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榮花 高艷 吳翠翠

摘要: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是實現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以濟南市為例,從綜合視角分析了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驅動因素、障礙及與其他地區的比較。研究發現,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受到政府政策、資金支持和人才等因素的影響,同時也面臨著技術壁壘、市場需求和管理體制等多重因素的挑戰。通過與其他地區的比較,揭示了濟南市在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方面的不足,并提出優化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建議。希望研究能為濟南市及其他類似地區促進綠色能源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濟南市;綜合視角
0引言
隨著全球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成為各國政府和企業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綠色能源技術是指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為主要能源來源,通過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實現能源的高效獲取、轉換、存儲、輸送和使用,是實現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綠色能源技術創新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利器,能夠降低能源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提高能源的經濟和社會效益[1]。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潔能源市場,通過積極推動在光伏、風電等重點領域與其他國家的合作,極大降低了全球的清潔能源成本,為全球綠色低碳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濟南市是山東省的省會城市,擁有豐富的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資源,具備開發利用清潔能源的條件和優勢,但濟南市也是重要的工業城市,其能源消費總量和碳排放量較高,面臨著能源結構調整和綠色低碳轉型的壓力和挑戰。因此,本研究從綜合視角出發,通過分析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驅動因素和障礙,并與其他地區進行比較,為促進濟南市及其他類似地區的綠色能源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1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驅動因素分析
綠色能源技術創新對濟南市的綠色低碳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在推動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過程中,驅動因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政策環境、資金支持和人才儲備3個方面展開具體的分析。
1.1政策環境的推動作用
政策環境是指政府通過制定和實施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指導意見等,為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提供制度保障。政策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動力和效果,是影響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重要因素[2]。濟南市政府通過出臺一系列政策,如《關于促進濟南綠色建設國際產業園發展十條政策》和《濟南市“十四五”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規劃》等,加大了對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財政支持力度,降低了綠色能源項目的研發成本和風險,極大地激勵了企業、科研院所等機構致力于綠色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此外,濟南市政府還積極助力綠色能源技術創新平臺的建設,促進綠色能源技術的轉化和應用,提升綠色能源技術的競爭力,為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1.2資金支持的助力作用
資金支持在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資金支持是指通過各種金融工具為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研發、應用和推廣提供資金保障。濟南市政府在推進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過程中除直接的資金資助外,還通過建立綠色投資基金和鼓勵私人投資等方式,幫助企業、科研院所等機構克服研發初期的資金短缺障礙,為綠色能源技術的研發提供資金支持。據統計,2019—2021年,濟南市的綠色投資基金規模從10億元增長到30億元,私人投資額從5億元增長到15億元,綠色能源技術的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從0.5%提高到1.2%,綠色能源技術的市場占有率從10%提高到25%。這些數據均表明,資金支持有力促進了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
1.3人才儲備的促進作用
人才在助推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濟南市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加強了對綠色能源領域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為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儲備。據統計,截至2021年底,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方面的人才接近2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占比達10%以上,涵蓋了太陽能、氫能等多個綠色能源技術領域。與此同時,濟南市還積極探索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建立了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人才庫,實施人才培養計劃,從而為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儲備。
2制約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因素分析
在推進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過程中,盡管存在多種積極驅動因素,但也面臨著一些制約和障礙。
2.1技術壁壘的制約作用
技術壁壘是制約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關鍵因素之一。在能源存儲、轉換效率和材料科學等關鍵領域,綠色能源技術研發仍面臨重大的技術挑戰[3]。這些技術壁壘不僅限制了綠色能源技術的效能,也增加了研發成本。在濟南市,盡管政府、企業和科研院所等機構投入了大量資源,但在某些高技術領域仍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具體來講,濟南市在能源存儲技術和能源轉換效率技術方面還未打破技術壁壘。
2.1.1能源存儲技術方面
能源存儲技術是構成綠色能源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平衡能源供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降低能源消耗和能源排放。然而,目前能源存儲技術仍存在容量不足、成本偏高、壽命較短、安全性偏低等問題。問題的存在限制了綠色能源技術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濟南市在能源存儲技術方面的研發投入和成果轉化率仍遠低于國際水平,尤其是在鋰電池和超級電容器等領域,與國外先進技術存在一定的差距。
2.1.2能源轉換效率技術方面
能源轉換效率技術是指將一種形式的能源轉換為另一種形式能源的技術,如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能源轉換效率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綠色能源技術的經濟性和環境性。然而,目前能源轉換效率技術仍存在損耗大、效率低、穩定性差等問題,這就使得綠色能源技術很難在大范圍內普及。濟南市在能源轉換效率技術方面的研發和應用水平仍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尤其是在太陽能和光伏等領域,與國外先進技術存在較大差距。
2.2市場需求的制約作用
2.2.1市場需求的不足
由于消費者對新能源技術的認知和接受程度有限,導致綠色能源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偏低,市場規模和增長速度也不理想。根據《濟南市綠色低碳發展年度報告(2022)》,濟南市綠色能源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僅為8.5%,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市場需求的不足嚴重削弱了企業進行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動力,降低了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投入和產出比。
2.2.2市場需求的不穩定
市場對新能源技術的不確定性預期,使得綠色能源產品的市場需求波動較大,加劇了市場風險,增加了不可預測性,降低了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效率和效果。根據《濟南市綠色低碳發展年度報告(2022)》,濟南市綠色能源產品的市場需求受政策、價格、環境、技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呈現出明顯的行業性、季節性和區域性特點。
3管理體制的制約作用
管理體制是指政府在綠色能源技術創新領域的規劃、組織、協調、監督和激勵等方面的制度安排。管理體制對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制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政策制定的短期性和不穩定性
政府往往會根據經濟形勢、社會需求等因素制定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相關政策,這就導致政策的目標、內容和時效等經常變動,給企業和科研院所等機構帶來不確定性和風險,從而影響其投入和產出。如,濟南市在2022—2023年陸續出臺了《濟南市“十四五”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規劃》《濟南市新能源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等多項政策文件,涉及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目標、任務、措施等方面,但在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協調、不連貫的問題,如政策目標的調整、政策內容的修改等。問題的存在導致企業和科研院所等機構在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和產出具有不可預測性,嚴重影響了技術創新的效率和效果。
3.2政策執行的不一致性和低效性
政府在執行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相關的政策時,往往存在部門之間協調不暢、信息不對稱、資源分配不合理等問題,導致政策的執行力度較弱和執行效果欠佳,給企業和科研院所等機構造成了困擾。如,濟南市在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方面,涉及市發改委、科技局、能源局等多個部門的職責和權限,但這些部門之間的協調和溝通機制不健全,致使政策在執行過程中產生沖突。如政策的解讀和執行標準不一致、政策的銜接和配套不完善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企業和科研機構在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的不及時和不充分,削弱了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活力。
4跨區域比較分析
跨區域比較分析是評估和提升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重要方法,通過與其他城市在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方面的對比分析,可揭示不同地區在推進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方面面臨的挑戰,并借鑒成功經驗。故而,本文選擇推廣綠色能源技術方面取得顯著成就的北京市和上海市作為參照對象,從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研發投入和創新產出兩個維度將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的創新水平與北京市和上海市進行比較。其中創新產出分別使用代表創新產出數量和創新產出質量的專利申請量和專利授權量來測度,詳見表1。
由表1可知,2016—2022年濟南市、北京市和上海市在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發投入和創新產出(專利申請量和專利授權量)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說明3個城市均十分重視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但從絕對數和增長速度兩個維度看,濟南市在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發投入、專利申請數量和專利授權數量均低于北京市和上海市,說明濟南市的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水平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首先,從研發投入方面看。2020年,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研發投入金額為116.4億元,僅為北京市的28.3%和上海市的40.1%;2022年,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研發投入金額為142.6億元,僅為北京市的29.4%和上海市的43.6%。2016—2022年,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研發投入的年均增長率為21.5%,低于北京市的23.9%和上海市的22.4%,說明濟南市在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需加大研發資金的投入,提高對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
其次,從代表創新產出的專利申請數量和專利授權數量方面看。2020年,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專利申請數量為2 235件,僅為北京市的12.7%和上海市的15.6%;2022年,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專利申請數量為2 688件,僅為北京市的13.0%和上海市的16.2%。2020年,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專利授權數量為1 432件,僅為北京市的12.7%和上海市的14.5%;2022年,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專利授權量為1 710件,僅為北京市的13.0%和上海市的14.6%。2016—2022年,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9.6%和19.7%,低于北京市的21.4%和21.5%、上海市的20.8%和20.9%。說明濟南市在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方面的創新數量和創新質量不高,需加強綠色能源技術的研發和轉化,提高綠色能源技術的創新數量和創新質量,增加綠色能源技術的市場競爭力。
綜上,與北京市和上海市相比,濟南市在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需借鑒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成功經驗,加大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和技術研發與轉化等方面的力度,提升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能力,為濟南市的綠色低碳發展做出貢獻。
5促進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建議
首先,濟南市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和激勵,制定和完善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相關法規和政策,為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提供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同時,政府要增加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等機構參與綠色能源技術創新。
其次,政府通過強化對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宣傳來提高社會對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認知和理解,增加社會對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信任和支持。同時,政府要加強對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教育培訓,為企業和科研院所等機構培養一批專業的創新技術人才和領軍人物。
最后,企業和科研院所等機構要加強對綠色能源技術的市場推廣,以提高綠色能源技術的市場占有率。同時,培育和擴大綠色能源技術的消費群體,以增加綠色能源技術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另外,企業和科研院所等機構還要建立和完善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風險評估和保障機制,以降低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成本和風險。
6結語
以濟南市為例,從綜合視角分析了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驅動因素、障礙,并與其他地區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因受濟南市政府政策的積極推動、資金支持的有效保障和專業人才隊伍等因素的助力作用,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也面臨著技術壁壘、市場需求不足和管理體制的不完善等方面的挑戰。通過與推廣綠色能源技術方面取得顯著成就的北京市和上海市對比分析,提出了促進濟南市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建議,為中國地方層面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提供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1]任陽軍,田澤,劉超,等.數字化轉型與能源企業綠色創新:生產過程與商業模式的異質性研究[J].?企業經濟,2023(12):96-106.
[2]譚云霞,李雪松,余敬.可再生能源多系統耦合協調及驅動因素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23(9):30-40,50.
[3]許勤華,張艷偉.綠色能源的技術突破和未來能源產業前瞻[J].?人民論壇, 2023(16): 45-49.
收稿日期:2023-12-11
作者簡介:
季榮花,女,1982年生,博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企業創新。
高艷(通信作者),女,1985年生,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綠色創新。
吳翠翠,女,1985年生,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公司治理。
*基金項目:濟南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基于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的濟南市可持續發展效益評估與戰略規劃研究”(JNSK23C113);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規劃研究項目“山東制造業領軍企業數字化轉型對同行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助推與牽引研究”(23CSDJ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