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遷精神”作為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其蘊含的“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精神內涵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素材。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校思政育人面臨重大挑戰。要全面塑造新時代高校青年學生精神品質和優秀品格,需要弘揚紅色文化,傳承偉大“西遷精神”,將“西遷精神”與高校思政教育有機結合。
關鍵詞:“西遷精神”;大學生;高校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8-0132-04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1956年,在民族危難之際,為改變西部沒有規模宏大的多科性工業大學的局面,交通大學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從黃浦江畔遷到渭河之濱。他們無懼艱辛,克服困難險阻在祖國西部扎根,為西部建設奉獻自己的青春。正是這種奉獻,孕育并塑造了“西遷精神”。高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職責使命,把“西遷精神”中的勇于擔當、愛國精神、無私奉獻和艱苦創業的精神和高校思政育人過程高度融合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必要舉措,立足新階段新方位,在育人過程中傳承弘揚“西遷精神”,大力弘揚愛國主義,把握歷史機遇,增強文化自信,培養學生愛國精神、擔當創新、樂于奉獻以及艱苦的奮斗精神。為提升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和為高校文化建設創新提供精神力量,從而實現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標。[1]
一、“西遷精神”的形成及內涵
六十多年前,黨中央為了適應國防局勢的變化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布局需要,決定將以交通大學為代表的一批高校全部遷至西安。數以千計的交大師生踏上了通往西部的列車,以“向科學進軍”為號召,志愿投身于祖國大西北的建設事業,開啟了西部建設的偉大新時代,譜寫了偉大而崇高的西遷精神篇章。2005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將交大“西遷精神”概括為“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2]
“胸懷大局”體現的是西遷群體從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出發,主動投身祖國的大西北建設,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政治大局觀;“無私奉獻”體現的是交大西遷師生踐行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從繁華東部沿海城市到西部黃土高原深處,在祖國大西北的黃土地上奉獻一生;受紅色基因和紅色文化的影響,“弘揚傳統”作為“西遷精神”的發展基因,在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與使命責任感的基礎上與時俱進;“艱苦創業”是西遷人踏歌西行、用汗水和辛勤的努力,繪制幅宏偉壯麗的畫卷在西部開拓創新的最好詮釋。[3]
二、“西遷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價值意蘊
(一)是新時代傳承黨的精神譜系的應有之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繼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賡續紅色血脈,讓更多的英雄模范在新時代涌現,用更多的模范精神豐富、發展和續寫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新時代篇章。“西遷精神”作為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是我國知識分子群體愛國、拼搏的時代印證。“西遷精神”所蘊含的歷史是一段激昂的歲月,充滿著西遷人對祖國深沉的愛和為之奮斗的熱情。“西遷精神”熔鑄于那段熱血歲月中,蘊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事跡,世世代代予人教育和啟迪,激勵著青年學子前赴后繼扎根大西北,在祖國西部地區建功立業。偉大的精神能引領偉大的時代發展。“西遷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實踐,有助于引導師生踐行西遷精神,傳承追求理想、勇于奉獻的優秀品質,筑牢思想根基,增強青年學子對西遷精神的理解和認同,發揚擔當創新精神,不斷提升青年學子思想道德修養,幫助他們堅定樹立理想信念,引導青年學子立高遠志向,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業中,勇擔時代責任。[4]
(二)是有效落實三全育人、立德樹人的根本舉措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正處于關鍵時期,這為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加重大的時代課題和要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回首西遷人踏歌西行、篳路藍縷的歷程和扎根西部、開創宏偉畫卷的壯舉,西遷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如夜空中繁星閃耀。經過歲月的沖刷、洗禮和沉淀,“西遷精神”并未褪色,反而在新時代中日益煥發出勃勃生機,展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將“西遷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豐富的內涵能為高校育人提供豐富生動的教育素材,而思想政治教育也為“西遷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發展提供途徑。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過思政課堂、主題教育等形式多樣的方法,讓學生從“西遷精神”中獲得力量和知識,從此激勵青年大學生在新的歷史征程中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堅定前行。[5]
當下高校思政育人過程面臨著育人思政課程設置單一、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思政課教材過于抽象并與實際生活脫離導致的育人成效不足的困境。“西遷精神”鐫刻著中國知識分子以身許國、赤誠報國的精神密碼,西遷的歷程生動展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熱忱之心和為國擔當的高尚精神。將“西遷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大幅提升高校思想教育的親和力、有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意識形態領域建設,強化思想引領、激發青年學生昂揚斗志,為培養更加優秀和有道德情操的新時代大學生作出貢獻。同時,也是符合凝聚民族復興力量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青年的實際客觀需要,不斷提升高校的育人成效。
(三)是培育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必經之路
當下,極個別學生個性鮮明,個人主義傾向嚴重,以自己的利益為重,抗挫折能力較差。以鐘兆琳為代表的一代西遷人將自己的理想、前途和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在西北黃土高原辛勤耕耘,以青春和汗水為代價,在西北地區創辦了一所聲名遠揚的高等學府。為西部地區的發展打下了堅實而深厚的科研基礎,同時也以愛國情懷和滿腔熱情塑造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是新時代教育青年大學生的感人案例和生動榜樣。[6]將“西遷精神”的深刻內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幫助引導學生建立對社會環境、對人生的正確認知,引導青年學生強化大局擔當意識,培養青年學生的家國情懷,讓他們對社會發展和國家前途擔起更重要的責任,樹立“為民族而生,為時代而生”的報國之志,把個人理想和人生價值融入祖國發展的偉大事業中,時刻準備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艱苦奮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砥礪前行。
(四)是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的重要措施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時期,經濟下行壓力大,每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升高,學生在就業時面臨著“崗少人多”的局面,就業形勢較嚴峻,但還有不少學生存在“慢就業”、眼高手低等不健康的就業心理。從黃浦江畔到寂寥古城,數千師生扎根黃土奮力拼搏,展現了老一輩西遷人以家國為重、無私付出、傳承傳統、勇于創業的歷史擔當和愛國情懷。在新時代新征程中,西遷人無數可歌可泣的事跡筑成的精神豐碑,引導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胸懷祖國、舍家為國,把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起來,自覺投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7]
交通大學一代又一代人將“西遷精神”的火炬傳承,不僅在國內外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獨創性成果,還培養了許多杰出的學子投身祖國西部的事業,為西部建設作出貢獻。通對“西遷精神”這一鮮活素材的深入解讀,引導大學生樹立為國奉獻、艱苦奮斗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向一代代偉大的西遷人學習。[8]吸收“西遷精神”中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科學理念,大學生能澄清個人生活的價值理想,確定其職業發展的道路。這為青年學子在洞察新時代社會的關鍵矛盾后,依據其學術專長,確立致力于促進西部經濟進步和提升西部居民生活品質的高尚目標提供了支持。
三、西遷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
當今中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面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需要一代代人勇擔使命、頑強拼搏、艱苦奮斗。這需要大學生讀懂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的精神密碼,從百年黨史中汲取所形成的優秀傳統和精神力量,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奮斗動力,勇往直前。[9]新形勢下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傳承和弘揚西遷精神為契機,堅持用“西遷精神”培根鑄魂,用“西遷故事”立德樹人,推動西遷精神全方位、立體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續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正創新,把西遷精神融入高校育人體系,通過課堂育人、校園育人、網絡育人、實踐育人等方法培養學生奉獻精神,加強學生創新和奮斗意識,持續推進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成效提升。
(一)立德樹人,將“西遷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西遷精神”是西遷人扎根西北大地艱苦奮斗過程中留下的瑰寶,它所蘊含的偉大精神內涵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能夠為高校思政教師提供鮮活的思政教育素材,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時代的精神動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向廣大青年大學生,發揮著凝魂聚氣的關鍵作用。辦好當代中國高等教育需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以“西遷精神”培養新時代大學生,譜寫為愛國奮斗譜寫新篇章,奮力走好新時代新征程。
一要把“西遷精神”的時代價值與無數西遷人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充分挖掘各類思政課程中的“西遷”元素,打造不同類型思政金課。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優勢,開展豐富多樣的“西遷精神”線上宣傳、鼓勵學生主動構建具有個性化特色的“西遷精神”自主學習平臺,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新活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同時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促進“西遷精神”在高校校園中的深入傳播與繼承。
二要深入開展“傳承西遷精神”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學生參加以“西遷”為主題的展示和演講活動,同時組織學生線上線下結合聆聽老一輩西遷人的故事,深化學生對西遷精神內涵的理解。組織學生開展“西遷精神”主題調研活動,參觀西遷博物館、采訪老一輩“西遷人”,將“西遷精神”寫進論文,融入心里。
三是打造“西遷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軌的高素質教師隊伍。“西遷精神”所蘊含的偉大精神內涵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能夠為高校思政教師提供鮮活的思政教育素材。各教師要將“西遷精神”靈活運用于專業課教學、美育教學、體育鍛煉、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和就業指導等課程教學中。同時,高校輔導員也要認真學習關于“西遷精神”的內涵,理解其重要意義,提高自身素養,通過黨團建設,學風建設和班級建設等活動幫助學生學習領悟“西遷精神”。[10]
(二)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傳承“西遷精神”
繼承、弘揚“西遷精神”的初心和使命是通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促使大學生在吸收“西遷精神”的精髓和內涵的同時,將其融入個人的學習、生活等日常行為中,以更好地規范學生個人的思想觀念和日常行為準則。
一是鼓勵對“西遷精神”感興趣的學生,通過文獻閱讀、觀看紀錄片《向西向遠方》,閱讀《西遷故事》《西遷歲月》《中國電機之父鐘兆琳》《彭康》等書籍,對“西遷精神”展開研究,為廣大青年學生傳承好“西遷精神”提供理論支撐。
二是構建以“西遷精神”科學內涵為核心的專題實踐教學。各高校要因地制宜,融合人文關懷和地域特色,運用“西遷精神”的教育素材開展實地感受型的教學活動。利用“西遷精神”教育資源進行現場體驗式實踐教學,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持續推動與時代發展同步的多樣化專題教學模式。如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到鄉鎮積極參與鄉村教育等社會實踐,鼓勵學生以實際行動踐行“西遷精神”,塑造無私奉獻和艱苦奮斗的卓越品格,成為“西遷精神”的踐行者。[11]
三是在各類創新創業活動中學生培養艱苦創業和奮勇創新的精神。積極為學生搭建相關的實踐平臺,定期舉辦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大賽,讓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派上用場。通過參與比賽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問題,養成靈活而開放,發散而多維的思維。同時,高校要注重學生創新成果在實際生活中的轉化,讓學生的創新成果得到應用,培養學生探索新事物的自信,使他們敢于投入創新創業中,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傳承“西遷精神”精神中的艱苦創業精神,使他們成為改革創新的實踐者和生力軍,成長為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2]
(三)以文化人,營造積極健康校園氛圍
“西遷精神”蘊含的愛國、奉獻和創新、奮斗的精神價值取向,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將“西遷精神”融入高校師生的品行修養和思想實踐活動中,有利于提升校園文化人文氛圍,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的作用,有益于引導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培養審美情趣、提升人格修養。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多方面、全方位建設健康的校園文化。建設“西遷精神”宣傳平臺,同時用好新媒體工具,加強網絡育人陣地建設,通過學生群體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抖音、“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宣傳“西遷精神”中涌現的榜樣和故事,幫助大學生在思想上形成對西部創業的認同和向往。將“西遷精神”作為切入點和著力點,在大學生黨員各類培訓中、各類團學活動、職業規劃活動中讓廣大學生接受“西遷精神”的熏陶。舉辦以“西遷”為主題的各類比賽,讓學生積極主動去吸收學習“西遷精神”內涵,自覺成為“西遷精神”的弘揚者和踐行者,增強文化和歷史自信。
四、總結
當代高校學生是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中堅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要力量。“西迀精神”蘊含的“胸懷大局的擔當精神、無私奉獻的報國精神、弘揚傳統的創新精神、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是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源泉。將“西遷精神”融入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年一代樹立堅定政治信仰、提升高校人才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劉銳騰. “西遷精神”引領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以陜西理工大學為例[J].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04):108-111.
[2] 張邁曾. 發揚光大“西遷精神”[J]. 紅旗文稿,2020(12):4-8.
[3] 康莉莉. 西遷精神的時代價值及啟示研究[D]. 西安:陜西科技大學,2021.
[4] 馮剛,張發政. 中國共產黨百年紅色精神譜系引領時代新人培育[J]. 中國高等教育,2021(05):4-6.
[5] 王會蘭. 論新時代陜西精神的內在邏輯關系[J]. 新西部:中旬·理論,2018(20):14-17.
[6] 趙長明. 西遷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研究[J]. 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03):1-3.
[7] 李航. 西遷精神對青年大學生的價值引領作用[J]. 科教導刊,2020(31):81-82.
[8] 孔慶金,朱林鵬,馮貝. “西遷精神”融入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路徑探究[J]. 陜西教育(高教),2021(07):19-20.
[9] 張邁曾. 做新時代西遷精神的新傳人[J]. 西部大開發,2018(Z1):172-173.
[10] 李晨陽. “西遷精神”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2.
[11] 汪鶴. “西遷精神”融入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路徑探析[J]. 陜西教育:高教版,2019(10):60-66.
[12] 王從英,雷堅. “西遷精神”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路徑探析[J].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21,31(05):12-15.
(薦稿人:湯敏,成都理工大學宜賓校區黨委書記,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