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平 陶相華
摘 要:檢察機關在暫予監外執行監督中,應當對保外就醫類的病情鑒定意見書進行實質化審查,全面考量暫予監外執行適用條件,嚴防“紙面服刑”發生。同時主動履職,充分利用調查核實權探究案件全貌,開展與之關聯的財產刑執行、司法工作人員瀆職犯罪等監督工作。對需要跨省域監督的案件,檢察機關應當依托一體化制度優勢,通過“集團作戰”,合力破解因時空阻隔導致的監督乏力問題。
關鍵詞:暫予監外執行監督 精神病鑒定實質審查 財產刑執行監督 司法工作人員瀆職犯罪 跨省域協作
一、基本案情及辦理過程
罪犯劉某某,女,1982出生,因犯銷售假藥罪、非法經營罪于2018年1月被浙江省某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某區法院”)判處有期徒刑5年,并處財產刑345萬元。浙江省某區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某區檢察院”)認為某區法院量刑畸輕提請抗訴,2018年6月二審法院改判有期徒刑10年6個月。因劉某某處于哺乳期,某區法院決定對其暫予監外執行1年,交由其原籍地湖北某縣司法局予以社區矯正。2019年5月,在劉某某哺乳期屆滿前,湖北某縣司法局向某區法院提交其“患精神分裂癥、無服刑能力”的司法鑒定意見書,法院據此對劉某某延長暫予監外執行1年。2020年6月,在劉某某暫予監外執行再次屆滿前,湖北某縣司法局又向某區法院提交其“患精神分裂癥沒有緩解”的鑒定意見書,提請再次延長劉某某的暫予監外執行期限。
某區檢察院在專項檢察中發現該情況后,要求某區法院作出決定前須書面征求檢察機關意見。法院提交征求意見后,某區檢察院對案件展開了審查、調查,發現并查實劉某某在暫予監外執行期間存在嚴重違法違規問題,監督法院對其收監執行。[1]在此過程中又發現并查實劉某某以離婚方式轉移名下房產以逃避財產刑執行問題,監督法院對案件所涉345萬元財產刑全部執行到位。
某區檢察院在案件辦理過程中還發現相關司法工作人員瀆職犯罪問題。推動湖北檢察機關立案查辦負責劉某某社區矯正的湖北某縣社區矯正監管局局長戴某某瀆職犯罪案件,同時自行立案查辦負責劉某某案件審判及暫予監外執行決定的某區法院時任院長李某某瀆職犯罪案件。
二、“保外就醫”類暫予監外執行監督案件的疑點破解
(一)正確把握保外就醫適用條件,敏銳發現問題
《刑事訴訟法》第265條、《暫予監外執行規定》第6條規定,有嚴重疾病需要保外就醫的可以適用暫予監外執行,但對有社會危險性的罪犯不得適用暫予監外執行。而司法實踐中,部分案件并未嚴格依照上述規定把握暫予監外執行適用條件,忽視對罪犯社會危險性的綜合評判,致使部分有社會危險性的罪犯被暫予監外執行,增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故而對“保外就醫”類暫予監外執行進行監督,須準確把握相關規定,帶著“問題”開展工作。本案中,某區檢察院在2020年開展專項檢察時發現法院部分暫予監外執行案件未依照《暫予監外執行規定》第18條之規定在作出決定前書面征求檢察機關意見。對具體案件進行審查時,發現罪犯劉某某被浙江某區公安分局取保候審后,在二審法院審判時“踩點”懷孕生育,從而被暫予監外執行,并在哺乳期屆滿之際,又被鑒定患有精神分裂癥得以繼續暫予監外執行。然經詢問原案相關承辦人,劉某某在偵查、起訴、審判階段并未出現精神異常。某區檢察院分析認為劉某某存在偽裝精神病逃避收監的嫌疑,在2020年7月書面建議某區法院對劉某某予以異地重新鑒定。
(二)開展多途徑調查,揭穿“裝病”破綻
對異常“保外就醫”類暫予監外執行案件進行監督,一般是重新委托做鑒定。本案中,某區檢察院發現劉某某患精神病存疑,書面建議法院對其重新鑒定。2020年12月,劉某某在重新鑒定后被診斷為“心因性偏執性精神病、無服刑能力”,此次診斷的病情、病因雖與之前“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截然不同,但仍被鑒定為“無服刑能力”。然在此過程中,卻發生了劉某某再次懷孕(死胎)的情況,基于其是離異而未再婚,且被診斷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情況,當地司法機關介入調查,但因劉某某及其家人拒不配合,最終未能查清劉某某與何人發生性關系而懷孕。這些異常情況的出現使得辦案組更加懷疑劉某某患病的真實性。為破解困境,辦案組轉變方向,展開對劉某某行蹤軌跡的調查,發現其在暫予監外執行期間有一百余次飛機、火車出行記錄,地點遍布湖北、廣東、安徽等多省,還發現劉某某有5次在其前夫陳某的原籍地安徽某縣處理車輛違章的記錄。為核實情況,辦案組趕赴安徽某縣調取了相關違章處理資料,確認均是劉某某本人到現場進行的處理。某區檢察院又委托湖北某縣人民檢察院調取劉某某的社區矯正檔案,核實其上述多次、長期外出均未履行請假手續。某區檢察院于2021年1月14日回函某區法院,不同意對劉某某暫予監外執行,并建議收監執行。針對某區法院在2018年、2019年對劉某某作出暫予監外執行決定均未事先征求檢察機關意見的違法行為,某區檢察院又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某區法院在收到監督意見后,于2021年1月25對劉某某作出收監執行決定,對暫予監外執行未事先征求檢察機關意見的違法事實,也書面回函予以接受,并部署相關學習及整改措施。
(三)開展關聯監督,揭開“假離婚”真相
檢察監督實踐中,存在一種“規律”,即問題案件往往貫穿于訴訟全過程,故而對問題案件應有意識的開展關聯監督。本案中,某區檢察院發現劉某某在偵查階段被取保候審,并在取保候審后十余天即與陳某登記結婚,而雙方在結婚后七十余天即辦理了離婚。辦案組分析認為劉某某有利用離婚轉移財產的嫌疑。經進一步核查,劉某某對法院判處的345萬元財產刑確未履行,且某區法院以未發現有可供執行的財產為由終結執行。辦案組趕往劉某某離婚地廣東某市,在當地檢察機關的協助下調取了劉某某的離婚協議書、房產過戶記錄等資料,查實劉某某以離婚方式將名下某處婚前房產無償轉移給陳某的事實。據此,某區檢察院在2021年3月向某區法院發出財產刑執行檢察建議書,法院隨即恢復執行,并于同年5月回函已將案件所涉345萬元財產刑全部執行到位。
(四)對異常情況以點串線,緊盯背后深層次問題
新時代檢察機關能動履職的要求是主動監督與訴源治理并重,做到“串并研判、深挖徹查、防止就案辦案”。[2]本案中,某區檢察院對湖北某縣司法局在劉某某監管上存在嚴重失職的問題進行分析,認為背后可能存在瀆職犯罪。辦案組綜合研判后將劉某某的前夫陳某列為重點調查對象。通過調取陳某的通話清單,發現其與負責監管劉某某的湖北某縣社區矯正監管局局長戴某某通話次數多、存在非工作時間通話情況;在調取陳某住宿記錄時,又發現其與戴某某在浙江、江西等地同一時間入住同一家酒店的情況,從而確定戴某某有瀆職犯罪的重大嫌疑。經最高檢第五檢察廳協調,某區檢察院將發現的的瀆職犯罪線索及相關材料移送湖北檢察機關。2021年7月湖北某市檢察院對戴某某立案偵查,查實其多次接受陳某吃請,利用職務便利偽造暫予監外執行材料,幫助劉某某弄虛作假逃避收監執行,以及劉某某偽裝精神病、假離婚的事實。2022年6月戴某某被法院以徇私舞弊暫予監外執行罪判處有期徒刑1年。
某區檢察院針對某區法院對劉某某量刑畸輕、不征求檢察機關意見即作出暫予監外執行決定等情況開展調查,發現劉某某的辯護律師林某某原系浙江某市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其與時任某區法院院長的李某某關系密切。辦案組通過調取林某某通話清單,發現其與李某某通話次數多,且在每年中秋節、春節時段均有異常聯系。在此基礎上,辦案組以劉某某案件量刑及暫予監外執行存在問題為突破口,對法院相關辦案人進行詢問談話,獲取了李某某違規要求相關辦案人員降低對劉某某量刑、違規作出暫予監外執行決定的直接證據。2022年12月浙江某市檢察院對李某某立案偵查,查實其收受劉某某律師林某某的賄賂及請托后違規插手、干預劉某某案件審判及暫予監外執行的事實。2024年1月李某某被法院以徇私枉法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
三、辦理“保外就醫”類暫予監外執行監督案件的思考
(一)要綜合患病史、日常行為等情況進行實質性審查
檢察機關對精神疾病鑒定意見、暫予監外執行適用條件等,要在對被鑒定人日常行為活動情況全面查證基礎上進行實質性審查,不僅從形式上審查是否有鑒定資質,更要審查鑒定過程是否規范、結論是否科學合理。特別是當鑒定意見與被鑒定人患病史、既往精神狀況等存在矛盾時,要全面深入調查被鑒定人在社區矯正期間的日常行為活動,并將鑒定意見與其日常行為表現、證人證言等進行綜合比對,查明被鑒定人是否存在偽裝精神疾病逃避收監的情況。此外,檢察機關還要加強對暫予監外執行適用條件進行調查和評判,對法院沒有提供監外執行期間有無違反監管規定、有無社會危險性等情形的證據材料,僅根據罪犯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司法鑒定意見就決定對其暫予監外執行,要在調查核實基礎上視情依法作出處理。
(二)始終將懷疑精神、偵查思維貫穿其中
刑事執行領域違法犯罪涉及公檢法司各執法司法辦案的全流程,且淺表性的執行違法行為往往與深層次性的職務犯罪行為相互交織、相互支撐,查處難度較大。檢察機關開展此類監督,要有強烈的懷疑精神,對發現的問題絕不輕易放過,運用偵查思維及方法一查到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查清暫予監外執行等問題基礎上,抽絲剝繭深挖隱藏在其中的司法人員職務犯罪線索,并根據職權分工予以移送或進行查證,最終查實有關司法人員瀆職犯罪問題。
(三)依托檢察一體化制度優勢形成監督合力
刑事執行跨省域監督案件因判決地與刑罰執行地分別在不同省域,因時空阻隔往往會造成單個檢察院監督乏力,從而導致部分罪犯借此逃避刑罰執行。對需要跨區域刑罰執行監督的案件,檢察機關要強化全國“一盤棋”意識和“集團作戰”方式,加強協同、聯動,形成檢察監督一體化工作格局。上級檢察院應當主動發揮業務主導、對下指導、統籌協調等職能,通過提辦、交辦、督辦、共同辦理、指定管轄等方式,對監督事項跟進監督、接續監督。異地檢察院之間在調查取證、督促整治等方面要加強協作配合、信息共享,凝聚協同共治監督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