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論員雷鐘哲撰文指出,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青少年心理健康科主任鄒學表示,近年來,因學習困難來院就診的學生越來越多,青少年心理健康科自2022年11月開診至今,已接診6000余人次,其中厭學門診約占門診數量的三分之一,拒學行為能占到70%。
醫院設立學習困難門診乃至“一號難求”,帶來一系列問題。例如,孩子成績不理想就是學習困難嗎?學習困難是病嗎?出現哪些情況才需要治療?看了學習困難門診,能否讓“學渣”逆襲成“學霸”?這些都是需要審慎對待、科學回答的問題。學習困難是“果”,造成這個“果”的原因不止一個。遺傳、心理、健康、方法、環境、營養等,都可能是原因之一。真正涉及身體或精神問題的,如兒童多動癥、精神抑郁癥等,才能算作疾病。把其他原因造成的學習困難籠統地看作疾病,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治療,是一種不太負責任的行為,不僅無用,而且有害。
在現實接診中,不少醫生發現孩子學習困難,并不都是由生理障礙導致的,而大多是學習成績無法滿足家長的高期待。有些學習困難的孩子,其實是“困”在了家長的教育方式中。這就警示我們,家長一定要謹慎對待學習困難,不能草率地得出“病”的結論,也不要在孩子真的病了時卻認為其沒病或在裝病。只有在和老師、醫生充分溝通后,再去尋求應對辦法。
先別把學習困難當作疾病,并不是諱疾忌醫。相反,真的發現孩子因多動癥等影響了自我執行力,就應盡早進行醫學干預,早識別和早干預非常重要。即便如此,也要以和睦的家庭關系、輕松的家庭氛圍作為治療的重要輔助。實踐證明,這對孩子正常生活學習非常有幫助。家長越焦慮,孩子恢復效果反倒越不好。家長一定要認識到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圍的重要性,引導教育孩子端正學習態度、提高自控能力,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最終做到真正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以上信息選自相關媒體,并對原文有編輯改動。)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