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南疆高校思政課,是深入推進南疆高校民族團結教育、引導南疆高校學生自覺抵御錯誤思潮的重要舉措。南疆某高校作為新疆高等教育院校之一,始終堅守教育職責,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之中。文章針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南疆高校思政課融合現狀,研究南疆高校切實可行的路徑,使南疆高校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思政課;南疆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8-0071-04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歷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指引導各民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概念的提出,體現了我國與時俱進地推進并創新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是我國民族工作進入新時代的顯著標志。其話語表述經歷了從最初的“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后來的“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到如今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歷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是一個認識不斷深化、層層遞進的過程,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規律。
(一)“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
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議上總書記強調,在民族工作的開展中,要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大限度團結依靠各族群眾,使每個民族、每個公民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共享祖國繁榮發展的成果。”[1]在開展民族工作的過程中,要團結各族人民群眾,給予各民族群眾正確的引導,使得各民族相互團結。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各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無論是哪一個民族都是中國的公民,都是平等的,作為一份子,都應該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
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同年12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中增添了“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從“培養”到“培育”這一變化中可以看出,民族工作中要積極培養和教育群眾,形成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工作中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進一步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2020年9月,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明確要求各級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將鑄牢各族群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重要任務。[4]所謂“鑄牢”,指的是通過外部策略進行強化,從而使得內部的品質得到發展。“鑄牢”是“培育”的新一層發展,其具有更高要求,在培育的前提下,人民有了共同體意識,但是還不牢固;通過“鑄牢”的各種舉措,使得各族人民從內心深處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任何環境下,無論外部勢力如何引誘,人民都能夠堅守自己的意志,堅定信念,共同守護中華民族家園,形成強大的凝聚力。
二、南疆高校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性
當前,我國已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而南疆作為新疆穩定發展的重要地區,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要應對各種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的挑戰,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這也就要求南疆高校必須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疆南疆地區是少數民族的主要居住地,給予南疆高校學生正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和培育,至關重要。
(一)南疆少數民族眾多,高校民族學生比例較高
南疆地區作為一個多民族地區,少數民族人數比較多。南疆某高校是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舉辦的全日制本科高校。現有在校生15206人,包括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其中少數民族學生為5638人,占學生總數的37.1%。該校學生民族成分具有多樣性,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個縮影。本研究以南疆某高校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除漢族學生外,涉及維吾爾族、回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樣本分布情況見圖1和表1,抽樣結果能較好地代表南疆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狀。本調查共發放問卷1477份,最終獲得有效數據1477份。
調查發現,針對“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總方針是什么”“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是什么”“五個認同是什么”等題目,大部分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內容,但存在一部分學生對相關知識掌握情況不佳的情況。例如只有50%的學生能準確地選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見,南疆高校學生非常有必要接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的教育。對于南疆高校而言,在教育工作中貫徹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現實價值,為在南疆地區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創造了較為良好的環境。
(二)南疆是反恐維穩的前沿陣地,意識形態領域斗爭較為激烈
在南疆地區,高校作為反恐維穩的前沿陣地和意識形態爭奪的主戰場,是民族團結教育的重點地區之一。而青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同時作為各自家庭中的新生力量,自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可以影響自己的家庭以及家族中的其他人,甚至影響更多的人參與到維護祖國統一的事業中。因此,在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過程中,思政課教師需要引導大學生從觀念上認清民族分裂勢力分裂國家的企圖,學會明辨是非,自覺抵御錯誤思潮,抵制“三股勢力”,為打造平安校園助力。
(三)新疆一盤棋,南疆是“棋眼”,做好南疆工作對穩定新疆大局具有重要作用
新時代以來,總書記在各類民族工作會議上多次強調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并且結合當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對南疆地區的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通過政策傾斜、全面援疆、定點幫扶、精準扶貧等給予南疆大力支持。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總書記明確提出“全國一盤棋,新疆是棋眼,新疆一盤棋,南疆是棋眼”[1]。可見,南疆的穩定發展對整個新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眾所周知,棋眼是一盤棋的突破口和關鍵點。對弈時,如果占據棋眼,就會贏得主動和先機。將南疆視為棋眼,明確了南疆工作的重要性,同時也體現出南疆在整個新疆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南疆某高校作為南疆的一所高等院校,需要響應時代的號召,立足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發展條件,全力做好、做活南疆這個棋眼的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各民族大學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5]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南疆高校思政課的路徑
高校思政課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主渠道的作用。思政課教師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要注重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
(一)課堂育人:融通課程教學內容,發揮思政課的主陣地作用
南疆某高校學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政課方面,該校94%的思政課教師會融入,且融入效果總體上較好,說明該校思政課教師融入效果還不錯,整體上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此外,南疆某高校思政課教師在訪談中提及,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了加強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采取了開設地方思政課、相關選修課以及專題講座等措施,大部分教師平時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相關的知識點融入課程教學,結合實踐課,引導學生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加深學生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
就本科思政課的幾門主要課程而言,各門課程分別承擔著培育學生三觀的不同教學內容,每門思政課都有其特殊性,具有獨到的目標和功能。因此,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每一門課程也應側重點不同。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指導大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思政課教師可以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我國民族問題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通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程,教育學生理解近代中國的“三個選擇”。在該門課程中,思政課教師要講清楚70多年前,在黨的領導下,各民族群眾共同當家成為國家的主人、真正獲得了平等的政治權利、結束了中華民族被壓迫和被欺凌的苦難歷史,開辟了各個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的新紀元。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和思想道德素質,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樹立大學生評判標準與規則意識。在該門課程中,思政課教師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五觀”,促進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中,引導大學生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堅定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在這門課程中,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選擇與中國近現代史的社會實踐相聯系,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聯系等。
(二)網絡育人:創新教學融入方式,充分運用智慧教學手段
在“互聯網+”時代,思政課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融入方式,運用智慧教學手段,推動傳統思政教育走出課堂和固定場所,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以更加靈活生動的形式展現在青年大學生面前。
例如,思政課教師可以運用“超星學習通”“慕課”“智慧樹”等智慧教學平臺,引入精品課程的同時,努力打造本校的網絡精品課和短視頻等,引導大學生更深入了解中國的歷史、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歷史,更深刻地領會中華民族大團結和中華文化大繁榮的思想內涵,自覺為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努力奮斗。
(三)實踐育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實踐活動相融合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思政實踐課相融合。在與南疆某高校思政課教師訪談中,了解到該校每一門思政課程除了理論教學之外,還設置了相應學分的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多樣,例如紅色話劇表演、演講比賽、手抄報比賽等。思政課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思政實踐課,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體驗祖國的大好河山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調研活動與各族人民群眾進行交流,了解和感悟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重要意義。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日常管理相融合。在本次調查中,超過80%的學生贊同或比較贊同各民族學生混合住宿;超過八成的學生(82%)贊同或比較贊同各民族學生混合就餐;大部分學生(81%)能夠接受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通婚。以上數據說明,大部分同學還是非常愿意積極參與到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中。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各民族同學之間的交往中,存在以下主要障礙因素:語言不通、風俗習慣不同,這意味著必須進一步落實和深化多元形式下的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南疆各高校通過進一步擴大少數民族與漢族合宿、少數民族與漢族合班管理制的實施范圍,促進各民族之間相互了解,減少彼此之間的誤區,增進感情,促進校園民族一家親。此外,最大限度地發揮輔導員、班主任、任課教師、宿舍管理員等教育工作者在智育、德育上的作用,做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四、結語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南疆高校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思政課的過程中,要注意在融入內容上、方式上、實踐上多下功夫。思政課教師要肩負起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使命和責任,充分發揮立德樹人及價值觀培養的不可替代性作用。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N]. 人民日報,2014-05-30(02).
[2]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N]. 人民日報,2014-09-30(05).
[3]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N]. 人民日報,2017-10-28(05).
[4] 習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N]. 人民日報,2020-09-27(01).
[5] 楊鶴.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N]. 昌吉日報:漢,2024-04-23(01).
(薦稿人:李利芳,新疆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