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淑珍
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成人應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提升自我保護能力,形成有益終身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食育作為一種教育方式,不僅能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還融入了生命、自然、感恩等多元文化要素,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藝術手段。在物質條件日益豐富的今天,食育的目標不應局限于讓幼兒吃飽吃好,更應注重將食物作為教育的媒介,關注幼兒的全面成長需求,通過各種活動學習食物相關知識,培養幼兒熱愛勞動、珍惜食物、懂得感恩的品質,以及文明的用餐習慣,全方位支持幼兒的未來學習和終身發展。
關鍵詞:活教育;農村;體驗式;食育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6-0057-03
陳鶴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論,倡導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活教材”,通過將幼兒園日常活動與健康、社會、語言、科學、藝術等領域的整合,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重視培養幼兒親近自然的意識和獨立自主的能力,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社會性發展融為一體,為幼兒一生播種幸福的種子。讓孩子在積極的情緒體驗中探索自我、悅納自我,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學會尊重他人、敬畏自然。為孩子啟迪智慧,用愛滋養孩子幼小的心靈,為幸福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我園的體驗式食育教育以大自然和社會為教材,結合家庭、社會、幼兒園的力量,通過“食之農——趣種植”“食之味——品風俗”“食之研——探食機”等多種途徑進行實踐。通過食育教育讓兒童參與和體驗的每一個環節,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展。
耕種不僅是勤勞勇敢、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的體現,也是食物來源的根本。幼兒園中的“趣種植”活動旨在讓幼兒在接觸自然田園的過程中體驗栽種,通過“種——養——收——享”系列活動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特性,學會辨別不同種類的果蔬,認識植物的營養價值,分享豐收的喜悅與成就感,感受勞動的艱辛和食物的珍貴,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一)小小種植園
幼兒園里有一個花壇,這便是孩子們的“小小種植園”。他們在種植園里一起除草、翻地,播種下各類蔬菜種子,定期給植物澆澆水、施施肥,和植物分享小秘密,精心照顧植物,參與蔬菜的栽種、成長、收獲等過程。孩子們每天會把植物的變化記錄在他們限量版的《植物日記》里,在對蔬菜日復一日的呵護中,幼兒自然萌發了愛與責任感;他們在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中發現蔬菜的豐富多彩,通過種植園感受不同時令的蔬菜,體驗菜園里季節的景象;他們仔細查閱和了解蔬菜的食用營養及對人體的好處,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既增進了對健康、營養的認識,又切身體會到食物的來之不易,形成珍惜糧食的觀念,這樣的教育勝過教師和家長的無數說教,更利于幼兒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去年四月,孩子們商量后在園子里種下了黃瓜等果蔬。春暖花開之際,孩子們一起到這片土地上除草、松土、挖坑,將果蔬小苗放進挖好的坑里埋好,并用泥土壓實完成栽種。在孩子們的記錄本中,點點滴滴皆是植物成長的軌跡——“小苗長出了兩片大葉子”“小苗長高了好多,比我的手還要長了”“小苗好像有點渴,歪著腦袋像是跟我要水喝”“黃瓜苗長得更長了,還長出了爬藤,需要拿一些樹枝做支架給它爬藤結果用”……在鬧鬧的《植物日記》里我們還看到了有一些音符,鬧鬧說:“這是我在唱歌給植物聽,它們聽了我唱歌很快樂就會長得很快很健康,花會開的大一點,果子也會長得大一點。”彤彤說:“小黃瓜是我的好朋友,我會給它講故事聽,還會跟它分享我的小秘密。每一天我都會來看看它們。”在孩子們堅持不懈的呵護里,接近50天,終于在黃瓜藤上長出了第一個果實,這讓他們覺得十分驚喜,隨著第一顆果實的慢慢長大,果實漸漸地越來越多了,孩子們高興地商量著黃瓜的吃法——拍黃瓜、黃瓜蛋湯、黃瓜拌面……初夏的幼兒園里,充滿了孩子們歡聲笑語。
(二)歡歡農科館
陶行知先生說過:“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解放時間與空間,充分利用周圍自然環境。”幼兒園附近不遠處就是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園內連綿的大棚此起彼伏,蔬果碩果累累,農業設施點綴其間,智慧農業平臺令人大開眼界。其中,“漫游農科展館”對外開放,充滿趣味,展現了魚菜共生、高空管道栽培、移動式苗床等技術。秋游期間,孩子們到此進行研學體驗,感受由高科技培養出的綠色有機食材。通過農科館的研學,孩子對蔬菜培育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對科技的無限潛力贊嘆不已,這也激發了他們深入科學探究的欲望。
研學歸來,孩子們通過閱讀繪本、觀看視頻以及與父母上網查閱資料等途徑解開了無土栽培的秘密。他們了解到部分植物只需要充足的水分、空氣、光照、適宜的溫度和營養即可茁壯成長。因此,孩子們計劃在班級開展無土栽培活動,種植既美觀又可口的植物。他們用玻璃瓶培育番薯,用培養盒種植小麥苗和豆芽菜。當小麥苗長得翠綠時,孩子們將其剪下來榨汁,因麥苗汁富含纖維素和葉綠素,具有健脾消食、調理腸胃的功效。而在首次培育豆芽菜時,一盒豆芽發芽寥寥可數,經過比較分析,孩子們總結出可能是水分過多導致豆子泡爛。于是,在下一次培育中,他們相互提醒保持適度濕潤,終于成功培育出健康的豆芽菜。探索過程中,孩子們發現許多秘密正等待著他們去進一步探究。
食育的另一個重要方式就是讓幼兒參與食品制作,進行食材加工,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依托中國千年傳承的獨特飲食文化和基本理念,結合節氣、節日、地方特色的美食,在滲透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讓幼兒感受食物滋味彌漫于唇齒之間的美好體驗,這些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和支持。孩子們自己動手制作食物,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增強了對食物的感知,更讓他們在享受快樂、享受勞動的同時,獲得了比書本上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知識,實踐比說教更能令人產生真實深刻的體驗,這是對食育完美的呈現。中國人的味蕾里,除了食之味美,還有許多愛意傳承融入其中。
(一)傳統美食
教育家馬斯基說過:“教育必須反映本民族、本地方的特色、精神、傳統和特點。”幼兒園結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冬至等,讓孩子與家長一起參與制作清明果、粽子、月餅、湯圓等食物,體驗不同節日的風俗習慣和親子制作的溫馨。每完成一個粽子或月餅,孩子的臉上總會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在中秋和國慶來臨之際,我們開展了“盛世華誕,情滿中秋”雙節活動。活動中提供了制作月餅的食材,供孩子和家長一起制作。小小的月餅融入了甜蜜的愛意。孩子們將自己制作的月餅贈予父母,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每個人在制作和享用美食的過程中都會帶上自己的情意,這種情感融入味覺,給人無盡的回味。
(二)地方美食
我們的園區位于旅游特色村中,因張思村打造旅游特色文化,美食農家樂在當地遍地開花,飲食文化亦是其中燦爛多彩的一部分,農家菜既反映本地民風民俗和傳統文化,亦是勞動人民智慧與自然資源的有機融合。孩子能夠在張思村農家樂中真實體驗農家樂一桌菜,體驗桂花糕的制作和地瓜磨粉制皮的過程。他們在游戲中開展一桌菜文化的區域“農家樂”,在游戲交往中社交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在真實情境和游戲中習得家鄉的飲食文化,使他們為自己家鄉的文化感到自豪。
今年的散學活動前,我們和孩子們一起策劃了一場屬于他們的茶話會,并準備在幼兒園的餐桌上呈現一桌地道的天臺人年夜飯。孩子們興致勃勃地點菜、搭配飲料,并邀請有時間且擅長烹飪的家長來幫忙。我們向全園孩子發出邀請函,在這一天,所有孩子穿著節日盛裝齊聚幼兒園,提前慶祝團圓年。隨著一道一道菜上桌,孩子們暢談新年愿望,舉杯交換祝福,滿足的笑容掛在他們的臉上。食物是有溫度的,這是一場因愛而聚的盛會,家園攜手陪伴孩子共赴龍年的歲末之約。
(三)日常美食
全縣幼兒園實行統一的食譜已有數年,孩子的日常飲食營養均衡。然而,有時孩子們也會渴望嘗試食譜以外的一些美食。教師作為孩子們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教育孩子方面不遺余力。但食育課程的實施不僅需要學校的引領,更需要家長的參與和配合。家校合作能夠顯著提高食育課程的實施效果。
在日常實施食育教育過程中,家長們一直對學校食育課程計劃給予高度支持和配合,并能在家庭生活中就飲食與幼兒進行積極的溝通與互動,這有助于深化食育課程的效果,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元旦臨近,孩子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新年愿望。天氣漸漸變冷,他們希望能來一頓暖暖的火鍋。心動不如行動,吃火鍋需要哪些食材呢?于是孩子們在“任務單”上畫下了自己最喜愛的火鍋食材——魚片、火腿腸、金針菇、西蘭花、福袋、菠菜……一應俱全。完成“任務單”后,孩子們開始抽簽,每位小朋友抽到任務單后都小心翼翼地放好,準備晚上去菜市場和超市采購。在孩子們的期待中,冬天的第一頓火鍋終于安排上了。滿懷熱情,孩子們一起幫忙擇菜、洗菜、切蘑菇、切火腿腸……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長,或許教育就是這樣簡單,聆聽孩子的心聲,追隨孩子的步伐。
在中國人的廚房里,各式各樣的調料是激發食物味道的神奇材料,而利用時間、溫度、濕度等自然因素進行的食物轉化更是讓食物魅力無窮。如何讓孩子了解調料里的科學秘密和食物貯存所包含的科學現象?我們需要帶領孩子們走進調料的世界,讓他們嘗試自己腌制食物、貯存食物,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感受生活中的科學。
(一)甜蜜桂花樹
幼兒園里有一棵桂花樹,每年秋天的時候,桂花香滿園,孩子們很喜歡在桂花樹下玩,聞著桂花甜蜜的香氣。但是桂花的花期很短,開花后過不了多久就會凋落。當桂花隨著秋風掉落下來,孩子們覺得很可惜,很想把這份香味保存下來。經過查閱資料,孩子們了解到桂花可以收集起來晾干保存做成輔食和香囊,還可以做成桂花蜜。于是在天氣晴好時,大家合力在樹下鋪上了布和雨傘,接住掉落下來的桂花,并收集起來晾干。由于制作好后的桂花蜜是直接食用的,因此干桂花需要洗凈晾干水分再備用。制作桂花蜜需要用到糖和鹽,白糖是一種天然的防腐劑。但孩子們都很好奇,為什么制作桂花蜜需要加一點鹽呢,為了得到答案,孩子們做了對比實驗。他們在其中一罐桂花蜜中按照比例配方和步驟加入了鹽,而另一罐則不加鹽,經過一個月的密封腌制,孩子們開罐品嘗發現,加了少許鹽的桂花蜜吃起來更美味一些。原來鹽的作用是提味,而且鹽還可以去除桂花的澀味,不過鹽要適量,如果加太多桂花蜜可就不好吃了。
(二)神奇酵母菌
面包為什么會從一個小小的粉團變得又大又蓬松?因為里面加了酵母菌。孩子們覺得酵母菌很神奇,但它是怎么讓面團變大的呢?帶著好奇,孩子們開始了實驗。他們分別在四個可封口的袋子里加入不同的配方,發現酵母菌加溫水發酵得更快,產生氣體最快,使袋子膨脹得最快。原來溫水可以提高酵母菌的活性,而直接加入糖和鹽會使酵母失去生命力。
通過以上這些生動實踐,孩子不僅感受到食物的魅力,更學到了背后的科學知識。他們的好奇心得到滿足,探索精神得到培養,這正是食育帶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讓我們一同繼續在食育教育中,播種智慧,收獲成長。
(責任編輯:謝蓓)
[1]教基二[2012]4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印發《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通知”[Z].
[2]周念麗“.活教育”中的食育.[M].2019,(05):34-44.
[3]王穎嫣,蔡丹娜,胡佳.幼兒園食育——園本化課程的開發[M].2022,(8):274-294.
[4]鄭樂也.在課程改革中成長[J].幼兒教育,202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