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昌同
[摘 要]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哲學發展史上,關于正義的研究都是層出不窮,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圍繞著正義這一重要話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觀點。以生活在同一個歷史時期的孟子與亞里士多德為代表,通過分析二者正義思想的產生背景、理論內容,對比二者正義思想的異同點;同時通過闡述二者正義思想的發展路徑和理論內涵,以期對當代社會正義的建設有所啟示。
[關 鍵 詞] 孟子;亞里士多德;正義
正義具體指的是什么,怎么樣做才算是正義的,這些話題從人類社會產生就一直存在。從古至今,任何一個國家社會的安定、社會秩序的和諧都離不開正義。正義作為現代社會的重要品質,是必須具備的首要德性。我國先秦儒家學者孟子在繼承孔子仁愛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對于正義的理解,他強調仁義并重,這一理念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幾乎在同一歷史時期,亞里士多德也闡發了他的正義觀,認為正義的培養需要通過教育來實現。由于孟子與亞里士多德生活在不同的國家、政治體制和文化背景之下,他們對于正義的理解呈現出顯著的差異,但也有共同之處。通過剖析這兩位思想巨匠在正義觀上的異同,有助于我們理解正義的歷史演變與文化差異。
一、孟子的正義思想
孟子的正義思想與其“四端”說緊密聯系在一起,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認為,“羞惡之心”是義的起點,是構成正義的前提條件,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經過一定的道德教育,從而培養內心的羞恥與向善之心,并將此理念貫徹于整個社會生活之中。通過這樣的方式,個人能夠逐步達成正義的目標,不僅有助于個人的品德修養,對于社會整體的道德風尚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而可以說,孟子的正義思想是以“四端”說,特別是“羞惡之心”為理論起點的。孟子所主張的“羞惡之心”,能夠激發出人的正義感。只有具備“羞惡之心”,才能產生正義,才能樹立正義的觀念。
孟子是性善論者,他主張人具有天賦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能力,因此在他的正義思想體系中,正義也是自然而然地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這就是“仁義內在”的觀點。“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認為,正義是人們所固有的,不需要向外探求就可以得到,并且正義存在于人們的心中。孟子十分注重對正義的遵循,甚至可以為了正義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可見在孟子那里,正義處于一種非常崇高的地位,甚至于高過人的性命,舍生取義是孟子的價值追求,體現了他對正義的重視程度。
孟子正義思想的核心觀念是仁政,他心中的仁政就是按照仁義道德的原則來治理天下并宣揚王道,以仁義思想為指導來建立一個社會和諧的理想國度。孟子認為,實施仁政對于凝聚人心、推動國家富強至關重要。相反,如果忽視了仁政的施行,則會導致君臣關系疏離,使國家走向衰敗。因此,仁政的踐行與否,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存亡。這一觀點強調了仁政在國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對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孟子強調仁政無敵,指出實施仁政的國家社會安定、民心歸附,即便是未來發生大的戰事,百姓也能夠盡全力保家衛國,即“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仁政”學說的中心在于為民眾謀取福祉,首要任務是解決民生問題,確保百姓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孟子強調“制民之產”的重要性,主張保障百姓的衣食需求,使他們能夠安居樂業,進而接受教化。在這樣的基礎上,統治者推行仁政,民眾則自覺接受教化,從而共同構建一個充滿正義的社會。
二、亞里士多德的正義思想
亞里士多德被譽為西方古典政治學的創立者,他對于正義的研究比較透徹。與柏拉圖從勞動者、保衛者和統治者三個階級出發,并結合對古希臘文化中“四主德”的分析來建構正義理論的思路不同,亞里士多德對城邦的階級有著更加抽象、更加準確的劃分。亞里士多德認為,在城邦中所有的公民都可以被分為三個階級,即富人、窮人和介于二者之間的中產階級。在這三個階級中,富人階級是寡頭勢力,掌握了社會的大多數財富,他們只愿意自我享樂,而不愿意接受任何權威的統治。富人階級認為財產的不平等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據,主張富人專政,因此他們的觀點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可。窮人階級是平民勢力,這部分人因為財產稀少,所以就必須像奴隸一樣為富人工作以維持生計,因此他們主張一切相等,提倡絕對的民主和自由,這種觀點也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可。中產階級作為提倡民主的一派,是中道的代表,能夠按照理性的原則行事而不至于走向極端。處于小康狀態的中產階級既不會像窮人一樣想要謀取他人財產,也不會像富人一樣財富多得足以引起窮人的覬覦。因此,中產階級主政足以使城邦政治走上正軌,消除政治上的混亂和內訌,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由此出發,亞里士多德認為以中產階級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政體才是正義的體現。
亞里士多德認為正義觀念的培養需要通過教育來實現,他將人的德性分為兩類,即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也稱智德和行德。理智德性,指的是人的靈魂中的理性部分,是經過思考和反復思維的德性,理智德性大多是通過教導來傳授和發展,所以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道德德性,又稱倫理德性,主要通過心理習慣來養成,無法通過教導來習得和發生,只能在實踐活動中不斷重復某一種德性的行為才能獲得這種德性。亞里士多德指出,人的德性不是生來就具有的,而是需要通過后天的教育培養出來。正因為如此,亞里士多德認為,“從小就養成這樣或那樣的習慣不是件小事情。相反,非常重要,比一切都重要”。人是具有理性的,所以通過教育和實踐就可以掌握正義、公正等德性。
亞里士多德的正義思想還和法律息息相關,認為法律就是普遍正義,是正義的化身和體現。這一觀點來源于柏拉圖,即“法律必須為了維護全體城邦的利益而服務,否則就是偽法律”。亞里士多德發展了柏拉圖的這一思想,認為法治應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人民可以服從良法也可以服從惡法”。可見,在亞里士多德這里,法律的實際意義應該是促使全體城邦人民都能夠服從正義的制度。為了確保事物符合正義的標準,就必須摒棄一切偏私之見,而法律正是這樣一個不偏不倚、公正無私的判斷標準。通過法律的約束和規范,能夠確保公平和正義的實現,從而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除了以法律為代表的普遍正義,還有一種特殊正義,亞里士多德將其分為三種類型,即分配正義、矯正正義與交換正義。所謂分配正義,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依據一定的比例進行平等的分配。這種分配方式兼顧了權利平等與效率平等的道德原則,要求每個人都能得到其所應得的部分。矯正正義是指為了維護守法者和受害者的利益而對違法者進行的懲罰,以此來實現社會的均等分配。交換正義是指人與人之間進行自愿交換活動中的正義,人們在社會交換的過程中要遵守互利互惠的原則,各取所需。
三、孟子與亞里士多德正義思想的異同點
(一)二者正義思想的相同點
雖然身處不同的國家,但是孟子與亞里士多德的正義觀有著諸多相似之處。首先,二者正義思想的共同之處在于他們的出發點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解決社會動蕩不安的現實問題。孟子生活在戰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當時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逐步取代傳統的奴隸主貴族。面對自西周末年以來戰亂不斷的局面,孟子認為要想實現天下大治,建立新的社會秩序,就必須實行仁政,讓正義的觀念深入人心,從思想層面為大一統國家的產生做理論上的準備。而亞里士多德則生活在古希臘由鼎盛逐漸走向衰落的關鍵時期,即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后。面對國內城邦社會的混亂不堪以及外部馬其頓王國的威脅逼近,他堅信,唯有讓社會各階層的人們明確區分什么是正義與非正義,那些日漸衰微的希臘城邦方能重歸社會安寧、政治清明的和諧之境。通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正義觀念,亞里士多德期望為希臘城邦的復興提供思想上的指引和支撐。因此可以說,盡管孟子與亞里士多德所生活的歷史環境和地理位置千差萬別,但是各自思想的產生都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目的具有一致性。
其次,二者正義思想共同之處還在于對教育的重視。關于人性的本質究竟是趨向善良還是邪惡這一問題,一直是思想家們爭論的焦點。孟子作為性善論的堅定擁護者,主張人性本善,他提出人自出生起便具備良知良能,內心懷有惻隱、羞惡、辭讓與是非之心。這些內心的情感與判斷,共同構成了孟子性善論的理論基石,為我們理解人性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也就是說在孟子那里,正義本身就存在于人們的心中,只需要加以引導和教育就可以顯現出來。而亞里士多德把人視作政治動物,天然具備趨利避害的本能。亞里士多德指出,人擁有私心并非問題所在,關鍵在于將其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內,以確保個體與社會的和諧共存。亞里士多德認為通過教育掌握德性與中庸之道,就是一個正義的人。因此可以說,孟子與亞里士多德均強調教育是引領人向善、使人實現幸福的必要手段,這凸顯了他們對教育的深刻認識與重視。
(二)二者正義思想的不同點
首先,二者的理論邏輯不同。亞里士多德致力于通過構建正義的城邦來實現公民的價值,換言之,他的正義觀念是從城邦的整體正義逐步深入個體的正義。從城邦到個人的邏輯演進,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發展路徑,與孟子所秉持的理念存在顯著差異。孟子從個人天生具備仁義品質出發,進而推動統治者實施仁政,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發展路徑。同時孟子的思想格外強調民眾要服從君主的統治,雖然說他的思想也有民本的一面,但究其本質是為君主服務的。
其次,二者對法律的態度。儒家思想的典型特征就是重德輕法,注重道德的作用而忽視法律,德主刑輔是儒家的鮮明主張。孟子提出了“四端說”“良知良能說”,認為人有天賦的道德情感和天賦的道德意識,正義就在人的心中,也就不需要法律的干涉,有了法律反而會產生紛爭,影響團結和睦。所以孟子強調“省刑”,就是減少刑法的運用,即“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而亞里士多德則與孟子相反,在治理城邦的過程中,他主張將法律作為重要手段,旨在保障公民的財產與幸福。然而,對于法律的選擇并非隨意的,唯有那些符合良法標準的法律才應被采納。亞里士多德把正義作為價值追求,他的關注點是城邦和全體公民的幸福。亞里士多德不贊同犧牲公民的私人利益來迎合城邦利益,認為這是不正義的,他主張維護每個公民的合法權利,從而促進城邦的幸福。法律作為正義的標準,其核心在于公正與平等,所以良法是實現正義的最終保障。因此可以說,對于正義的實現,孟子提倡的是德治,而亞里士多德提倡的則是法治。
綜合來看,孟子與亞里士多德的正義思想既有著相同之處,也有著不同的地方,這體現了中西方思想史上關于正義的兩種發展路徑。有關正義的思考,是任何一種文化、文明都無法跳過的問題,孟子與亞里士多德正義思想的不同之處,也能夠體現出中西方兩種文明的異質性。
四、孟子與亞里士多德正義思想的現代價值
目前,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亟待人們重新審視正義的內涵,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念,以此來指引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從而構建一個更加公正、有序且充滿活力的社會。以孟子與亞里士多德正義思想的對比為契機,通過分析二者正義觀的核心內容和邏輯構成,以期為社會公平正義的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啟示。
孟子正義思想的理論價值主要體現在對人性的判斷上,他認為每個人天生都具有仁義禮制的道德善端,正義就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這使得每個人都有實踐正義的可能。同時,孟子注重家庭倫理和社會制度的建構,將禮義作為人們的行為規范,以此維護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在現代社會,這種對人性本善的肯定和對道德規范的強調,有助于提升人們的道德自覺,從而促進社會和諧。亞里士多德將正義分為分配正義、矯正正義和交換正義三種類型。分配正義主要關注團體對個人的關系,體現了對個體價值的尊重。矯正正義體現了對個人行為的規范。交換正義則關注個人之間的平等和相互尊重,體現了社會公平和個體權利的重要性。這種對正義的細致劃分和深入剖析,為現代社會在資源分配、權利保障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在當下,無論是孟子的正義思想還是亞里士多德的正義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正義不僅僅是法律和制度的產物,更是人心所向、道德所求。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不能忽視道德建設和人的內在精神需求。同時,我們也應該借鑒亞里士多德對正義的精細劃分,更好地處理社會資源的分配問題,保障每個人的權利和利益。總之,孟子與亞里士多德的正義思想在現代社會中仍具有重要價值,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和實踐正義的理論框架,有助于構建一個更加公正、更加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孟子.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