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瓊 劉勇凱 汪光寶
摘 要:高中生正處于青春中期,學業壓力和人際關系處理不當會對他們的生理、心理和行為造成很大困擾。而現如今出現的較為普遍的“厭學”“拒學”現象成為了家校共育策略實施中的焦點和難點。作為青春期孩子的直接教育者,父母和老師自身的人格健康水平與人格成熟程度對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尤其是有助于幫助“拒學”孩子走出困境,使其繼續完成生涯規劃。家長和老師應多方面了解“拒學”孩子情況,分析問題背后的成因,針對問題積極采取措施,如發揮同伴的作用、家校共育協作、積極引導孩子等,使孩子打開心扉,走出困境,合理進行生涯規劃。
關鍵詞:高中生;“拒學”;家校配合;生涯規劃;心理撫養
【中圖分類號】G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6-0042-04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的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研究《課題名稱: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的中學生家校共育策略研究》(項目編號:GS[2022]GHB0182)。
生涯規劃需要個體對自我和職業有清晰的認知。處于青春中期的高中生在這個時期需要完成的一項重要的心理發展任務,就是自我同一性,即我是誰?我將來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的優勢與可能的限制是什么?這些需要高中生對自己的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有清楚的認識。除了需要了解大學、專業及其對學生的要求,還要了解大學和專業為學生提供了怎樣的成長機會。對自己感興趣的職業進行了解,確定職業發展方向屬于生涯探索,根據自身條件、社會趨勢和職業特點確定目標、選擇職業屬于生涯抉擇。通過探索和抉擇對教育價值以及對教育和職業關系的新認識,可以反觀高中階段的學習意義。
對于正常在校上學的孩子來說,在老師的幫助和豐富資源的支持下,學生更容易完成并實現生涯規劃。而對于拒學的孩子來說,學生角色的失敗已經給他們造成了很深的心理創傷,面對這種情況,幫助他們重拾信心,完成自我重建,進行生涯規劃,就更顯得尤為關鍵。拒學的學生面臨不確定性和迷茫感,進行高中生涯規劃可以幫助他們明確自己的興趣、目標和價值觀,對未來的學習和職業道路做出明智的選擇,從而確定未來方向。
拒學只是暫停了學校文化課的學習,規劃可以幫助學生找到適合他們的替代學習途徑,以繼續積累知識和經驗。拒學狀態下的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技能,規劃可以幫助他們明確個人發展目標,并采取相應的行動來實現目標。作為一名高三班主任,在作者所帶的班級里就有這樣一位拒學的孩子,下面通過該具體案例談談如何幫助厭學、拒學的學生走出困境,繼續進行生涯規劃。
A男生,18歲,高三學生。2022年8月,高三剛開學不久的某天下午,沒有到校上課,也沒有請假。作者向家長了解情況,家長說孩子中午回來只說了一句“我不去學校了,不想再上學了”,然后把自己封閉在房間里,什么都不說。家長很慌亂,不知所措。于是作者向A的同桌和好友了解情況,得知A那天在語文早讀的背誦默寫中錯誤較多,老師讓他和其他幾名同學一起去辦公室,老師對每位學生的錯誤提出了具體的整改要求和指導意見,回到班里他就跟同桌說不上學了,并且在中午放學后收拾好了書包,準備下午不來上課。了解到這種原因后,作者緊張的同時也很疑惑,覺得學生在學習中出現了問題,老師要求糾錯,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其他孩子沒什么過激反應,這孩子到底怎么了?高三的學生在這么關鍵的時候不來上學,對他今后的學業和就業將會產生極大的影響,作為班主任,有責任和義務幫助他。這需要從學生本人和身邊親近的人那里進一步了解詳細情況,找到真正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使A對學業及就業有重新規劃的可能。
(一)通過與學生親近的人了解情況
作者通過與A的同桌和好友仔細交談,細致地了解了A平時的學習狀態和情緒狀態。發現自從進入高三,A就倍感學習壓力大,加上高一和高二基礎薄弱,上課想聽卻聽不懂,常常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和同學的反應速度,又不敢打擾其他同學學習,只能裝睡,但心里卻很慌亂,非常煎熬。此次語文背誦默寫受挫后,他感受到深深的無力感,認為是自己沒有能力駕馭學習,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有什么意義,認為與其在學校浪費時間,不如去干點自己喜歡的事情。
(二)與本人溝通,傾聽他內心真實的聲音
開始該學生堅決不來學校,但我一直堅持每隔一段時間通過QQ跟他聊天,給他一個輕松愉悅的環境,與他平等地交流,允許他充分地表達自己,尊重理解他的感受,等他封閉的內心漸漸松弛了,我利用他來學校辦理高考報名相關事宜的兩次機會跟他進行了面對面交談,傾聽他的需要、內心沖突和愿望,讓他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讓他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被看見、被理解了,有效減緩了他對學習的焦慮和對學校的恐懼。支持他的決定,肯定他敢于做真實的自己的勇氣。從以上的聊天中我既能感受到他對未來不確定的迷茫、無助與焦慮,也能感受到他對當下糟糕混亂的自己的不滿和憤怒,更能感受他不愿意放棄自己,仍然想要給自己打造一個讓自己愿意為之努力奮斗的、一個自己真正想要的未來。
(三)與家長積極溝通,了解孩子的成長環境和成長經歷
作者制作了一份家庭調查資料收集表,了解包括A在內的學生在原生家庭的成長經歷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希望以此分析孩子出現學習動力不足、厭學拒學的原因。通過將調查結果與心理學基礎知識相結合,再結合同學、本人、家長三方全面了解的情況,作者更加清晰地理解了諸如A同學這樣大量厭學、拒學孩子出現問題背后的真實原因。
16至18周歲的高中生處于青春中、后期,他們的身心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生理發展迅速走向成熟,而以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為特征的心理發展卻滯后,自我意識進一步加強,獨立自主的愿望極為迫切,他們不再盲從于以父母和老師為代表的權威。青春期學生進入了在心理學上叫“自我同一性的發展”的心理發展階段,這個階段他們要完成的一個任務就是自我認同。他們會思考很多,包括人生觀、未來的人生意義、價值觀等,還包括很多的道德評判。他們需要在各種關系,包括與學習的關系、與別人的關系、與自己的關系中逐步達成自我認同。如果父母在孩子青春期前比較嚴苛強勢,一直是高要求加上高期待,到了這個特殊階段仍不改變教育方式,不學習提升自己,不注重改善親子關系,不懂得放手,不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寬松、平等、健康的家庭生態環境,當孩子面對巨大的學習壓力和人際關系的雙重壓力就很容易出現焦慮、抑郁、恐懼等情緒障礙,即便這些學生本質上并不討厭學習,但他們可能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從而產生負面情緒或心理障礙,最終導致厭學、拒學等不能正常上學的行為。
目前國內因各種原因休學的孩子非常多,他們當中很多都存在未被療愈的心理創傷,那些已經明確被診斷為抑郁癥、焦慮癥的孩子,必須要經歷藥物治療結合心理疏導才能痊愈。通過有效治療,抑郁、焦慮狀態緩解和消失后,這些孩子基本上都能復學,正常完成學業,生涯規劃也可以重建。而“拒學”的孩子更多是由于某種心理原因無法進入學校,這類孩子往往很聰明,能力也很強,他們也很想去學校,對自己的學業也有很高的期待,但因為學習壓力和人際關系的雙重影響,存在心理障礙,使他們想而不能。高中生在青春期這一特殊時期,遇到困難不能順利完成學業,生涯規劃出現斷層,是非常令人痛惜的。“拒學”的這類孩子不應該被指責,而應該被關愛,被看見,父母、老師、同伴的理解和接納更能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回歸校園,使他們的學習和就業生涯有被重新規劃的可能。
在對A學生“拒學”的原因有了全面而深層的了解之后,筆者采取了系列措施,希望可以改變這一局面。
(一)發揮同伴的作用
有意安排跟他關系好的同學主動跟他聯系,一起參與高考報名、體檢等相關事宜。生日班會上讓同學給他帶去生日蛋糕和生日禮物,讓他感受到同學的友好和班級的溫暖,讓他有歸屬感,雖然在網絡虛擬世界里他也有社交,但現實世界里的社交更有利于他社會功能的修復,用同學的積極、熱情關愛溫暖他、感染他,用一個生命去喚醒另一個生命。
(二)積極引導不放棄
筆者不定期地關心他,跟他聊他喜歡的話題,更重要的是注重傾聽。在聽的過程中,溫和地關心、詢問,引導他自由表達真實的感受。期間,不但要聽他說了什么,更要留意他沒有說什么,共情他,讓他感覺到自己不是孤單的,讓他堅信他和其他人是一樣的,只是目前遇到了困難,最終是能走出困境的。
(三)家校共育,團結協作,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與學生家長探討孩子出現問題背后的原因,給家長推薦書籍和家庭教育課程,讓父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和心理發展任務,指導家長學習并改變教育方式以及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修復親子關系,療愈孩子的心理創傷,給孩子補給心理營養,增強心理能量,進而引導孩子改變認知,使改變“拒學”行為成為可能。讓父母尊重孩子當下的感受,支持他,讓他獲得自主感和掌控感。鼓勵孩子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做自己曾經想做卻不能做的事,讓孩子在內動力的驅使下重新探索未來,帶著思考為自己重新進行生涯規劃。
經過將近一年的努力,從家長和孩子的反饋中終于看到了一些成效。
(一)家長開啟了敢于向自己“開刀”的英雄之旅
家長從一開始孩子退回家中的緊張、焦慮、恐懼,和對孩子的失望、憤怒、不解,到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親子沖突發生的原因,此后通過各種方式學習改變,將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大膽放手,允許孩子做決定,讓孩子自己為自己負責。在持續的努力之下,家長逐漸放下了焦慮和恐懼,情緒也越來越趨于穩定,由開始與孩子在對立面,到后來成為孩子成長世界里的“定海神針”。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從懂孩子到認可、肯定孩子再到相信孩子,親子關系逐步改善,家長陪伴孩子一起鍛煉,與孩子談笑風生,既成長了自己,也助力了孩子,為孩子認知、情緒和行為的巨大轉變奠定了基礎,形成了良性循環。
(二)孩子打開心扉,在摸索中成長
經過學校、家長的共同努力,A學生也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在家的日常作息和生活狀態從無序到有序;從關閉房門、拒絕溝通到能走出房門,與父母在一起用餐并進行簡單的問候交流;從動輒跟父母發脾氣到情緒穩定,并愿意為父母做一些事情,情緒狀態越來越穩定;從拒絕談論跟高考有關的任何話題、堅決不來學校、堅決不參加高考,到愿意來學校親自填寫畢業生登記表,愿意參加高考報名,按高考報名要求與全班同學一起參加健康體檢,并表示在家根據自己的狀態自學,正常參加高考……
2023年6月的7、8號,莘莘學子邁入考場用筆尖書寫下生涯規劃里最濃重的一筆,A學生最終克服了內心恐懼,勇敢地走入考場,迎接挑戰,戰勝了自己。這些對在校求學的孩子來說再正常不過的、輕而易舉就能實現的舉動,對于一個因為學業壓力而造成創傷,對學習和對學校都有著極度恐懼感的孩子來說,是需要極大的勇氣才能邁出這一步。
(三)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向陽而生
案例中的孩子厭學兩年之久,暫停學業一年,最后收到一張大專院校的錄取通知書,而且還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專業“汽車設計與制造”。這是一段特殊的生涯體驗,正如他自己所說,在家不上學的這一年,陪伴他最多的是手機、網絡、電競游戲,在別人眼中不求上進、低迷墮落的形象背后,有誰知道正是這種迷惘和不確定讓他打破了原有的舊秩序,重新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新秩序。在沉淪中有了更多思考,在痛苦無解中沉淀了自己,不知不覺中轉換了賽道去規劃人生。而作為師者,伴隨著擁有特殊學習經歷的孩子從無形到有形的生涯規劃道路一路走來,也成長了自己,使筆者更能理解學生,理解他們偏差行為背后的創傷和學習帶給他們的不良體驗,更加深刻地領悟到,學生、家長、教師在當今教育內卷的風暴中都應該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以助人、自助。
通過這一案例,筆者深刻地認識到生涯要規劃,更要探索。長路漫漫,生命不息,求索不止,起點是自己,終點也是自己。只有勇于修復學生生涯規劃中的斷點,才能算是經歷了一場真正完整的生涯規劃。正如哲學家尼采所說,“那些打不死你的,終將成就你!”
家校共育任重道遠,在國家大力提倡關注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時代背景之下,父母、教師都需要對心理學知識有所了解,尤其是發展心理學。家校要通力協作,共同制定滿足青春期孩子心理發展需要的、能供給心理營養和心理能量的切實有效的家校共育策略,助力高中生尤其是厭學、拒學孩子順利完成生涯規劃。
(責任編輯:陳娟)
[1]馮曉丹.試論家校共育構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中學生作文指導,2019(40):98.
[2]史曉偉.家校共育心態調試與策略引領[ J].好家長,2019(15):168.
[3]田麗.以核心素養為引領,探尋普通高中生涯規劃教育實施體系[J].課程.教材.教法,2017(10):63-69.
[4]劉寧寧.兒童及青少年拒絕上學與自我意識、家庭環境及行為方向問題的相關研究[D].沈陽:中國醫科大學,2013.
[5]王莉“.雙減”之下孩子變了,家校共育應與時俱進[J].今日教育,2022(03):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