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南 施春華
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修訂)》提出,圍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構建科學合理、功能互補的課程體系。開展跨學科融合的高中地理教學實踐,有利于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充分彰顯地理學科價值。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環境”教學內容為主題,實施跨學科融合式教學,對地理與歷史、地理、時事的內在聯系進行探討,旨在讓學生深入認知宇宙的廣闊和深邃,思考人類在其中的地位和未來探索的方向,同時引導學生樹立人與宇宙、地球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其應對現實挑戰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跨學科融合;地球的宇宙環境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6-0122-03
*基金項目:本文為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修訂)》明確提出,要注重地理學科和其他學科的融合,構建以地理學科為主導的課程體系[1]。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知識在各學科之間的孤立與分裂難以滿足時代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地理學是時間和空間的交匯點,同時也是人文與自然兩大領域相統一的橋梁。將跨學科的教學內容融入于日常的地理教學中,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還有助于幫助學生構建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此外,還能讓學生在面對真實情境時運用多學科視角進行分析,提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為培養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復合型人才,幫助學生面向未來成長并適應社會變遷,學術界積極開展跨學科教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地理跨學科融合教學的研究為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其中包括陳彩霞等(2016)以“祖國的首都——北京”為例,對跨學科交互教學模式進行探索[2];陸文博(2020)以“地域文化與城鎮景觀”為例,闡述高中地理跨學科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3];姜君軼(2022)以“脫貧攻堅乘風而行”為教學主題,詳述“雙新”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實踐與研究[4];張旖旎等(2023)以“領海主權的時空證據”為主題,探討關于高中地理主題式跨學科教學的內涵、路徑及策略[5];劉嘉怡等(2023)對高中地理跨學科單元復習設計提出路徑與實踐的探索[6]。
基于此,本文選取“地球的宇宙環境”作為案例,通過“地理+歷史”的融合方式,展現宇宙“空間+時間”觀念,幫助學生從正確的視角理解宇宙;并通過“地理+時事”的融合方式,精選熱點事件和時事素材,將其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幫助學生深化對人與地球環境關系的認識。從而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念,提高知識整合與應用能力,培養綜合思維。
地理學以時間為背景,意味著任何一種現象的發展和演變過程都是伴隨時間的推移而展開的。因此,地理學不僅是空間的研究,也是時間的研究。在地理教學中融合歷史史料,可以使地理的空間性與歷史的時間性結合得更為緊密,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在時空維度上理解地理事物的變化,同時正確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構建完整的時空觀念。
關于“地球的宇宙環境”這一章節,在對比人教版、湘教版、魯教版等版本的教材后,均能發現其中引用了相關的史實證據。由此可見,教科書編寫者在編寫教材時有著明確的意圖,即引導學生從歷史時間的維度來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空間環境。筆者篩選其部分內容并梳理摘錄于表1。
上述材料充分說明,人類對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的認知隨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修正和深化完善。將瀏覽教材資料作為預習工作的一部分,使學生在課前熟悉課本內容,對知識點形成初步印象,可以課前播放紀錄片《Wondersofthe Universe》片段,展示“地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另一個世界回望地球所拍下的真實影像,由“阿波羅8號”的宇航員攝于1968年)、“藍色彈珠”(人類歷史上第一張最“完美”的地球照片,由“阿波羅17號”飛船的宇航員攝于1972年)、M87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照片(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由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織攝于2018年)等圖像資料,讓學生了解人們探索、理解宇宙的科研成果,以此激發學生對認知宇宙的興趣。在課程中,通過以任務為導向的方式來推動學習進程,使學生能夠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識點,進而提升地理實踐能力,可以設置以下任務。
任務一:認識并學會判斷天體與天體系統,正確定位地球所處的位置。掌握宇宙的組成,理解天體的概念與類型,辨別真假天體;整理天體系統的層次,并利用它們輔助定位地球,然后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任務二:將太陽系八大行星準確地依次排序并進行分類。繪制太陽系結構示意圖,正確表示太陽、八大行星、彗星、小行星帶的相對位置,對應標明類地行星、巨行星、遠日行星。利用太陽系行星運行狀態動態演示圖,結合行星軌道傾角與偏心率等基本數據,分析八大行星運行規律。
任務三:課后思考一下,人類在未來的宇宙探索中可能面臨的挑戰和機遇。通過激發學生想象力,鼓勵他們積極設想未來在宇宙中的生活圖景,并進行創意性描述。在引導學生思考人類與宇宙環境的未來關系時,帶領其深入探討如何保護地球的宇宙環境,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地球與宇宙資源,確保人類在宇宙中的長期生存與發展。
通過鋪設引入歷史知識與展示圖文資料,并配合任務驅動的方式,有利于實現學生對地球的宇宙環境知識的學習掌握,熟悉了解宇宙的相關概念與基本知識,從而初步建立學生的時間和空間概念,引導學生探究不同歷史時期人類對宇宙認知觀念的演變和了解當前研究動態,在理解歷史和把握現在的基礎上,學會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思考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宇宙觀,培養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使之成為有責任感和擔當的未來一代。
知曉歷史,關照現實。學習地理知識不應停留在了解歷史和掌握知識的層面,而更應注重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結合起來,提升應對現實挑戰的能力。通過在課堂中適時引入熱點事件或時事話題,可以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充分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熱情,進而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地理現象,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人類在地球上繁衍發展,既依賴于安全穩定的宇宙環境,也依賴于適中的自然條件。適宜的地球環境是人類進行各項生產生活活動的基礎,而人類也通過生產生活活動反作用于地球環境。在人類對環境不斷改造利用的過程中,自然環境不可避免地遭受到直接或間接的破壞。自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取得了引人注目的進步與重大突破,然而隨著科技為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地球表層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妥善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以電影《流浪地球》作為導入,在課前組織學生自主觀看,且要求在觀看的同時收集相關信息,包括電影中地球“流浪”的背景與原因、外星環境等,然后根據搜集到的信息,自主分析影片中地球的宜居程度,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及原因進行思考。組織全班對以下問題進行探討。問題一:影片中地球的氣候和環境是否適宜人類居住?問題二: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人類的生存?問題三:影片中的外星環境是否適宜人類居住?與地球相比有何優劣?
通過將電影中的地球與現實中的地球進行對比,進而引出教學重點,和學生共同列舉現實中地球生命物質存在的內部和外部條件。同時,結合時政熱點,利用多媒體展示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的有關資料,并提出以下延伸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討論、互動。問題一:為什么民眾由日本排海聯系關心到我國及全球環境?問題二:核污染水排放將對哪些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產生不利影響?問題三:課后查找關于地球氣候變化、資源利用等方面的資料,分析一下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及其原因。
以探究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為主題,將學生感興趣的熱點事件或時事話題與地理課堂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更深入理解地球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星球,與人類同生存共命運。這種融合能夠讓學生深刻意識到地球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以及人與地球之間的密切關系,引發學生對人與地球環境關系的深入思考,加深對人地相互依存、制約的關系的理解。在此過程中,學生將逐步建立起人地協調的觀念,被激發出珍惜和保護地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同時,以引導學生關注事件熱點本身為出發點,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現實的關注,激發他們對事件熱點的深入探究和思考,還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使他們能夠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更好地理解某種事件的本質與背后的原因和復雜性,進而切實增強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隨著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愈發緊密,地理課堂進行跨學科融合式教學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固有的學科界限,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完整的框架體系,從而進一步拓展教學的無限可能性。本文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環境”這一主題,開展地理與歷史、地理與時事的跨學科融合教學的研究,期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宇宙觀和正確的人地協調觀,深化學生對人類命運與地球息息相關的理解,并促使學生進一步認同生態環境保護思想的目的,加強他們在實際的環境中運用多種學科視角進行深入分析問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責任編輯:陳娟)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陳彩霞,董亮,朱雪梅.地理與歷史跨學科“交互協同”教學模式的探索——以“祖國的首都——北京”(第一課時)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01):6-12.
[3]陸文博.例談高中地理跨學科教學——以“地域文化與城鎮景觀”為例[J].地理教學,2020,(24):37-39+51.
[4]姜君軼“.雙新”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跨學科融合式教學實踐——以“脫貧攻堅乘風而行”為主題[J].地理教學,2022,(08):43-45+8.
[5]張旖旎,王譯民,張爭勝.高中地理主題式跨學科教學設計——以“領海主權的時空證據”為例[J].地理教學,2023,(07):31-35+59.
[6]劉嘉怡,劉恭祥.高中地理跨學科單元復習的設計路徑與實踐探索——以“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為例[J].地理教學,2023,(09):47-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