳模式也需要注重內容的多樣性和教育意義,不僅是簡單的舞蹈展示,更應包括對舞蹈背后文化故事的講述,如:舞蹈的歷史起源、與苗族生產生活的聯系,以及舞蹈在苗族社區中的社會功能等,均為吸引學術研究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元素。通過專題講座、在線研討會和文化交流活動,可進一步深化觀眾對苗族舞蹈藝術的理解,增強文化傳承的深度和廣度。網絡宣傳在提升后山苗族舞蹈藝術可見度的同時,還能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對話,使更多的人通過互聯網了解并欣賞這一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
(三)培養優秀舞蹈人才,加強舞蹈文化的傳承和教育
作為深植于貴州多元文化土壤的傳統藝術形式,后山苗族舞蹈不僅是舞蹈動作的展示,更是當地苗族精神和哲學思想的體現。為了確保該獨特舞蹈藝術能夠有效傳承,需要系統的策略來培養能夠承載和傳播文化遺產的人才。建立專門的苗族舞蹈培訓機構是培養舞蹈人才的基礎。機構應當具備完善的教學設施和專業的教學團隊,為學習者提供系統的舞蹈技巧培訓。與此同時,機構還應注重苗族文化的教育,通過講述苗族的歷史、傳統和習俗,使學習者能夠深入理解苗族舞蹈的文化內涵,從而在表演中更好地傳達舞蹈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為使苗族舞蹈培訓機構更好地服務于旅游業,可與旅游企業進行合作,共同設計針對游客的舞蹈課程。此類課程可以包括苗族舞蹈的基本動作教學、舞蹈背后的文化故事講解,以及舞蹈表演的實踐機會等。通過課程設計,不僅能夠向游客展示苗族舞蹈的藝術魅力,而且能夠增強游客對苗族文化的興趣和了解,從而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開發與苗族舞蹈相關的教育課程和資料是提高公眾認知和理解的關鍵。通過與高等院校合作,開設苗族舞蹈專業課程,從而培養更多具備專業素養的舞蹈人才。同時,還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在線教育平臺,制作和發布苗族舞蹈的教學視頻、教材等資料,使更多的人能夠通過網絡學習苗族舞蹈。教育課程和資料開發不僅能夠擴大苗族舞蹈的受眾范圍,還能夠激發更多年輕人對苗族舞蹈的興趣和熱愛,為舞蹈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為促進苗族舞蹈藝術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需要開發一系列以苗族舞蹈為主題的旅游產品。此類產品包括苗族舞蹈表演、舞蹈文化體驗活動、舞蹈藝術工作坊等。通過將產品與旅游線路相結合,可以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和深入的旅游體驗。同時,旅游產品也能夠為當地的舞蹈藝術家提供更多的表演機會并增加經濟收入,從而激勵其更加積極地投身于舞蹈藝術的傳承和創新工作。
建立苗族舞蹈資料檔案館也是一項重要工作。通過收集和保存苗族舞蹈的歷史資料、服飾、音樂和表演視頻等,可為苗族舞蹈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資料不僅可作為教學和研究的重要參考,還可作為展示苗族舞蹈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數字化技術和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可將資料以更加生動和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公眾,使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和欣賞苗族舞蹈的藝術魅力。同時,還應加大苗族舞蹈藝術家的培養和扶持力度。通過設立專項基金、舉辦藝術比賽和展覽等方式,為優秀的苗族舞蹈藝術家提供更多展示和發展機會。此外,通過鼓勵和支持他們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將苗族舞蹈推向更廣闊的舞臺,增強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提高知名度。
五、結語
綜上所述,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不僅為貴州的文化傳播提供了廣闊平臺,也為后山苗族舞蹈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旅游活動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使得更多游客有機會親身感受苗族舞蹈的獨特魅力,從而加深對苗族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旅游業的繁榮為苗族舞蹈的傳承提供機遇和平臺,而苗族舞蹈的獨特魅力也為旅游業的發展增添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未來,旅游與貴州后山苗族舞蹈藝術特征及傳承之間的融合發展將更加緊密,不僅有助于提升當地旅游的文化品質與吸引力,而且將為苗族舞蹈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譚璽,王紫怡,王繼子.旅游視域下后山苗族舞蹈藝術特征與傳承研究[J].藝術科技,2023(23):45-47.
[2]高玉娟.淺析貴州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審美藝術[J].藝術科技,2019(08):126.
[3]鄭榮榮.貴州苗族舞蹈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研究[J].藝術評鑒,2018(15):94-95.
[4]韋嘉.分析貴州苗族舞蹈與儀式[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15):41-42.
[5]姜文.苗族銅鼓舞舞蹈元素特征和保護措施[J].藝術評鑒,2023(02):76-80.
[6]王潔.桂西北苗族民間舞蹈藝術特征差異性研究[J].戲劇之家,2022(01):134-135.
[7]盧娟.湘西苗族鼓舞的舞蹈風格探析[J].藝術評鑒,2020(14):26-28+32.
[8]肖簫.黔東南苗族婚嫁歌藝術特征分析[J].當代音樂,2022(05):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