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章
[摘 要]以“自育·互惠·立范”為核心的德育新樣態是在多年的初中班級育人教育實踐歷程中逐步萌芽、發展、完善和最終形成的,其與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自我教育理念和孔子見賢思齊教育觀念是一脈相承的。“自育”即激發學生自我教育潛能;“互惠”即通過品格教育,著力構建“成長共同體”;“立范”即注重規則意識的培養和榜樣激勵,以榜樣效應聚力立德樹人?!白杂笔腔A,“互惠”是關鍵,“立范”是歸旨,三者共同支撐起了完整的班級育人體系,這種班級育人新樣態將會在實踐中發揮出強大的育人效應,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提供智力支持。
[關鍵詞]班級育人;“自育”;“互惠”;“立范”;德育新樣態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盵1]對于中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青春期,獨立意識與自我意識逐漸形成,正確引導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通過教師指引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充分激發其心智成長的內驅力,來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補充,是非常必要的。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習、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正確認識自我,更好適應高中學習生活。[2]
通過以往的班務管理實踐和凝練總結,形成了一套以“自育·互惠·立范”為核心的系統化的班級育人教育管理體系,作為一種班級德育新樣態,其歷經多年班級管理實踐的檢驗。下面,筆者將結合自己60余年的班級育人實踐和以“自育·互惠·立范”為核心的育人理念展開闡述。
一、班級育人的理論依據和教育實踐
班級育人是一種以班級為基本單位,旨在全面促進學生個體成長與全面發展,以及培養良好的班集體文化的教育實踐活動。其融合了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的理論,并結合具體的教育情境,形成一系列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育人理念與方法。因此,班級育人有著豐富的教育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
(一)馬卡連柯的集體教育理論
馬卡連柯強調集體是教育的基礎,集體的力量可以影響和塑造個體。他認為,通過合理的組織和管理,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讓他們在集體中學會尊重他人、合作共事、承擔社會責任。在實踐層面而言,建設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實施責任分工、開展集體榮譽教育都是比較好的班級管理措施。
(二)蘇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理論
蘇霍姆林斯基主張教育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使他們能夠進行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調控和自我完善。他認為,教育者應引導學生在關心他人、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具體教育實踐如:1.設計自主學習環節。鼓勵學生制定個人學習計劃,進行自主探究,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推行同伴互助與反思。組織小組討論、互評作業、同伴輔導等活動,促使學生在互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批判性思考,并進行自我反思。3.實施品德教育項目。組織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關愛他人、承擔責任,從而提升道德素養和公民意識。
(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與學生自治理論
陶行知倡導“教育改造論”,強調教育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主張“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他提倡學生自治,認為民主的班級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主體性。具體可行的教育實踐如:1.課程與生活相融合。開展實踐性、探究性學習,如田野調查、社區服務、職業體驗等,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習得知識與技能。2.營造民主班級氛圍。鼓勵學生參與班級決策,如制定班級公約、討論班級事務,培養他們的民主意識和參與能力。3.支持學生社團與興趣小組。提供平臺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發組建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鍛煉組織協調能力和創新精神。
此外,從情感關注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層面而言,情感環境對個體成長至關重要,營造班級育人的良好氛圍,形成良好的情感關系有助于學生建立安全感、歸屬感,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筆者在班級育人實踐上,從嚴格管理促進學生發展到促成學生自學、自理、自治、自律,再到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最后到明確提出“自育·互惠·立范”育人主張,其實踐是馬卡連柯、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教育家育人思想結合自身教育實際的多年實踐的總結、凝練和思考升華,既具有豐富的教育理論依據,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從而形成了以“自育·互惠·立范”為核心的班級育人和德育新樣態。筆者在育人的過程中,不但注重集體的力量,更重視習慣的培養、潛能的激發、品德的力量,強調個人成長和集體進步的有機結合,從而實現促進學生個體成長和全面發展、共同進步的統一。
二、以“自育·互惠·立范”為核心的德育新樣態實踐
(一)“自育”:激發學生自我教育潛能
“自育”即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蘇格拉底的“產婆術”,以及17世紀至18世紀的夸美紐斯、盧梭等思想家對自我教育思想的探索,后經過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系統論述成為系統化的教育思想。這里的自我教育理念與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教育觀念一脈相承,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教育實踐基礎。[3]
進入新時代,面對全球教育和科技、人才方面日益激烈的競爭,高中教育作為上承義務教育、下啟高等教育的關鍵階段,在培養優秀的高級知識分子、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終身成長的人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再優秀的教育者和再好的教育成長環境,都只是學生成長的外因,教育只有通過激發學生自我成長、發展內驅力,讓自我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成為學生終生成長的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正如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曾說:“教育即自我教育?!?/p>
自我教育既是教育的最終旨歸,也是其源頭和出發點。在當今的教育界,讓學生成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已成為共識,然而知易行難。自我教育是以學生自我為對象的教育行為,強調自我監督、自我反思以及自我認知的校正、自我要求的提升、自我意志的強化,其為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提供了方法支持和理論依據。
對于高中生而言,其自我教育的實現,還需要觸發其內在的動力機制——自尊,有了自尊,才能源源不斷生發出學生自我教育的精神動力。高中生正處于自我意識逐漸增強的階段,他們更加關注自己能力、形象,他們需要通過探索和嘗試來找到自己的價值,外界正向的引導和積極的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筆者充分利用高中生自尊心方面的積極因素,指導學生通過情感世界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不斷提高他們的自我認知能力和自我約束水平,如此,方能實現方向堅定、行動自覺,實現自省、自立、自強,成為各個方面都有所成長的真正的人。
學生自我教育的實現,筆者主要通過核心價值觀主題班會,構建理想教育系列“治班課程”來開展。“治班課程”融合了理想信念教育、紅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團隊會活動、班級文化建設、社會實踐活動、家校共育等方面的內容,通過整體設計與實施引領學生立自育之志,做自立之人。
(二)“互惠”:著力構建“成長共同體”
如果說“自育”主要是學生以自我為對象進行的教育行為,側重個人成長層面,那么“互惠”則側重在德育的場域里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學習和互相進步,進而構建“成長共同體”和“育人共同體”。
課堂教學場境中的互惠,這是互惠最多也最普遍的表現場境。在筆者提出的“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中,“議論”就是一種典型的互惠學習。在師生互相的交流、切磋過程中,各種觀念、思想互相融合、碰撞,從而互相取彼之長,補己之短,形成一種融洽、和諧的氛圍與關系,進而構建一種富于開放性、成長力的課堂,實現師生的互利共進。
學習者自我心智結構中的互惠。筆者認為,這個層面的互惠主要指向于自身內在的情感或德智關系即“人己互惠”,這也是筆者所管理的班級中所呈現出的一種共同追求和核心價值取向。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學生的“德”和“智”亦可以互惠互利,互相轉化。一方面,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意志品質可以促進學生的學業進步;另一方面,優良的成績又可以激發學生的信心、動力,促進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與發展。
德育活動中的互惠。在班級育人中,可以通過讓學生共同參與活動的設計、謀劃和準備,并為更多學生創造和提供共同生活的空間和機會,進而讓學生在集體生活中得到更全方位的鍛煉和提升,在頭腦風暴中提升理性水平,彌補學校教育在這一層面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在活動中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多個教育參與主體之間的互惠。這里的互惠主要是教師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師生之間以及家長之間的互惠。這些互惠的主體互相促進,進而形成一個“互惠共同體”。以教師這一主體為例,一個有一定管理能力和領導力的班主任,必然會產生科任教師的追隨效應,形成教師之間的互惠,進而帶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惠和其他主體之間的互惠。以家長為例,家委會成員之間的“互惠”可以化解很多意見分歧,幫助班級解決一些管理上的難題,從而形成一種家長之間、家校之間的合力,進而正面影響班集體建設和全班學生,同時也為教師的教學和管理創造一些積極的因素。
(三)“立范”:榜樣效應聚力立德樹人
“互惠”是群體價值層面的正向效應,“立范”則是筆者育人的最高價值追求和歸旨,這與教育的立德樹人根本目的是不謀而合的?!胺丁痹诠盼墨I中多指模子、榜樣、法則,筆者提出的“自育·互惠·立范”理念中的“立范”主要指 為學生樹立一個榜樣,或建立共同遵守的法則,進而用榜樣的力量帶動學生,用法則的規范作用來約束學生。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高中生正處于認知、情感和社會行為都發生顯著變化的關鍵階段。他們的自我而一時進一步發展,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社會規則,同齡人之間的互動使他們更傾向于遵循社會期望的行為模式。因此,在這個階段通過榜樣的力量引領學生,通過建立約定俗成的規則來規范學生,可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全的人格,以及向榜樣看齊的價值取向。
以社會先進人物為榜樣。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的末期,即將步入成人期。社會先進人物等榜樣的力量對高中生來說,具有較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號召力,會促使他們因“心向往之”而不斷向榜樣學習。筆者在班級育人的過程中,特別重視榜樣的力量。筆者通過組織學生觀看每一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儀式,激勵學生向這些時代楷模學習。如2023年“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錢七虎、朱彥夫、楊振寧、沈忠芳、陳清泉、劉伯明、聶海勝等,他們來自國防、科研、體育、醫學、航天等各個領域,當然也有“平民英雄”,他們的先進事跡,將成為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奮學習的強大精神力量。此外,筆者還組織學生到烈士紀念碑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入團儀式和各種團隊活動,學習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跡,感受先烈為民族獨立不惜犧牲一切的革命豪情,教育學生珍惜幸福生活,激勵學生為建設富強中國潛心學習,努力奮斗。
以教師(班主任)為榜樣。我國古代第一本教育專著《學記》就曾提出“親其師,信其道 ”,教師要敢于做學生的榜樣。筆者認為,一方面,教師要有一種吸引學生的人格魅力,有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的底氣;另一方面,教師要在學生面前樹立優秀的榜樣,激勵學生向教師學習。新時代的教師,要有一種工匠精神,和終身學習的優秀品質。教師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奮斗歷程感染學生,用自己的淵博學識引領學生,用自己的高尚人格感染學生,讓學生在教師榜樣的力量帶領下,不斷成長,不斷完善自我。
以同學為榜樣。同一個班(年級)的學生是同齡人,他們擁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學習、成長環境,因此,很容易形成榜樣效應并互相進行正面影響,從而以“整個人”去陶育“完整人”,營造一種人人爭做榜樣,人人學習榜樣的良好育人氛圍。例如,班上每周或每月組織一次“學習之星”“文明之星”“衛生之星”“進步之星”等評選,并通過班級文化墻,或家校群等網絡平臺發布,進而充分發揮榜樣效應。
此外,“立范”不僅指樹立榜樣,還指樹立規則。如果榜樣是上限的話,那么,規則就是下限。規則的要求相對榜樣示范可能層次相對低一些,但卻是底線和紅線,觸犯規則,應適當給予懲戒,以有利于建立一種人人都崇尚榜樣、學習榜樣的班風。榜樣引領和規則促成是內外結合、相得益彰的,每一個人都應有規范意識,這是最低要求和底線,但也應有“成人”的價值追求和學習榜樣的價值取向,如此才能讓學生真正實現成人成才,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三、“自育·互惠·立范”的內在邏輯和“班級育人”實踐價值
就整個育人體系而言,“自育”是基礎,“互惠”是關鍵,“立范”是旨歸?!白杂薄盎セ荨薄傲⒎丁辈皇潜舜斯铝⒌模呔拖袢切蔚娜龡l邊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班級育人管理體系。同時,它們又互相交疊和融合,“有一則有二,有二能成三”,三者缺一不可。比如,一個缺乏愛人之心、私利過重的人,不與他人“互惠”,便絕不可能成為“自育”之人。“自育”與“互惠”是互相融通的。一個沒有進取之心和規則意識,缺乏“立范”理念的人,便不會有集體觀念,就很難實現與其他人之間的“互惠”,其“自育”也當無從談起。
因此,“自育·互惠·立范”是一個綜合性的育人體系,其在班級育人實踐中具有重要的價值,班主任如果能將其靈活運用,在整個德育工作中將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和輻射效應,促進高中學段育人工作更好地開展。
綜上所述,以“自育·互惠·立范”為核心的德育新樣態是筆者基于60余年的班級育人實踐探索的最終凝練,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原理,也凝聚了筆者做好“整個人的教育”的教育智慧和價值追求。筆者相信,越來越多的班主任在以“自育·互惠·立范”為框架的德育實踐過程中,將會結出更多的教育果實,譜寫出大國良師立德樹人的壯美畫卷。
參考文獻:
[1]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編.學校德育和管理思想與論著選讀[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26.
[2]教育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EB/OL].(2019-6-1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6/t20190619_386539.html.
[3]吳遵民主編.終身教育研究手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19:123.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